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中学政治教学创新研究——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策略与途径的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知识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杰出人才的创造性智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显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它可能影响一个产业,影响一个国家,甚至开辟人类的未来。杰出创造性人才的出现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我们又不能寄希望于这样的人才。更现实的则是对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所有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是以接受性教育为本位,还是以创造性教育为本位?中学政治教育需要认真分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学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其实际效果越来越不容乐观。21世纪的中学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现代化要求、适应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政治教育。中学政治教育必须改革,更新中学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是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中学政治创新教育是中学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这已成为广大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政治教育理念。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理念尤其是新的教育理念与业已习惯了的日常教学行为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落差。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的理解与认识是不均衡的,对于开展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进行思考与设计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艺的差异更是悬殊。如何让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阳光普照江海平原上的每个校园,让南通城乡的中学政治课堂都沐浴在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甘露之中,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真正在南通有效地得以实施,已成为南通政治基础教育保持全省领先优势所必须花大的力气去解决的课题。

南通政治基础教育要保持优势,惟一理性的选择是在内涵发展和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实施政治创新教育则是最具实际效果的路径。中学政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的问题。中学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使中学生在掌握中学政治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在观察能力、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创新。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主要是对中学政治教育理念、模式上的改革,无需大量的物质投入,它比较符合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该项课题研究,拟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①力求廓清 “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理念、内涵、要素、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

自1998年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命题以来,“创新教育”成为研究热点,但从体制、体系、管理等宏观、中观角度论者较多,具体到“教学”特定层面的则相对较少。理想如何与行动接轨,理论上的廓清,对真正推动中学创新教育行动的实施至关重要。

②力求探讨大面积推进“政治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调控、策略途径、反馈评价等具体实施问题

“中学政治创新教育”,要内化为政治教师的理念、外化为政治教师的行为,这一方面要靠强有力的推动、引领、指导,更要靠政治教师个体自觉、自主、自由的探讨、实践,通过两者的有机统一整合,积累大量的不同质的感性经验,从而梳理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可资借鉴的操作方略,便于面上普遍推行。

③力求解决教研部门新时期的工作转型、定位问题

市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侧重应用研究的事业机构。但其在原有机制运作中,存在着重评判、重考试、重事务----轻指导、轻研究、轻实践的现象。拟通过该项研究改变这一状况,追求政治教研新的视野与方法,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区域实施中学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中,与一线政治教学工作者结成伙伴式合作研究关系,形成扎根于问题与经验、互相生成与融合的崭新的政治教研工作方式,为中学政治校本教研机制的推进,丰富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经验。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创新”是从英语Innovate(动词)和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创新”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1942年美藉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被德首次完成了“创新理论”体系,他的后继者新熊彼德主义经济学派理论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这一体系对经济、管理、教育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经教育家安德森、波伊尔等予以阐释、倡导,“创新教育”理念迅速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得以通行、推广。

我国自1999年6月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之后,“创新教育”开始风靡教育界,专家学者们先后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论著,就创新教育命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教育的界定,创新教育、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实施创新教育的阻力及误区,等等。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乏学科化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多,对中学政治(学科)创新教育的研究少;对创新教育实践的探讨不尽一致,尚未找到一套适宜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将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设想转换成政治教研人员及中学政治教学一线教师的操作行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如从“中学政治教学”的范畴看,对不同学段政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教学管理的机制等方面的操作性研究还存有很大的空间。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该项课题与以上所概述的研究在以下方面有较密切联系:

①基本理论研究具有共通性

诸如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创新学习的主要指标、创新人才的基本标准、创新课程的内容设定,创新教学的策略途径、创新评价的方法尺度等等,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有的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②研究指向目标具有同一性

都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区别主要是:

①操作实施的主体不同

该项目侧重于整合市县(区)政治教研管理和研究力量,进行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推动、引领、指导,强调发挥各级教研室以课题统筹并调控政治教学改革,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效益的职能作用,尝试管理理念、工作思路、实施路径的更新和重构。

