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研究去年高考命题特点 分析今年考纲新变化 展望2006年高考命题趋势

一、 2005年高考试卷、试题分析

(一)、2005年高考文综合试卷与2004年相比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试卷的整体结构看,与2004年基本一致,全卷39题,试题分布学科相对集中。其中一卷35题,每题4分,总计140分;1题至11题是地理题,11道题44分;12题与23题是历史题,12道题48分;24题至35题是政治题,12道题48分。二卷4道大题,总计160分,其中36题是地理题;37题是历史题,38题是政治题;39题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综合。试卷分数分布,地理学科一卷44分,二卷56分,满分100分;历史学科一卷48分,二卷52分,满分100分;政治学科一卷48分,二卷52分,满分100分。整张试卷可以说是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新。 2005年高考文综合试卷政治学科部分政治和地理、历史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又有自身的突出特点:1、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稳中有变。2、试题不回避时政热点,体现时代特征。3、试题注意基础知识的考核。4、主观性试题的设问具体、明确,角度新颖。 2005年全国高考试卷三结构比例(考纲为27:35:38) (二)、从试卷看考生中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系统,该得的分未得。(得意不得分) 高考复习中易出现越是临近高考对基础知识越淡漠,重视了热点专题复习和综合模拟,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错误归根结底老师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错误,这是致使学生丢分多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炼信息能力不足,能得的分不全。 学生在高考答卷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清,其次是不能将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往的解题经验建立联系,不能进行有效的变通迁移,因此活不起来,这是致使学生丢分的又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3)科学思维尚未到位—机会的分未得。 (4)语言组织表达不清—可得的分未得。 (5)因粗心及平时模拟考试定势而出现审题失分 ;文字表达含义不清、表述不完整或过多过杂,无针对性,不切中要害、错别字很多、答案前后重复、答案过于口语化、答案不分层,头尾相连,混然一体,根本无法分辨、使用序号混乱,逻辑关系不清。

二、解读《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

(一)解读考纲 2006年文综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出现的一些变化: 1、经济常识第三课第一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中增加了“企业兼并与破产”。 2、经济常识第八课第二节“对外贸易”中增加了“关税”。 3、哲学常识中删除了“科学发展观”(2005年增,现移到时政中)。 4、时政时间调整为2005年4月—2006年3月。 正确理解考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准确把握考点深度和广度 (二)新增考点分析 2006年新增考点: 1、企业兼并与破产(教材原有今年单列) ①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含义(注意区分两个定义的区别);②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必然性、必要性;③企业兼并与破产的意义;④实施企业兼并与破产应注重的问题(从国家、企业、企业经营者角度);⑤强强联合—含义,必要性,意义;⑥企业兼并与破产、强强联合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2、关税(教材原有今年单列) 关税的启义、纳税人,纳税对象,征收关税的必要性和意义,关税的调节作用(关税与对外贸易、民族工业发展)。 3、属于2005年新增的、2006年仍保留的、现行教材又没有或不全的考点有六个: 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教材没有)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法律依据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起被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 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意义:将有利于鼓励人们积累财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有利于保护和鼓励、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教材原有重组)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公有制实行股份制或控股、参股,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所以,股份制能够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教材没有)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必要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劳动权是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意义: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集体经济形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推进城市化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时效性,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再就业的能力;转变劳动者观念,提高其自主谋业意识,树立新的择业观;健全和发展劳动合同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这也是解决就业总量的根本途径;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教材没有)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它是一种社会机制,具体作用于一国的市场规范,它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 社会信用体系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建设,或者称“四要素”分别是:①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②开放诚信数据,以促进信用管理行业的健康平衡发展。③建立统一政府信用行业的管理机构,担负起推动立法、监督、权威解释法律的责任建立适用于这一领域的国家标准,允许信用管理行业的民间机构发挥其功能。④发展信用管理的大学常规教育,推动信用管理专业研究和理论建设。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可行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必要性和意义: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是适应入世新形势的需要;是扩大开放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貌。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只有征信行业得到全面的和健康的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罚机制的基本条件。第二、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第三、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同时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行必严。第四、要规范政府的行为,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执法部门要公正、廉明,保证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第五、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监督职能的拓展。第六、继续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第七、市场主体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第八、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5、科学发展观(教材没有)2005年增2006年移至时政部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七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指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民进步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协调:重点是协调经济和政治发展各方面按“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解决各方面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可持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生态提高,推动整个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走上生产力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持续社会进步。既考虑当代发展,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本要求:实质是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做到“六个必须”:1、坚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5、加强和谐社会建设;6、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联系当前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注重掌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关系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努力做到把握统筹全局、统筹兼顾。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发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一个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 6、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教材没有明确知识点只有可参考的小字)

