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课改文献>>正文内容

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经教育部批准,我省已成为国家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4个实验区之一,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省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为了保证全省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深化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立足我省实际,吸取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为加快建设基础教育强省,为培养与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2004年一2007年实验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完成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和实验教材的验证实验,为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认识成果和实证经验;
   (二)完成全省及各高中学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实验,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实施新课程的
  有效途径,为新课程的推广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三)制订我省高中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工作机制,建设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提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管理课程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
   (五)探索服务新课程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探索建立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七)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实现全省高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坚持全面进入、分类指导的实验工作原则
   鉴于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基础和条件的差异,对我省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提出三类不同要求:
   (一)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类要求):
   l、高一年级不少于4个教学班,学生班额在50人左右;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40%的选修I模块,能满足学生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在选修I中获得22个学分;
   3、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
   4、具有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5、实验教师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能够承担高中新课程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和选修模块的教学工作;
   6、学校条’{牛性资源能保证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并能够重视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
   7、学校建立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8、建立并全面实施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制度;
   9、学校有整洁的环境、稳定的秩序、良好的校风和改革的氛围。
   (二)较好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第二类要求):
   1、达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第三类要求);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60%的选修模块;
   3、能够开好本省地方课程和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
   4、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
   5、学生选课最低开班人数可少到30人;
   6、学生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28个学分(其中在选修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2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6个学分);
   7、教师教学方式能服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 学生学习新课程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明显提高;
   8、素材性资源受到重视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对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9、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取得成效,教师普遍重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二)高水平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第一类要求)
   1、达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第二类要求;
   2、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
   3、能够基本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并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或优势研究性学习项目:
   4、学校具有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学生选课最低开班人数可少到20人,并能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跨年级选课;
   5、学生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36个学分(其中在选修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 8个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的学分高于8个学分);
   6、教师能正确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学生普遍学会自主学习和有选择性的学习;
   7、新课程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完备,素材性资源受到普遍重视和生成利用,学校拥有能不断更新和服务便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8、学校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成效显著,教师合作探究蔚然成风,反思教学已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以上三类要求,是我省对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实验水平等级评估的依据。第三类要求是每一所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省-普通高中2004年秋季获准招生的必要条件二目前还达不到第三类要求的高中学校必须在2004年秋季招生前达到基本要求。对能够达到第三类要求的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较好实施或高水平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全省将在能够达到第一类要求的学校中,评选全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示范学校;在能够达到第二、第三类要求的学校中,择优评选实施高中新
  课程的特色学校。
   全省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对照三类要求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作好3年实验规划和提高新课程实验等级水平的年度计划,努力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学校的实验等级水平。
   四、实验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一)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课改办)和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以下简称专家组),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高效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做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加强监控。为了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统筹,领导小组要吸纳各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县课改领导小组要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
   (三)课改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高中新课程实验决策执行和日常管理的工作机构。课改办主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局长担任,课改办人员配备要精干,以提高决策执行和办事的效率。
   (四)专家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决策、执行、监控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支持。其成员由本地区教科研部门和高等、中等学校专家、高中优秀校长和教师组成。专家工作组要通过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和项目样本校的工作,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
   (五)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基地。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要通过权责下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确保课程改革实验者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六)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分别建立样本学校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并组织好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过程评估,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通过实验使每一所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五、实验的重点工作
   (一)新课程培训工作
   l、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全部高中校长、实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新课程实验的培训者参加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高中新课程培训采取“全省统一规划,省级集中培训;部门各负其责,分段组织实施”的方法进行。由省课改领导小组制订全省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任务,规定培训内容、学时,制订检查评估标准。岗前的集中培训和岗后的全程培训及年级跟进培训统一计划、统筹安排,作为新一轮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岗前教师培训曲省课改办负责统一组织,除一部分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者)参加国家级培训外,其他高中校长、实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全部参加省级培训,一步到位。岗后的全程培训和年级跟进培训由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依据统一计划,组织相关培训部门和高中学校具体实施。取得国家级培训合格证的培训者才能承担省级培训任务,取得国家或省级培训合格证书的高中校长、教师才能承担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任务。
   3、高中新课程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在培训中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质量标准,对培训的过程和质量进行评估、监控。
   (二)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建设
   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省采取“加强指导、以校为主、全省平衡”的办法选用实验教材。选用程序为:由省教育厅公布教材目录,学校在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组咨询指导下提出选用意见,经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省课改办,由省课改办适当平衡后确定。在保证学校自主选用教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部审教材在全省的使用实验。
   2、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校际间资源互惠共享,加强普通高中与大中专学校、教科研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新课程的实施
   1、省教育厅将出台《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计划编制指导意见》,各高中学校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省里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制定出反映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特长潜能发挥的课程计划表。
   2、省教育厅将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学生选课指导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选课制度。各高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规划未来,在选课范围上要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和发挥资源效益,在选课程序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在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要讲究效率和操作便捷,在选课管理上要有利于保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选课指导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了解学生,并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对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高中学校要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要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解决好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4、高中学校要建立以校为主的教学研究制度,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探索适应学生选择、基于课程模块的教学模式,并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o
   (四)建立科学的高中教育评价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省教育厅将出台《海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测试和学分认定指导意见》,全省普通高中要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印制《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评价手册》中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省教育厅组织力量开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并于2004年8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前,出台《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改变目前高考在考试定位、考试方式、试卷设计、考试结果使用、招生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和优秀新生的考试评价制度。
   3、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尽快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制度,形成学校自我评估与夕卜部评估的互动与促进的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学校以及家长和社会对高中教育性质正确定位,逐步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不断进步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利用国家将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启动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工作的契机,引导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学校与社区等方面朝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迈进。
   六、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
   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人才基础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于2004年在全省范围同步推进,为我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全省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全省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责任要到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承担其主要责任;分领导要聚精会神抓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合力。
   二是政策要到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保障和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政策制订好、落实好。
   三是经费要到位。各市县政府在今后5年内每年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经费,用于高中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也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专项用于本地、本校的教师培训、办学条件改善等实验推进工作。
   (二)坚持科研先行,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实验工作的指导
   I、高中新课程实验正确的决策、有效的培切l、有序的实施都有赖于科学研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省里将设立项目研究成果奖,激励项目研究人员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省项目研究组要认真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积极跟进教育部项目组的研究,结合我省实际及时转化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做好新课程的各项培训工作,加强对高中学校实验工作的指导,努力解决我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3、各级教研、师训部门和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全省各级教研部门,都要以学校为基点,以课改研究项目为中心,统筹安排各学科的教研活动,特别要重视抓好校本研修基地和项目样本校。全省高等院校、师训部门要积极投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教研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项目研究和实验指导工作。
   (三)加强跟进管理,搞好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督导评估
   省里将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在全省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示范校和特色校评估活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
  全省每年将召开一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讨会,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对本校实验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水平。
   (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大意义,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争取广泛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