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

一、试卷特点
江苏省继2000、2001年文综合、2002年文理大综合考试模式后,2003年又实施3+1+1考试模式,政治科目又以单科试卷形式出现。这对广大高三政治老师和应考学生,无疑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年的试卷延续了往年单科试卷(如99年的全国高考卷,近三年的广东、上海卷)的某些特点,又有明显的特色,对我省2004届高三政治的教学和复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素质要求更高
试题紧贴国内外热点问题,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现实生活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如: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胡锦涛在西柏坡的重要讲话、上海申办世博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机构改革等。尤其是十六大的精神贯穿试题的始终,因而使试题凸现出浓重的时代特色。
此外试卷还凸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如15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8题要求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责任意识,34题要求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参与意识。
2、能力要求更强
今年试卷中34题“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35题“轿车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9题第2问“谈谈你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都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充分的自我发挥的自由,但这种开放和自由又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真正做到“结合材料”。在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充分的自我发挥的同时,又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强,命题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尤其加大对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如25题,用了一则背景材料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轿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果不仔细分析背景材料,则会误答为轿车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起作用,那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39题第2问“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看法,”如果不准确分析表格中信息,就可能误答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意义或原因,而不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3、基础要求更实
《考试说明》规定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比例为3:6:1。与以前3:5:2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另外从学生的反映看,今年的政治科试卷感觉不难。尽管难度有所下降,考生下笔解题并不难,但要回答完整,得高分并不容易,因此对学生基础要求更实。命题尊重《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出现偏题、怪题,试题植根于教材之中,考查的内容分别源于教材或时事材料,有的甚至是教材中的原句。如第8题考查区分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依据,第12题考查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第18题考查良好的信誉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第32题考查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第36题考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客观性。这一特点启示我们,要立足教材,狠抓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解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总之今年“江苏卷”体现了“在平稳中转变,在转变中求新”。“平稳”主要是说在题型上与以往“3+2”相比没有变化,还是单选、不定项、简答、辨析、论述等五种基本题型,且分值也相似。“变”一是要求上稍许发生了变化,如不定项选择中,错选、多选不给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二是答案模式上也稍许发生了变化,如辨析题答案中都有结论性表述。“新”是试卷中第35题、38题、39题均有鼓励学生主动思维,有理有情,自由发挥,这无疑是高考向高一层次的扩展。

二、试题的不足:
1、试题的考点分布总体较广,但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过于集中,突出表现在关于世界物质性这一考点。在第9题考问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10题考查世界的本质,第11考查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此外第20、28、38题均与这一命题相关,带有明显的重复考查之嫌。
2、在答案的设置上出现了新的变化,标准答案中的酌情给分项的取消,使答案的开放性、灵活性明显下降,使学生的得分减少,这与近几年来一贯延续的评分标准相背离,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3、试题是由江苏省单独命题,主流媒体曾宣传会在一定程度反映江苏重大的人文经济面貌,会呈现江苏的地域特色,但这在试题上丝毫没有反映,在这一点上明显与广东卷上海卷不同。
三、试卷结构、分值比例与知识点分布
研讨2003年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及其分布情况(见下表),不难看出今年的考查范围、
考点分布、分值比例与考试说明要求基本吻合,题型稳定,保持了良好的信度。
2003年试题考查知识点及其分值统计表
经济常识(53) 考查知识点 题号 分值(分) 占百分比
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面向市场、体制创新) 16 2 约35.5%
企业降低成本(科技创新)的意义 17 2
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 18 2
市场调节的弱点 19 2
吸引外资的目的 21 2
外汇储备 22 2
股票与企业债券 23 2
价格剪刀差 24 2
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 31 3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32 3
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33 3
哲学常识(52)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9 2 约34.7%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10 2
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11 2
考查知识点 题号 分值(分)
生产活动是其它活动的基础 12 2
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 2
制约认识的因素 14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5 2
从实际出发 20 2
事物的二重性,利益出发点 28 3
就事物的成长 29 3
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与政治常识联系) 30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6 10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认识不断向前扩展深化推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38 17
政治常识(31) 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8 2 约20.7 %
我国的政党制度 25 3
村民自治 26 3
当今世界主题 27 3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4 9
政府机构改革与建立高效政府 37 11
时政(14) 党领导人民搞建设的基本经验 1 2 约9.1%
两个务必 2 2
保护合法的劳动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 2
新成立的国际组织 4 2
上海世博会 5 2
反恐斗争 6 2
国家自然科学奖 7 2
四、对2004届高三教学复习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在记忆、领会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学生在答题时就会表现出“就事论事”。从高考的的实践情况来看,考生丢分的原因(特别是选择题部分)大多数是基础不扎实。人们常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说高考政治试题尽管很活,材料很新(常常取材于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但分析其答案,还源于教材之中,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肯定得不到高分,寄希望于投机取巧必然满怀失望。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走向看,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重点。例如2002年高考涉及到“奥运会”、“公民道德建设”、“入世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人生价值”、“利率调整”等社会热点问题,今年高考涉及到“两个务必”、“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党的性质”、“世博会”、“与时俱进”、“民营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府机构改革”、“轿车生产”、“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等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倾心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习惯,这些热点问题可以用哪些经济学知识去分析?可以用哪些哲学知识去分析?可以用哪些政治学知识去分析?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就可以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融会贯通,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
当然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对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和体验现实生活,这个目的是在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分阶段、分步骤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遵循这个规律,不要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紧密联系过多的“实际”,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3、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一直以问题立意和能力立意为主,以知识立意的题目很少,出题者要着力考查考生的理解力、应用能力和认识、评价的能力。常常是选择一段材料来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再根据问题情景设置问题。这种材料来源广泛,无法预测,考生只有首先阅读理解材料,然后结合有关的基础知识来回答问题,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表述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整个政治课的教学复习,最后的落脚点都应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从高考的实践和学生平时的训练来看,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高度重视。
(1)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包括图表)后能否对材料准确的理解,提取正确的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是答题的首要前提。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的材料是三个表,其第一问是“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今年江苏高考卷第39题的材料同样是三个图表,其第一问是“表1表2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第38题给出一段文字材料,第一问设置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的哲学道理?”,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能从材料中提取正确有效的信息。
(2)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题常常会在相应材料后,提出“你对这一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是什么?”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今年高考试题第34题“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依据是什么?”、第35题“分析轿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均明显体现了分析能力的要求。
(3)辩证思辨能力。辨析题作为近几年高考稳定下来的题型,其思辨特色明显。如今年高考卷第36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37题在给出材料后提出辨题“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机构。”均充满了思辨特色,没有辩证思辨的能力,就无法准确作答。
(4)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最高层次,这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认识评价能力、理解能力的目的所在。我们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正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高考也常常含考“如何解决问题类题目”,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第34题第2问就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今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9题第2问题就是“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等当属此类。
(5)表述表达能力。表述是否有层次条理,是否有逻辑性,政治术语使用是否得当,会影响考生的得分。在高考中因表述不当失分的学生不在少数。如有学生大量使用口头语、使用散文化语言、或根本无政治术语,使得分率大大下降,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表述表达能力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