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巧用五度法 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有效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讲究设问的新度、把握恰当的深度、设置合理的梯度、安排适宜的密度、注意提问的广度这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把握并巧用课堂提问的“度”,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新度 深度 梯度 密度 广度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创造性,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因此,不少教师都非常重视对这一环节的设计与落实。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有的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不少问题,也注重了课堂提问的落实,但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效率低下。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教师没有把握并用好课堂提问的“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巧用五度法,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究设问的新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科学地运用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改变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则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提问的目的是要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内容抽象,更加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细胞处于活跃状态。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和一定的思维深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切实起到激疑启思的作用,从而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理性消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商场超市纷纷推出购物让利活动。在“买一送一、满300减160 ”等广告的刺激之下,初中生小米也加入了消费大军的队伍……假如你是小米,你将如何进行消费?”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消费要理性及如何理性消费等知识,同时还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总之,采取新颖的角度提问,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把握恰当的深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情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和错误,会引起苦恼、气馁等不良情绪,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而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给自己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并满怀信心地去着手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思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既不能简单肤浅,也不能深奥怪僻。如果过深,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容易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收不到效果,要么造成寂然冷场僵局,挫伤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徒然浪费教学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应答的兴趣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繁简适当。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问,答域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注意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太难太繁,超越了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学生无从思考、推导;太易太简,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问题深度把握要恰当,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九年级“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里,教师没有简单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而是独辟蹊径,变换了角度,提出“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样,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思考,从而得出最佳答案——因为它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因而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如果简单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设问时就很好地把握了问题的深度,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既培养了他们动脑子的好习惯,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设置合理的梯度
  学习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知识分成若干有联系的问题然后有序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突然抛出的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难而退,就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作用,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提问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和层次,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思想品德学科要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问题、抽象问题合理肢解,深题浅问,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或由易到难,或由外到内,或由现象而本质,或由特殊而一般。
  例如我在九年级思品 “食品安全”专题复习时,一开始的设计是先展示有关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国务院为什么要对三鹿奶粉重大事件作出处置?
  (2)如果你是国家相关决策者,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你会怎么做?
  展示问题后,由于背景材料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链接过渡,无法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课堂出现冷场。于是我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置,由浅入深地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觉得国家要不要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处理?如果不处理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发展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2)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类似三鹿问题奶粉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国家、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三个角度思考)?
  由于对原先的问题进行了梯度的设计与调整,很快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透过现象挖掘了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突破了重、难点知识,而且灵活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安排适宜的密度
  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批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反观我们的思品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效课堂,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了问题,一节课由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为什么”拼凑起来:复习问→过渡问(导入问)→新课问→小结问→布置作业→下课。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老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一问一答之间,学习过程就结束了。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殊不知,频繁的提问恰恰违背了教学规律,结果是老师为问而问,狂轰烂炸;学生为答而答,不假思索,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疲劳。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谁也不知道。其实,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气氛热闹还是安静,课堂的有效与否也不是看提问的多少。《礼记·杂记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提问亦如此。“满堂灌”是寡问,学生难有机会参与发言,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思维过于“弛”;“满堂问”是滥问,学生疲于奔命,则思维过于“张”,不利于有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走出“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困境,切实避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无效低效的提问,实现提问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不要为问而问、频频提问,在提问时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问题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学须有疑,而“问”则须有度。作为思品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密度。
  五、注意提问的广度
  提问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也就是说,设计提问,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又要兼顾中差学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倾向于叫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几乎不叫落后者回答。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这些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的回答正确率较高,便于教学顺利进行;而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迟疑、抓不住要害甚至错误等情况而使教学进程中断,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困难生。教师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最终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变成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回答的机会,并因此导致他们分心,对课堂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捣乱行为,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广度,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平等回答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把提问适当地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类型。对学习困难者,尽量让他们回答简单题并及时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以满足他们能力提高的需要。那种一味让少数“尖子生”享受回答问题“专利权”的偏向,难免会引起众多学生的反感,甚至抱有不合作的“抗议”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参考文献
  1、张科茹 政治课教学设问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9(7)。
  2、张安勤 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9(12)。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提问|学生|课堂|问题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