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在新课程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提问依然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提问的运用要适度、合理、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切实把握好所提问题的开放度、难度、密度、梯度和角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1-0023-03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当然,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提问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师问生答方式,而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的双向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良好思维品质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基于此,无论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探究,课堂提问始终都是日常教学的主旋律,其地位不容质疑。叶小兵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内容,而且还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提出‘好问题’。”从教师角度来讲,课堂提问的运用要适度、合理、准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就会与提问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掌握好问题设计的策略,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推动新课程不断深入的路径。
  一、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而历史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能始终用预设的题目和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1.在设问时有意安排开放性问题。历史学科中有一些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尤其是一些评价类和观点类的问题,更是存在较大的争议,这就给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由于受传统观点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学科就是“记诵之学”,不愿意也不习惯于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得到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的体现。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就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题目不应有明显的倾向性,否则问题一出来学生就能猜中教师所要求的答案,就起不到开拓思维的作用。
  2.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度。这类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多角度的,不要强求统一的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在讲评时也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以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3.提问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师问生答,也可以是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以在师生问答辩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允许进行争辩,要善于启发引导,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预习的疑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可以启发、引申出一些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就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过渡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可以是中学历史教材有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从历史角度对校内外各种现象和大众关注的热点的思索;可以是对已知历史结论的再“发现”,也可以是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可以是单一的历史学科问题,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的问题,才更适合研究性学习,也更有探究的兴趣,从而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教育心理学原理,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当。
  1.问题答案不能是简单的对错或是否。虽然让学生回答“对错”或“是否”的提问简便易行,师生交流过程流畅,教学中教师愿意这样问、学生也愿意这样答,但这种问答没有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造成学生不经思考就信口回答,对教材内容理解浅薄,结果是有提问之名而无思考之实。而且有些教师由此形成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口头禅,学生有时则因为对这种问题没有兴趣而顺口答应,这样,教学又回到“填鸭式”的老路上去,使提问失去了意义。
  同时,历史知识具有复杂性,许多问题在历史学界还存在着分歧,不能用简单的是否或好坏来回答,如对孔子和秦始皇等人物的评价,就是见仁见智的。否则,就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当然,提问也不能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提问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更不能为难学生,因此,提问既要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又要注意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年级教与学的特点。对于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可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再进行提问;可以多设计几个问题,分解重难点,层层深入,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利于其自主理解和建构知识。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对秦始皇及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是难点,若让学生直接回答还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先对问题进行分解,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秦始皇为实现国家统一做出了哪些贡献?②如何评价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③秦朝实行郡县制对巩固国家统一有何积极意义?④这些细密严苛的制度与法律对广大人民有何不利影响?然后,再解决对秦始皇及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问题就水到渠成了。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继续追问“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原则是什么?”
  三、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密度
  1.上课提问太少,甚至不提问,效果肯定很差。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很重,难免有时会上课“走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有些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提问或者很少提问,造成满堂讲的局面,导致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性,学习兴趣降低,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结果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烦,而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

  2.相反,上课提问太多,甚至整节课一问到底,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事实上,有些简单问题可直接提示给学生,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文掌握;有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则应通过补充史料等形式进行详细讲解,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讲课时,可以设计几个连贯的问题,但不能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提问,否则,学生只忙于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有时甚至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了,作笔记、看教材和师生交流更是无暇顾及了。这样,学生由于缺少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从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了,形成了新的“填鸭式”,依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既不要“满堂讲”,也不要“满堂问”。笔者认为,一节课一般提五至十个问题较为合适,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教学的开展。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掌控课堂,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历史思维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各具特点,甚至相差悬殊。因此,课堂提问要分清层次,既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又关注水平低的学生;既有思维浅显的问题,又有逻辑缜密的问题。可以对水平中下的学生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同时,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问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若学生回答得较好,还可以适时进行追问,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建构,教师则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援助,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尤其是突破重点、难点时要分清问题层次,一步步接近问题的实质,而不能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如上述对“秦始皇及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的例子,通过对秦始皇评价的讨论,既轻松地解决了重难点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提高了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又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五、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角度
  1.课标角度。提问要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要完成课标要求的具体教学内容。问题的深浅大小要合适,毕竟中学教育不是搞学术研究,太深了学生浪费了时间还答不出来,甚至还会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而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又缺乏挑战性,使其逐渐失去了兴趣。
  2.教材角度。历史新课程的教材采用模块化和专题化的设计理念,这势必导致教材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避免像使用通史体例的教材那样面面俱到,从而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如关于秦始皇,在必修(Ⅰ)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要着重讲解和评价他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而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中要着重介绍和评价秦始皇的一生,在处理其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时,因为必修(Ⅰ)已经详细讲解了,因此,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回忆,而不必再次进行重点学习了。
  3.学生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当其疑问而问,问在点子上。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得较好了,且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提问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但又不能要求他们具有原创性的发明和发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适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把握好心理角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教学问题一定要进行精心地设计,掌握好问题设计的策略和原则就能设计出合理的、精彩的问题,为“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素质教育和完成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要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实现“学”与“思”的完美结合,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小兵.老师的提问[J].历史教学,2005,(11).
  [3]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赵世瑜,刘北成.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6.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