②研究指向的重点不同

已有研究着重阐释的是“创新教育”本身的规律、要素、途径(通识性的)等;本课题主要指向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区域实施”,重点是运用已有的(或新探索的)“创新教育”成果,大面积推广以造成整体运行态势,着眼于均衡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质量。

③探讨方法及域限不同

以往研究“经院式”的溯源寻根多、思辩引证多,来自一线的“经验筛选”少、进入实战的方略少;某一学校、班级小范围的个案多、教育者个体的零星体会多,未能形成大面积的共识及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本研究则尽力弥补这一不足,主要采用群体经验筛选、行动研究、教育调查、观察,辅以自然实验方法,努力提升、梳理区域性、普适型经验范式。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项目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提高效益

以往靠考试、抽测等机械方式所驱动的是“应试”效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概念。现在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为载体,全程调控全市政治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提高中学政治教育效益。

②均衡发展

全市的中学政治教育虽然总体上水平较高,但区域及校际间存在着不少差距,城市与乡村、重点与一般的落差更大。为能很好地做到均衡发展,该课题拟凭借上下贯通的政治教研网络,使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迅速在薄弱学校得到推广,真正使处于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接受到体现时代特点的政治教育。

③工作转型

教研部门肩负着教学研究、指导、质量管理、课程建设等多重任务,在旧有机制中却以传达、评判、自研的工作方式为主,融入一线的研究甚少,通过课题这一纽带可有效地转变这一状况,既为面上的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基础的、基本的、先期的行动依据和理论指导,又从鲜活的学校政治教育实践中汲取养料,促成政治教研员自身永葆工作青春和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理论价值

①可为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抓住教学创新这一关键问题提供感性积累、经验范式,不断丰富政治课程改革的理论。

②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怎样做到准确明朗?政治教研资源怎样整合优化?怎样正确处理政治教研服务与政治教研成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上的关系?怎样加强市、县(市、区)、校政治教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政治教研合作共同体,等等,通过该研究均可提供合理化参照。

③在大量个案及经验筛选基础上,对中学政治教学创新的内在规定性、功能特点、实施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理论思维,进一步丰富“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内涵。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充分 对“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相关检索和阅读,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为区域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策略与途径研究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本课题为市教研室“区域推进教学创新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主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和观点对于本课题研究具有并且已经产生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均极强的指导作用。  

相关条件优越 市教研室拥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科研专业人员;有一大批省级重点中学和示范初中,直接构成了教育科研的强大操作和支撑基础。市教研室主任作为主课题的主持人,集聚了我市优秀教科研人员于主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经历、力量和智慧以及主课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本子课题研究成功运作的因素体系。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区域”,是指特定的南通地区范围。涵盖南通地区的初、高中政治教育。

“实施”,凭籍行政管理、业务引领、网络支撑等综合途径、手段给予强有力的导引、推动,使其切实得以贯彻。

“创新教育”,运用已知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重构,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新的教学路径,达到变革、进步、超越的目的。  “策略与途径”,实现目标的一系列构想、设计、规划和方式方法。

“区域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策略与途径研究”,其内涵可表述为:在南通地域范围内,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对旧有中学政治教学体系进行变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开发培育,以全面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效益的一种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活动。

本课题拟以“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作为支撑性理论。

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指向的教育。

②以“生成学习理论”为主要指导: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他们先前的经验相结合,总是涉及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人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并通过主动建构意义从中作出结论。

六、理论假设、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设计

理论假设 可运用创新教育的思想、教育系统论的观点从深层次上对本区域的现存中学政治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突破与创新,藉以大面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效益,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同时锻造新型政治教研队伍。

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与研究,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①相关学校政治教师对“中学政治教学创新”的目的、意义有所了解,基本树立与政治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一致的学科教学思想,较为自觉地运用新理念组织政治教学。

②大体探索出一套区域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学 ”的可行性策略和途径,中学政治课堂“内容呈现、教师操作、学生学习”的三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③各类学校自觉以新的中学政治教学质量观评价政治教学绩效,政治教学质量得以大面积提高,并逐步消除落差太大的现象,达到均衡发展。