三、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命题趋势(从试卷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试卷的形式来看: 1、遵循命题原则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学科试卷整体设计仍会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不超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体现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保持应有的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题较好地拉开梯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2、符合学生思维规律,顺应学生思维的顺畅性 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相对集中,政治学科内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科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保证学生思维的相对集中稳定,避免了学生思维的大幅度跨度,保障了学生思维的顺畅。 3、减少阅读量和阅读障碍,留给考生更多思考时间 近几年政治整张试卷阅读材料逐渐趋向简短明了,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更减少和避免考生出现阅读上的障碍,避免由于语文阅读上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作答(是考政治,不是考语文或其他),给考生留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4、题型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呈现背景材料的形式灵活多样,图文并茂,根据所给的文字、图表、漫画、数据、公式等背景材料分析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变化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这一类题将被保留。 (二)从试题的内容来看:从2000年首届文综合(三省,2001年全国)至今,六年来文综合卷政治高考命题情况共性特征,我认为2006年高考命题仍然会体现以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突出时政,体现强烈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总体看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学科试题仍然会遵循“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当前人类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考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近年在文综合试卷中体现比较突出。今年仍会以这样的一些素材为载体,设置情境,在突出科学精神的同时,立足以人为本,以多元信息为载体,凸显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查。 2、坚持能力立意,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考察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依托热点走势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 3、试题和答案的设计体现中心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求:贴近教材,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基础性和重点性统一 ,贴近现实生活,着重考察高三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近两年文综合试题的考查知识点深化的趋势。05年全国文综1的39题国际新秩序的含义。05年全国文综3的二卷38(1)“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业投资过热的原因”的答案设计: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②通过市场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③目前,钢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就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的表现。此答案设计贴近教材,又是教材知识的细化,考生不易答上。 4、立足单科,适度横向综合 5、难度稳定(难度值0.55),综合程度恰当,稳中有变。 6、选择题将会充分考查基础知识,它们不是简单地要求再现知识,而是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当前高考试卷总体难度略有降低的趋势,选择题不会涉及生、冷、偏的内容,也不会将一些有争议的或者只是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内容作为命题对象。 7、主观题材料题将更多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一是材料题不仅出现在论述题中,而且向其它题型渗透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问答题、材料型辨析题将会更多地出现。二是材料的来源将更加广泛,材料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综合科政史地综合趋势的加强,一些地图、反映历史的材料和漫画等都将作为材料出现。三是材料题的命题视野将进一步拓宽,命题的角度更多,命题方法更灵活。 8、非选择题在高考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命题将会更加灵活多变,从形式上看,将充分利用热点材料和现实问题,给考生创设新情境,提供新信息,多角度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放性试题将会越来越多。从考查目标上来看,非选择题仍然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考总复习阶段的备考建议

(一)复习方法上的几点看法 1、分段复习,集中训练 2、抓住学科主线,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板块和框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动物学,这既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再定位,同时也是应对高考的基本策略。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 高考复习应该紧扣基础知识,使考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熟练,使用政治学科术语要规范。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应有所侧重,抓住主干知识,不宜过细、过深、过偏,牵扯学生过多时间精力,影响效果。主干知识可以是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基本观点和重要原理等显性知识,也可能是对教材基本知识的隐性知识结构调整的延伸。 3、活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培养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会用、善用),活化基础知识、提升能力。 4、关注社会热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进行热点专题复习。 我们必须对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税性和洞察力,抓住现实问题的聚焦点,进行专题训练,它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方法,也是应对文综合高考的有效策略。 5、提升人文素养,培养、鼓励个性创新。 人文素养,从广义上来说指一个人或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 6、精选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做练习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巩固知识,检测和锻炼能力,掌握技巧,所以没有一定量的练习不行,但习题又不宜过多、过滥,不能陷入题海,练习既要练精,又要练透。 7、单兵教练,提优补差,综合提高成绩 高考是打整体战,应着眼于整个班级及每个学生的整体成绩,应注重培养尖子,消灭差生,带动中间 8、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成功意识。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稳定的情结、健康的心理、功的心理体验是获胜的法宝。 (二)解题方法、技巧训练上的几点建议 1、客观命题(选择题) 2、主观命题

