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论思想品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极速发展、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培育“四有”公民成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人格健全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思想政治课作为青少年人格教学的重点,对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的现状和人格发展的不足,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以及与人格塑造的关系等内容,论述了思想品德课在健全青少年人格方面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略尽绵力。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政治 人格 教师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激烈的升学竞争机制导致社会、学校和家长都片面地重视青少年的知识传授和智力技能的培养,忽略了青少年成长中最为关键人格塑造。这种片面的教育取向不仅导致部分青少年人格偏差,甚至造成了很多不良的效应。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犯罪”甚至“弑亲”等词语屡屡出现在了各类媒体的报道之中,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与健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当前青少年群体由于需要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家庭的强大舆论压力,不少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焦虑、嫉妒、报复甚至暴力等不良心理。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15%;在高中阶段,这个比例高达19%;而在大学阶段,这个比例增长到20%以上。种种数据和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人格塑造,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学生人格的健全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
  1.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特点及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在初中年级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四方面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中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环境、认识国情与时代特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课程。
  2.思想品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健全塑造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心理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系统中,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部分,但是由于它们都关系着个人的素质,因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对个人各方面的素质都起着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建立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为前提,青少年只有在良好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任务是引领青少年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会青少年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每册教材都力求将心理、道德、法律、国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教材内容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格塑造内容,承载着健全人格所需的大量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始终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基本线索,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内容。
  当然,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思想品德课的结合绝不是机械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效的整合过程,即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把“健全人格的塑造”作为贯穿始终的内在基本线索,统一思想品德课各年级教学的目标和思路。学科教学任务的目标中要突出健全人格目标的实现,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健全人格的层次性和整合性,教学原则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健全人格的行程特征为依据。健全人格塑造和思想品德课的结合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全人格塑造的目的。
  3.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特殊作用
  思想品德课设有心理、道德、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较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分析课程的特殊作用,有利于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1)集中性
  健全的人格包含个性、心理品质、高尚道德、爱国主义等各方面的知识,而思想品德课集中包含了这些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把握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意义,同时也推动了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辩证思维方法的把握,用许多与现实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智力。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于健全人格的集中性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可比拟的。
  (2)直接性
  在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人格的健全可以作为与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在因素,但是大多数的学科都只能在完成本学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渗透一些健全人格的内容,表现为一种间接性。而思想品德课的整个教学内容无一不在向学生传递着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讯息,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正面、直接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性并不意味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正是由于这种直接性,教学过程容易变成“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3)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对认识成果和个体的思想、行为模式都提出了指导,甚至明确了要求,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想品德课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表现为明显的价值引导性。该引导性尊重了个体的需求,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严格方向,纠正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坚持思想道德课的价值引导作用,需要体现整个民族和绝大多数人的个体需要,但是不能以学生具有独立性为由,弱化甚至抹杀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引导性。三、思想品德课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健全人格,使青少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成为有独立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而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往往只重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部灌输,采用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原有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活动: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学的主要载体。在所有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根据教学需要以及教育对象编排,体现了清新和鲜活的特点。教材通过灵动的语言、活泼的意境、熟悉的生活、开放的视角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生动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构建健全完整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养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内涵是对思想品德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水平,使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人格能够向着更自觉、更独立、更富有创造性和责任感的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2.推行开放式教学,实践人格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要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青少年个体人格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内在主动和教学的外部帮助相结合。实践是促进理论转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应当采取体验方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人格的发展。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过程不仅仅靠自我本身自动、自发地进行,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交流、摸索,才有利于完善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提升人格。
  3.用教师的高尚人格感召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以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其高尚的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青少年正值花样年华,不论在身体、智力还是人格方面都处于生长和健全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的情感、意志都存在着不稳定性,尤其由于人格未健全,对于善、恶、高尚、卑劣等等问题都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成熟的看法。而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求教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人格素养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可以有力地推动青少年在人格塑造中的各种转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积极的合作意识等良好的品质,以自己作为模范、表率影响和感化学生,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照亮青少年向上成长的人生道路。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世纪我们不仅面对着新科技的挑战,更面临着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挑战。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我们难免会经历精神的困惑、人格的失落,因此,在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人格的培养,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雪 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32。
  2.熊宏哲 从皮亚杰的人格形成及其特征看他对教育的真实态度[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1,(4)。
  3.韩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20。
  4.张敏 关于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1)。
  5.马利云 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激情”教学[J].思想政治教学,2006,(1)。
  6.张文鉴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彭隆辉 孙继儒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思想|青少年|品德|人格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