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品学习兴趣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学生法制、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却感到思想品德学科枯燥无味,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的尴尬境地。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并拓展自己的视野。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求知的道理。教会他们辩证地对待人生的是非、得失和荣辱。
  [关键词]生活情境 游戏情境 问题情境 成功情境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学生法制、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同时,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定的理论和观点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这些理论和观点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合理、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设置不同的情境,让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巧妙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使之赋予艺术性,寓教于乐,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生活,并拓展自己的视野。
  1.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
  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十分明确,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暗示性和强迫性,思想品德教材中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唯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学生很难从中去作积极的自我认识、体验、探究和发现。过分明确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多的只需要记忆,使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不可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也不可能真正参与其中。
  1.1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理解、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切身性的理论感受,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成了个体道德思维,情感与智慧的陶冶。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个体理性意识与情感有机地、自主地建构的过程。
  1.2创设有意义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例如,在学习初一教材“认识新伙伴”一课时,我先让每个同学写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概括出自己好伙伴的特点,收集上来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某张卡片,念出卡片上写的内容,但不念姓名,然后让同学猜一猜他是谁,以及他的好伙伴又是谁,如此循环反复,最后,游戏结束后,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归纳:热情开朗的性格容易被人接受,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的创造性的火花
  2.1创设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学习主观性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问,充分运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尽量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重现为人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应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从“请学生注意”向“请注意学生”转变,从而形成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轻松和谐氛围。
  2.2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捕捉学生思维中的创造性的火花
  质疑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或用音像制品,或用成语、谚语、典故等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在学生的无疑之处设疑,使其原有知识与现在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见解,特别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从而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走向自信。
  其实,教师的问题设计过程,也是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思维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没有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是肤浅的和抽象空洞的。教师有意识的问题设计,与学生的质疑问难是相辅相成的,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领。”教师的问是为了学生会问,引导学生能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下转第30页)
  (上接第28页)发现问题,学生会问更能促进教师的问,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达到新的进展。
  2.3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设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可大胆开放时空,让学生在阅读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时,寻找各自的题眼,试图实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上册“融入新集体”一课中,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课文思路:什么是集体?什么是集体凝聚力?怎样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怎样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再结合学生的读书体会和生活体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选择并验证相应问题的结论,从而促成不同层次学生潜能的自我实现。
  3.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中,由厌学到乐学
  在教学实验中,对学生的学习,我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可能性、特殊性和全面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每当学生答对一道题,上课勇于发言等,我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实验结果看,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一班的张东同学,是一个典型的双差生,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多提问、多表扬、多鼓励、多谈心等办法来感化他,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在一次教学活动课中,他表演的小品“交友”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因此我抓住这个机会公开鼓励、表扬。从那以后,上课时,他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时,力争做到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欲思而得之,而后快的情趣。其次,要有适度性,学生通过细致的合乎规律的思考,对蕴涵在情境中的“未知”能够“豁然开朗”。如果百思不得其解,学生就会放弃,教师的努力就没有意义了。再次,要有启发性。教师创造的情境,将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个永无止境,相当广泛的活动过程,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3]《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孙红英主编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生活|情境|教学|学生|思想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