④政治教研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引领方式、调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与一线中学政治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基本建立,并时时保持自身站在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发展的前沿地位。

研究内容设计

(1)南通区域中学政治学科教学现状的调研与剖析

各阶段(初中、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调研(含学科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创新程度等项内容)。

(2)“创新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

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要素阐释;创新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探究。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目标达成描述;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主要理念确立;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的课堂呈现方式、操作行为、结构类型突破;中学政治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的重构;中学政治创新教育教学中初、高中各阶段政治教育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初高中衔接研讨,等等。

(3) “区域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策略与途径”研究

主要有“五大策略”和“五种途径”。

五大策略:校本培训策略、基地辐射策略、现场对话策略、网上研讨策略、课题统筹策略。

五种途径:研究性学习途径、开放式教育途径、实践式教育途径、探究式教学途径、网络化教学途径。

(4)“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绩效评价研究

体现“中学政治创新教学”的听课评课新机制研究;中学政治教学质量检测的创新手段研究;增强分层、分学段质量分析的效度信度研究;其它新型评价方式的推广和创造研究……

(5)政治教研自身的群体及个体创新研究

在推进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中,政治教研员工作重心如何重新定位?市、县(市、区)校教研力量如何整合?原有的思维、感觉、工作方式如何转换?学术、政策、实践之间的纽带和中介作用如何发挥?政治教研员自身的创新素质、学术素养如何进一步提高?

(6)“教学创新”的个案研究

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学管理个案;不同年段的政治教学个案;不同政治老师、不同学生政治教学与学习成长个案;不同方式、不同思路的推进实施策略个案。

研究过程设计

2003.7~2003.8 设计申报 陈晓凤

2003.9~2003.12 课题开题 陈晓凤

2004.1~2006.1 课题实施  陈晓凤、各子课题负责人

2006.3~2006.6 结题阶段  陈晓凤、各子课题负责人

研究方法设计  主要运用调查法,调查不同类型学校(初、高中)的政治教学现状、梳理分析、理性思考。

主要运用文献法,检索、搜寻“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一系列基本理论及实践问题的相关成果、分类编辑“概览”。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筛选法,不断创新、调整策略,使研究过程更趋于科学、优化。

主要运用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掌握“中学政治创新教育”促进质量提高均衡发展的状况。

主要运用个案法,如追踪追因、临床诊断等,掌握不同类别的典型案例。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精干人员参与研究

由市教研室政治教研员主持,由各县(市)、区资深政治教研员组成课题中心研究组。全市政治教研员均分头承担子课题项目。各县(市)、区教研室政治教研员均为本课题核心组成员,他们除了自身具有丰厚的教研实践经验外,还便于组织、协调、整合全南通区域精锐力量协同攻关。参研人员绝大部分为高级职称,发表过多篇教科研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素养。

2、进行课题实验学校招标

每县分别确立初、高中实验学校各一所,采取公布条件竞争招标的办法,确立一批科研氛围浓郁、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校为课题研究基地,用以带动、引领面上的研究,使研究始终贴近学校、贴近教学、贴近教师,并不断滚动、吸纳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及时总结试点学校阶段性成果向面上推广,使大面积提高政治教学效益的目标“积小成为大成”。鼓励参研学校和教师选择专题,编书立说,发表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聘请专家担任顾问

拟聘请杜文艳等教育教学专家为课题顾问;保持和发展与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高校的联系,力争得到省教研室的具体指导。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文本成果

专 著 《中学政治创新教育论稿》、《区域实施中学政治创新教育策略论》

论 文 各子课题研究文集、调查报告

案 例 各途径政治创新教学个案集

影像制品 相关资料

(2)人本成果

全市各类型学校政治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政治学习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南通政治教育继续在全省居领先优势。

参研的政治教研人员普遍提高了科研素养,政治教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与基层学校政治教师的对话伙伴关系基本形成。

(3)校本成果

涌现一批“政治教学创新”型学校、“政治教学创新型”教师,成长出中学政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形成中学政治名教师的产生基础。

部分研究基地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政治教学特色。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课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