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成果大盘点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网“雪龙”号4月8日电(记者徐硙)冰雪南极是各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殿堂,极端气候和特殊环境为诸多学科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成果一:冰穹A成功试钻深冰芯第一钻

    冰芯像化石一样,保存着远古气温、降水、大气等环境的信息,深冰芯钻探是南极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考察中,中国科学家在气候最恶劣的南极冰穹A地区使用深冰芯钻机系统,成功钻取长达3.83米的冰芯,实现深冰芯科学钻探零的突破,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开展深冰芯科学钻探的能力。

    中国计划经过4年时间,钻取超过3000米的深冰芯,以获得100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

    成果二:AST3望远镜获取首批数据

    南极冰穹A是地球上绝佳的天文台址。中国自主研制的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冰穹A地区,也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此次科考期间,研究人员首次获取了去年3月15日至5月8日的全部观测数据——共约2万幅图像。AST3初步奠定了中国在南极开展宇宙学和太阳系外行星等研究的基础。

    成果三:深冰探测取得重要发现

    在此次科考中,考察队对昆仑站核心区域和断面关键区域开展了冰雷达强化探测,获得了迄今世界上分辨率最大的三维深冰结构和冰下地形数据,找到了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三维雷达图像证据,为冰盖稳定性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同时,中国成功运用国内自主研发的深部雷达系统和FMCW浅部高分辨率冰雷达等核心设备对冰盖进行探测。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成果四: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调研创多项纪录

    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海域是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在极地资源环境调查研究竞逐的舞台,各国在该区域建立的用于分析南极东部环境气候变化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的深海钻孔已达8个。

    此次考察期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普里兹湾系统开展物理海洋、生化、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研究,并首次完成了地质柱状取样、海底热流测量、三分量地磁测量和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物理海洋、生化和地质综合取样站位覆盖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地球物理测线覆盖面积超过2.5万平方公里,创历次南极科考队新纪录。这些将为该海区的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成果五:完成有史以来环境信息最全面的大洋综合断面调查

    南极大陆被浩瀚的南大洋所环绕,考察队此次在东经73度断面上实施了物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查,从水体、海底表层、浅层和中深层全面反映海洋环境变化的历史及趋势。

    初步探测显示,海洋最大的环流体系——绕极流的水体在变暖,同时位置向高纬度偏移,使南极冰水间的相互作用加速,这些都为了解东南极冰川消长历史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生物及油气资源潜力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成果六:“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在南极走出第一步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风能驱动机器人——“极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

    “极地漫游者”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实现不间断昼夜行走,可以跨越半米以上高度的障碍物,并在冰盖复杂地形下进行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控制以及通过卫星链路进行遥控,为中国未来建立智能机器人化的无人值守科考站奠定基础。

    成果七:首次在华夏湾开展水下测绘

    华夏湾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部,距离中山站10公里左右,距离内陆科考出发基地约3公里。本次考察期间,队员首次对华夏湾临近裸岩处两平方公里区域的水深进行测绘,完善了该地区的基础资料,对今后在南极全面开展水下测绘积累了宝贵经验。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气候|中国|环境|南极|成果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