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正文内容

道德与健康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提起“道德与健康”的话题,有人会问,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规范,怎么会和人的健康有关系呢?

  其实,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而现在许多人的健康观却很片面。自认为身体不生疾病就是健康,忽略了人的心理健康,从而在尽力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忘记了对心灵的必要照顾。

  道德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关注着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的健康。因为道德的根本范畴“善”,首先关照的是个人良心的安宁,只有良心的安宁,才可以有健康的心理。依据“善”的原则而产生的诸多规范,有相当一部分是养生之道,另一部分是修性之道,都没有离开对个体健康的关注。

  中国传统道德观十分重视修身养性,经自省自律达到自身的完美。《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代新型道德中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也有直接关注个人健康的内容。这些恰好与中医养生法相一致。《黄帝内经》里的有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使人“形与神俱”以及合于四时变化而规范起居等的论述,既是医术,又是道德观。儒家道德中的核心“仁”、“义”等主张,只不过加重了社会色彩,其养生价值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道德规范中还有一些是通过良心而起作用的,譬如“善”与“恶”。一个人会因为作了恶事而感到良心不安,精神压抑,心理失衡,以至于身体失调、生病。有些所谓心理稳定的人做了错事,虽然可以暂时把良心责备隐藏了起来,但在夜深人静时,也会陷于更深的痛苦之中。与良心不安相伴的,还有恐惧心,因为人作恶之后唯恐遭到报应。良心的不安或持续的恐惧则会严重地影响人的健康。

  相反,经常做好事的人,那些为善者,“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而且良心安宁,泰然自若。他们或乐于助人,或倾心于公益事业,不仅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且自己身心俱安,精神愉快,连离世时都走得轻松。马克思的逝世就很安详,那是因为他一生坦荡磊落,无私无畏,没有一丝懊悔和恐惧。

  现代社会里,有些人之所以在优越的环境里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道德对人健康的重要作用。在追逐物质文明时,放弃了对道德的恪守,或沉溺酒色,或损人利己,或唯利是图,致使心理压力逐步加重,健康状况日趋不良,“半百而衰”,甚至染上怪病、绝症。可见,人们要提高健康水平,必须重视道德品行修养,保持和提高道德水平。

  《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3日第4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心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