五、2006年热点问题分析 (文科综合第38、39题以社会热点问题来命题)

1.2006年中国经济工作八大任务:

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2006年3月14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的基本思路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思路、“六个必须”原则、七个发展目标、八项主要任务。 ①立足科学发展,是贯彻《纲要》的一条红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②着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③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④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纲要》的鲜明特点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鲜明的特点。(2).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简言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是又一个鲜明特点。(3).坚持“六个必须”原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建议》基本思路的深化和细化。

《纲要》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举例 (1).“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反映了责任中不同的理念。(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老话题赋予了新内涵。 (3).“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它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纲要》的一大亮点,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牛鼻子”。(5).GDP增长目标从总量到人均;首次引入单位GDP能耗指标。 (6).鲜明地提出加速发展服务业。 (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世人瞩目。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突出公共服务。(8).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协调互动、整体发展。 (9).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10).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先富”转变为“共同富裕”。(11).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7.“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困难: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支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3、时事政治专题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3)、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5)、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7)、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8)、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发展政治文明。 (9)、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10)、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1)、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2)、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搞好国际关系。

专题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背景材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06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都对此作出了布署和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培养新型农民?

1、是什么: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2、怎么办:培育新型农民,要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绿色证书工程。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

高考预测: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它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广大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重要性(要点)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政治、经济、哲学三个角度准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归纳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6)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4、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经济政治意义:

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材料 我国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战略,并且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高考预测: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党和国家该如何去实施这一战略。

经济学角度:

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政治学角度:

1、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坚持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行使好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发扬光大伟大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3、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

哲学角度: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事俱进,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坚持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创新。

3、要重视量变的第二种形式,通过事物结构的变化来推动事物质的飞跃。集成创新就是要把已有的技术进行组合集中,从而创造出以往产品所没有的功能。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和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5、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意识的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有自主的精神、创新的魄力和民族的自信。

专题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11月29日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指出: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

——进一步健全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管理制度。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高考预测: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可靠保证,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1)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高考预测: ●经济常识

1.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或发展节约经济?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我国长期以来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加快转变,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和谐社会难以实现。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只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缓解我国资源的供求矛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源消耗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或发展节约经济?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能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

(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件作用,优化能源配置,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协调我国能源开发,加大对能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4)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我国应大力开拓国际能源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增加能源的进口途径和数量。

(5)建立战略能源储备,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6)加强能源科技研究,研发新型能源。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哲学常识

1.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发展节约经济?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越来越短缺了,能源越来越紧张了,环境越来越恶化了,生态越来越脆弱了。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6)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坚持适度原则?。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2.运用相关哲学知识,谈谈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事物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这一点。

(3)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循环经济的流程体现了这一点。

(4)循环经济还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规律办事情。

(3)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以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5) 重视正确思想意识的指导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治常识

1.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谈谈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请用依法治国的知识,谈谈怎样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立法机关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节约型社会,立法机关必须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使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有法可依。

(3)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责,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4)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浪费资源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加强节约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工作和执法监督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

在处理哈尔滨水体污染事件上,国家发挥怎样职能?

专题四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什么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了解)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要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配合。 2.为什么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都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加强,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仍在扩大。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资源占有量上。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措施扭转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高考预测: 经济常识角度 1、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 2、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角度 3、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 4、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论。 政治常识角度 5、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 6、怎样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例题:1环渤海经济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奥运经济”的形成、日本及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给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长期以来,由于区域内国有经济比重高,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内部经济联系不足,工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落后,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完全畅通,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致使该地区至今还未形成有特点的区域发展模式。 (1)结合材料,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如何发挥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作用。(10分) (2)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建立环渤海经济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0分)

