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回归思想品德课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回归思想品德教材出发,强调激活学生的兴趣;转变教学方式,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教材资源,促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思品课;兴趣;感受;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4-0149-02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材使用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的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教学等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但由于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准,或由于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形式和“体验”、“感悟”以及受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影响,教学中特别在公开课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不用或少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包括案例、相关链接以及思考题等),一味追求自己编制的情境或素材,忽视了对教材的有效利用,学生对教材充满了陌生感,不读、不看,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学生的思考缺乏了基础和深度。因此,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作简单的探讨。
  一、激活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肢体语言;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如七年级上(人教版)第三课《珍爱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伐木工在森林里伐木,为了生存,最后自行用电锯截肢爬回家而脱险的故事,外加配合题为“生命的渴望”小草在乱石堆中顽强生长的图片,学生在阅读朗读过程中兴趣高,且由于静心阅读,情感体验深,在讨论“当遇到如此艰难的抉择时,你能果断地选择生存吗”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生命的敬重和珍爱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转变教学方式: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思想品德课没有数理化等课程的精密性,相反,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教材的标题,小到一句话、一幅图片,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思想品德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好教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逃避思想品德教学现实的与尴尬无奈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固有特质,思想品德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侧面是“自悟”而非灌输,在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终身受益的权利》(人教版八年级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你是从哪儿得到的?它带给了你什么?你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够了吗?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如七年级上(人教版)第四课《祝福青春》最后部分教材提供了一首诗:我们,笑的像太阳,有了太阳,就有了早晨有了晴朗……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交流自己的感受,对青春之旅充满了渴望。
  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反之,则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多方面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如果这样的内容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被动的接受而非学生的自悟,那简直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性扼杀。
  四、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1.具体方法的指导。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阅读教学的意义系根据一定的目标、目的、寻求最经济的途径,形成解读文本的能力。老师的任务不仅限于教学生去解读教材的素材,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在阅读时,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可以根据书的内容、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等等。
  2.迁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的是学生要有迁移能力。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有目的的,要将自己所读融入、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更迅速地促进自己成长。
  3.交流指导。要使学生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更持久、阅读效果更全面更好,就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并让他们多感受到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交流指导。交流形式有许多种,如专题讨论会、笔记交流等,这些交流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一种互相暗示和互相激励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5.差异指导。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定的目标可高些;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定的目标则要相对低一点。对阅读面狭窄的同学要注意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对阅读面开阔的同学,则注意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切实理解文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有着非常丰富的阅读资源,有优美的诗歌(主要在相关链接中),有富有哲理的语言,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七年级上册),也有很多专业和政治术语,如著作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有很多鲜活的案例。
  让我们回归教材,让孩子们学会阅读,让思想品德课更具活力和魅力吧!
  
  参考文献:
  [1]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