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开展有效对话 构建和谐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教学过程中独立的主体,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平等对话的核心价值在于师生共同面对话题,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有了对话,课堂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激荡着情感的活力,充满着和谐的气息。
  一、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教育。”一堂和谐的思品课需要教师用心灵去创造,用感情去维系。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对学生由衷地关爱,跟学生友好地合作,让学生勇敢地表达,创造一个宽松的对话氛围。
  有位教师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
  学生甲:“我要找商家退货,若不成,找消协投诉。”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
  学生乙:“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请媒体曝光。”
  师:“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监督意识。”
  一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学生哄堂大笑。
  但教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的领导素质、才能和韬略。”学生热烈鼓掌。
  接下去的课堂讨论越来越热烈,学生发言更踊跃了。
  课堂演绎的是学生的成长故事,即使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也是有教学价值的,也能折射出独特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因对话环境的宽松而具有活力。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形式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力求一个“透”字
  这种对话早在备课时就开始了。教师要用心去感受,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作充分的预设。只有
  深入走进教材,对课堂作全方位的预设,师生对话时才能更加有效。
  笔者在执教《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了解到,学生对隐私权的含义等比较熟悉,但在判断是否侵犯这项权利,如何维权上存在认识偏差。于是笔者在预设时,通过故事导入,唤起学生维权的意识;通过实物、情境创设、观看视频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做一名聪明的维权者;通过小品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找和掌握维护隐私权的方法。例如播放视频,关于个人信息网上遭泄露事件,网友曝料称常州十几万中小学生家长信息遭泄露,在网上被公然兜售,500元能买1万条信息,引起众多网民的担忧。笔者层层设问:这种行为是否侵权?在网络环境下,我们青少年怎样保护隐私?提醒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保护隐私也是教学的责任和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笔者的教学设计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教师的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应当努力寻找学生现实知识水平与可能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潜能,超越目前的发展水平。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立足一个“悟”字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去感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对材料体味、思考,提出疑问,悟出新意。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
  笔者在第一次执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关于监督权的时候,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每个途径都考虑全面。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出示了一段文字素材《我和爸爸》,内容是一个下属来某局领导家做客,给了领导的儿子一个红包作为礼物。客人走后,儿子不同意收取红包。笔者提问:“领导儿子的做法对不对?认为对的同学举手。”最后所有学生都举了手。
  笔者后来反思,这样的教学一方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他们只能随大流;另一方面感到自己的精心设计,恰恰成了砌在自己与学生间的一堵“教”与“学”的墙。在这样的“墙”式教学中,学生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所牵绊,放不开手脚。
  于是在第二次执教时,笔者重新设计了这个环节:把文字素材《我和爸爸》改编成小品,整个小品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结束后提出“红包收还是不收”这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后再回答,不同观点就自然出来了。有学生说:不能收,他爸爸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有学生说:可以收,反正是给小孩子的,意思意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学生说:虽然是给小孩的,但是他“醉翁之意不在酒”。笔者在最后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正面的引导,其效果比第一次执教要好得多。
  3.学生与同伴的对话,重视一个“辩”字
  良好的同伴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亲密无间的。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发展与同伴之间的对话,课堂的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种同伴关系,引导学生与同伴进行平等对话,辩论式对话。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偶然提出了“中学生能不能信仰基督教”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分成了赞成与反对两派。于是笔者借机开展了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准备两星期后举行。经过两种不同观点的尖锐交锋,最终观点有了一致性:中学生有信教的权利,但是中学生还是要学习科学知识,具有科学态度,不要去相信虚无缥缈的东西。
  与同伴平等、辩论式对话,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局面,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实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4.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落实一个“导”字
  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判别能力有限,充满了各种似是而非的想法,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能识别得一清二楚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说教,即使学生表面上认可了,内心并不完全接受。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要倡导平等对话,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能够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里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巧妙的“导”会越发精彩,还课堂以和谐。
  比如在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关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有位参赛教师选用了钓鱼岛的相关话题。在观看“中国公民游行示威”的视频后,学生已经义愤填膺,教师又展出了几幅关于群众打砸日系汽车并打伤车主的照片,让学生分析这种“爱国行为”的对错。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是爱国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车主,有何感想?他们侵犯了我的哪些权利?……引经据典,层层分析,学生纷纷表示认同,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开展有效的对话,课堂定能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互动的平台,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教师|学生|课堂|对话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