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采访手记:端午文化,日渐多样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廖翊)现实中许久未闻的诗词吟哦之声,近日萦回于北京什刹海畔郭沫若故居。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在这个传统端午诗会上,诗友们吟罢屈原,再诵沫若,让人感觉穿越千年的诗魂。

    “其实,这些年,中国各种商业演出、纪念演出非常重视诗歌朗诵,这种节目往往成为亮点,很受欢迎。站在朗诵舞台上,我不孤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家陆洋向记者表示。这些年,他都参加由中央台与《中国作家》杂志社在郭沫若故居举办的端午诗会。

    “适逢端午,大家聚集于现代诗人郭沫若故居,以吟诵诗歌方式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很有意义。端午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还是要发扬光大,所有节日千篇一律吃,没什么意思了。”参与筹划端午诗会的中央台编辑祁鹏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俗学者施爱东眼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正日渐走向多样。

    “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吃是节日文化主要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悄然发生转换,吃已然不是节日的象征了。而且,以吃粽子、划龙舟、举行诗歌节等纪念屈原的传统端午文化行为,如今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纪念屈原,已从过去端午节的主流退居为多元中的一员。”

    他考察认为,近年来,曹娥孝文化,伍子胥文化,乃至钱塘潮文化等,开始不断冲击作为端午“主角”的屈原文化。同一个端午节,开始呈现出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端午文化。传统端午,开始走向多元色彩。

    “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这是一个真正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我认为,这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施爱东表示。

    “八公山上飘走了最后一缕青烟

    丹炉的火渐渐灭了,终不见紫气东来

    长生不死是没什么指望了,刘安不哭

    豆腐是天赐的灵丹妙药,益寿延年……”

    这是在此次端午诗会上,朗诵家们吟诵的当下诗人为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写下的新诗《中国豆腐》,反响特别。让人感到,“吃”文化与“诗”文化,屈原与刘安,豆腐与粽子……交汇于同一时空!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文化|传统|端午|纪念|屈原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