2、材料一 2006年2月2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长三角蓝皮书》认为:过去的“长三角制造”振兴了长三角经济,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区域经济总量,但目前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资料短缺、能源运力吃紧、环境承载能力削弱、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使被誉为“长三角发动机”的制造业在内外交困中陷入阵痛期。 材料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十五”期间长三角对投资与消费结构进行重大调整,2005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4.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2005年长三角的GDP增速仍高于全国。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解决“长三角”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困难。(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保持长三角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认识。(10分)

专题五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背景材料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 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2)要在大力增收节支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3)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用好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完善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规则,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4)研究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项调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1、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 宏观调控必要性和重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又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主要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目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从运用手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而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怎样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深化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高考预测:

(一)、修改个人所得税

1、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修改的原因。 ①个人所得税有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800元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能很好地调节收入分配。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国家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修改的必要性 ①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必须履行经济职能、政治职能,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修改有什么经济意义?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是分配政策的一种调整。它会使一部分中低收入者得到实惠,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而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个人所得的税征点体现了再分配中的“兼顾公平”。通过个人所得税的调整,能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运用哲学的知识说明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修改的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关系人民切身利益,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确定起征点。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必须按规律办事。确定符合经济规律和现代税制要求的起征点。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经济意义。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经济意义是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1、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意义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1)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四大好处:①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②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④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2)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或时机把握不当,将会带来五大弊端:①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②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③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⑤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 3、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因 ①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使汇率的形成充分考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表现。 ②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依法制定和实施汇率改革方案,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利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改革的原则就是主动。性,既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又要防止金融市场的动荡,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当前我国外贸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有利于我国改善贸易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转变的原因 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在连续6年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后,需求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基本得到扭转,进而出现投资规模过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的情况,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是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的内容。 2、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凋,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 3、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 ①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减少政府主导性和有政府色彩的资金(如国债),根据市场的导向有效地配置社会资金,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问题,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典型例题 1、材料一:这次修改个税法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所有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因为它在决策程序上的新意。9月27日的扣除个人所得税标准听证会在各方期许中顺利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5年来,中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高级别的一次立法听证会。在举行听证会前,全国人大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公众踊跃报名,从收到的4983件申请中遴选出最后的20名陈述人。在他们当中,有工人、教师、研究员、公务员等,东、中 、西部地区都有代表参加,工薪收入较高、较低的行业、职业也有适当的名额,代表不同观点的公众各方都有了一个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听证会全程直播,媒体广泛报道,公众高度关注。

材料二:我国此次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后,“四金”(指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优惠政策将保留不变。国家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集中的个人所得税增量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规范的方法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地方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支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对统筹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为什么说这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是民主立法的一大步?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这次立法听证会的意义。 (3)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个税法的修订是如何体现财政、税收作用的?

专题六:关注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定人口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高考预测: 1、是什么:(要求、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2、为什么:(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

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可以为

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③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④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历史任务。

3、怎么样(主要措施)

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

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③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④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专题七 公共安全

背景材料 当前,极端恐怖主义、重大自然灾害、严重流行疾病以及生活中的重大安全事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特别是发生在去年和今年的地震、海啸、飓风,给受灾国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国际社会一致同意建立相应的国际或地区性的预警机制。

高考预测:

1、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等弱点和缺陷。

具体原因: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不落实。

③企业:经营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为了追逐利益,漠视生产安全。

④劳动者:职业技能不高,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强。

2、请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才能避免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一再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根本措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措施:②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

③企业:经营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依法经营,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④劳动者:要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也要提高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同时要增强维权意识。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依据:(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平等性、法制性的特征,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确保稳定的经济秩序,需要国家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3)影响、危害: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影响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不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意义:有利于保护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党:党的地位、性质、宗旨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国家: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三个代表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

4、从哲学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要求党必须采取措施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有利于保障矿工 的生命安全,使企业安全生产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视安全生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4、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抓重点,又要善于统筹兼顾。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工作的中心,但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6、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工作的中心,但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7、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有利于保障矿工 的生命安全,使企业安全生产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党和国家重视安全生产正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利益的表现。

5、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行为主体怎么样维护公共安全?

