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奇迹。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呢?通过总结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 用真挚的情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自然亲切的教态,平易近人的口吻,和蔼可亲的笑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喝彩都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求知渴望,进而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调动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追求、探索的兴趣,实现“亲其师、重其教、信其道”的目标。
二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求知的平台
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表现自我、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平台。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良好温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愉悦,让他们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乐学、好学的环境中树立信心,释放个性,有效调动他们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现在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奇思妙想,他们对未知的地理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探求未知的奥秘,所以只有把课堂变成师生平等交往、友好互动、和谐自由的场所,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自主激活的状态,保持高亢的情绪,他们才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心里的求索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并努力成长。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三 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感知能力
地理是一门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分布及规律的学科,它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如大气环流的形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它们抽象,摸不到,看不见,甚至难以想象。所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极具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教学的直观手段很多,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幻灯、挂图、音频、视频资料等,这些手段直观性很强,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如,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用具,模拟演示一些运动现象和规律,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印象就会深刻。同时,还可以领学生走进自然,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地理环境中感悟、探知、思考。另外,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生动具体的地理故事,寓教学枯燥于生活趣味中,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提升学习品质。
这些手段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需求,可以帮助学生开动脑筋,建立思维空间站,形成更持久的记忆,增强感知地理广度和深度的能力。
四 赏析诗文教学,增强课堂生动性和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教师语言修养的高低息息相关。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载体,其内容具有科学性、抽象性等特点,如果不用优美的语言表述,不仅不能活跃课堂气氛,还会加大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而巧妙引用诗文,就会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如理解地球自转运动可引用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环境保护可借用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完美地展现地形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学习南北区域差异时,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与“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降水和气温共同作用下区域差异的认识。
恰当引用诗文佳句往往最能抓住学生的听觉神经,创设听课最佳境界,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感受生活产生文化,文化折射科学的无穷魅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只有老师不断寻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才能用自己的一颗颗“石子”激起课堂的圈圈“涟漪”,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痴”“迷”劲儿,与他们一起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 上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 下一篇:高中地理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