国家: 企业 : 消费者: 社会:

6、 请从哲学角度,说明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积极意义

【答案】(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建立预警机制,有利于人们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做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预警机制,弄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人们防患于未然,避免或减轻灾害,减少损失。

7、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党和国家怎样做才能避免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一再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国家职能 组织和活动原则 “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个代表”指导思想

党:党的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专题八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共同发展 【背景材料】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为适应国际社会转型的重大趋势,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力促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和谐世界正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因此必须对之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从全球范围观察,全球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全球性的灾害、疾病,各国内部和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全球化,局部冲突加剧,边界纠纷不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旧存在等等,这些消极势头蔓延和强化,有可能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这些消极现象的滋长。.这一倡议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国内建构和谐社会的启发。 2、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5年10月15日,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再次呼吁,让我们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潮流,共同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考预测:

1、和谐世界提出的意义:第一,是对缓解世界矛盾紧张态势的一种新尝试;第二,有利于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第三,有利于抵制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可预期、建设性的国际形象。 2.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应该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因此,要构建一个“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的和谐世界。 3.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和谐世界是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并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国内发展不平衡与国际影响不平衡结合起来思考,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指导,必将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2)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问题要求国家间进行相互合作,实现全人类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和谐世界的实现是充满曲折的过程。 (4)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和谐世界”是中国“和谐社会”理念从国内政治向国际政治的延伸,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发展之类共赢思路的深化。 4.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1)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构建和谐世界,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建立以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典题例析】 1.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呼吁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他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1)结合政治学知识和当今世界的现实,说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必然性。

①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是和平发展世界主题的要求,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②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④提出这一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是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的基本立足点的体现。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知识谈谈你对“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哲学理解。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这是世界多姿多彩的根据,因此世界各国的文明具有多样性;②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这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求同存异,协力构建和谐世界。 2.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讲话中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相互合作、求同存异的世界。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简要概括出《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当今,妨碍和平、发展、合作的障碍是什么?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3)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设想是国内什么思想的延伸?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设想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延伸。 (4)我国的外交政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依据,我国外交政策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内容,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外交政策。 3.材料一: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呼吁建立“和谐世界”,使21世纪成为人人都享有发展的世纪。 (1)请简要分析胡锦涛主席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的国际意义。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进程;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材料二:建立“和谐世界”,中国政府承诺:第一,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第二,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规模,两年内免除或以其他处理方式消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重债穷国2004年底前对华到期未还的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第三,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第四,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第五,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3万名各类人才,帮助有关国家加快人才培养。 (2)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扩大援助规模,这是以外交方式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免除重债穷国全部无息和低息政府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相关援助,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立本立足点。中国政府的承诺有利于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促进第三世界经济发展;④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的承诺是加强国际交往的具体体现。 专题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背景材料 一、“八荣八耻”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高考知识链接:

(一)经济常识:

1.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的经济学知识

(1)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主创新和加强管理,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危害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偷税、漏税。

(2)对外贸易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向国际市场提供有碍国家安全的产品和服务,不向国际市场提供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不走私贩私,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3)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为壮大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生产力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2.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的经济学知识:

(1)企业经营者要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4)全社会都应关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体现的经济学知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水平。

(2)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3)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

(4)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的经济学知识:

(1)劳动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严格按照劳动合同规范自己的行为,靠出色的工作取得劳动报酬。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要带动贫困地区和个人,实现共同富裕。

5.“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1)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主创新和加强管理,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才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2)消费者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

6.“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1)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2)法律手段是国家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国家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3)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遵守法律和生产活动准则,开展正当竞争,抵制不正当竞争。

(4)发展农业,必须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国家要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6)签订劳动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7)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8)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9)财政预算具有法制性。

(10)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1)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12)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13)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14)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是银行的职责。非经法定程序,公民个人存款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和组织机构的冻结和查询,也不得扣划。

(15)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7.“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的经济学知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哲学常识:

1.青少年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

3.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8.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9.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

10.诚信与失信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

11.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

1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3.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

1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三)政治常识:

1.“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4)我国国家机构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

(5)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的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9)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10)一国两制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原则。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1)公民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公民应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公民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体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2)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

(3)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1)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人民代表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依法应该履行的义务。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4)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

(5)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6)公民应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8)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9)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10)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1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1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13)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等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14)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必须依法取缔。

5.“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

6.“八荣八耻”整体体现的政治常识知识:

国家要行使文化职能,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国家必须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