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历史课堂教学“十忌”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教师对课程特点缺乏研究、把握不准,常有意无意地触犯历史课堂教学的忌讳,以致教学失准,留下缺憾。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十种,是历史教学的“十忌”。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堂教学;“十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41-04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和探究性,它在说理、励志、激趣、营景、叙事等方面的特点都十分鲜明。历史教师若能充分把握这些课程特点,就可能把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别开生面。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以上课程特点把握不当,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习惯性地触犯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忌讳,以致整堂课教学失准,最终留下缺憾。这里,笔者将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犯的十种忌讳简析如下,以与同行共同检讨、诫勉。 
  一忌:照本宣科 
  从表面上看,历史课程比较容易学习,其教学也似乎人人能行。很多学校由于编制等原因,把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充塞到历史教师队伍中来,而这些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专业素养不够,历史专业知识贫乏,一上讲台,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对这类教师极度藐视,也很难产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历史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主要是由于历史课程简单、落后的考查方式和考查理念导致的。长期以来,历史课程的考查与测评过多地局限于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没有强调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的考查,没有突出历史课程人文精神的传承,导致了历史课程教学的简单化,从而使照本宣科者在课堂上得以立足。历史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唯有自己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而根治历史教学中照本宣科这一痼疾的关键,则在于改变历史课程学习的考查与测评,用充满新意、富于时代特色的方式和理念来制定测评标准,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为历史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也数千年传世而永恒不变,但是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著作的理解、研究与阐释,却在随时间的推移、随社会形势的改变而有所突破,即历史研究的新发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史学研究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教师应该抓住史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和成果,及时、合理地吸收、整合到历史课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相吻合,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亲切的、生动的。目前,高考历史试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吸纳。因此,教师在高考复习中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最新史学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达到这种专业境界,才能清除照本宣科这一顽症。 
  二忌:死记硬背 
  历史课程是强调记忆并以记忆为基础的课程,大量地记忆史实、积累历史信息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教师只要督促学生加 强史实和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就能在各种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死记硬背就成了历史课程学习的法宝。这种学习方式使历史课特有的魅力丧失殆尽,学生在机械重复和简单记忆中对历史课程产生厌倦感和烦躁感,完全失去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利于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甚至触发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排斥和蔑视心理。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课改,要求历史课程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结论,形成人文精神和历史情结。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和评价态度的改变。在理论上,“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清楚地告诉我们,历史课程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背书课;而在课程实践看,教师作为课程的第一实施者,其对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师只有严肃而科学地从课程地位上来考量和认识自己所任教的历史课程,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落伍地位。 
  三忌:填鸭强灌 
  “填鸭强灌”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很多历史教师过分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整节课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知识,不注意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探究,无暇顾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久而久之,历史课成为演讲课,学生成了被动听取教师讲授的接受机器,失去了思考和分析,失去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目前尚存的应试教育残余无疑为这种教学方法保留了生存空间,但是,由于它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其短视和急功近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例如,某位自称具有闪电、高效教学风格的历史教师,能在一节课内连珠炮般地讲完100多道高考模拟选择题。事实上,学生无非是听完了这100道选择题的答案而勾画下来而已,根本不可能有思考和理解,从历史课程教学来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根本没有完成,只能寄望考试中能巧遇这些试题而获取高分。 
  这里要特别指出,“百家讲坛”式的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满堂灌教学。近年来,以通俗历史讲座为主的“百家讲坛”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中学历史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百家讲坛”的影响。 “百家讲坛”是一种大众通俗文化讲坛,它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和猎奇性特点,娱乐、休闲和欣赏功能十分显著。这与其有科学系统性、要求标准性、师生互动性和学习探究性要求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百家讲坛”完全由教授统领,一讲到底,听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完全没有彼此互动、自主探究,这种“一言堂”方式恰恰是新课程要摈弃的。由此可见,“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不同。如果我们的历史课程教学盲目引入这种模式,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僵化和教学内容的散漫,甚至使初现生机的新课改倒退,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因此,必须警惕这种说书式教学可能给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有害影响。那种为了迎合学生的好奇心和休闲欲,不惜以牺牲课堂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为代价,重启历史教学的故事会的做法,必须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警惕。 目前,历史课程教学在人文性和贴近生活方面存在缺陷,以致学生普遍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怎样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认真探索的问题。无论怎样的历史课程改革和多么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启发和知识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逐渐形成历史思维能力,这不仅仅只是基于高考应试的需要,也是使历史知识活化为学生的社会能力所必需的。 

  四忌:偏离主题 
  “偏离主题”的情况常常发生在新从教的青年教师身上。由于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宽的辐射性,教师在联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时,会不自觉地把讲授的重心转移到其他地方,使所讲授的内容偏离历史教学的核心主题,产生严重的主题漂移,导致教学目标落空。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顺便联系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介绍哥伦布发现美洲,接着又大谈古代美洲的玛雅文化,以及是否是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这一史学争议。这样,授课主题就由郑和下西洋一步步偏离到玛雅文化。课堂教学偏离主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主题意识不强造成的,同时也与知识掌握零乱、思路不清有关。此外,思维方式的不良习惯也是重要原因,有的教师在中学时代就形成了无序的发散思维,当他控制了一方讲台时,这种思维冲动就如脱缰野马,不可收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确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严谨施教,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落实、完成每一节课的规定任务。 
  五忌:描述过头 
  历史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营造生动的历史情景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现行课堂教学中再现生动逼真的历史情景主要靠多媒体视频和语言的适当渲染,同时也可以插入短促的学生活动演示,这些方法只要使用得当,的确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教师只为营造课堂气氛,语言描述过于夸张,失之科学和真实,加之课堂活动的喧嚣、热闹,反而使学生变得幼稚、浮躁,以致阻碍了学生形成理性的历史感悟。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黄花岗起义时称:“整个广州街道炮声隆隆,一片火海,革命党人和起义人民汹涌澎湃,前仆后继,清军尸积成山,血流成河。”这种严重夸大黄花岗起义规模的描述,已经完全背离了起义的真实情景。事实上,黄花岗起义是当时同盟会各次起义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即不发动群众的极少数革命者的军事冒险行动。其间充满暗杀、爆炸等恐怖色彩,这也恰恰是当时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历史教师要特别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描述,否则,不仅夸张了史实,更违背历史的本质特征。 
  六忌:个人偏好 
  历史教师有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偏爱,包括对某一段历史、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这本可理解;而且,教师个人倾向性的适当介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地形成独到的历史观点。但是,如果这种个人倾向走向极端,则有可能带来至少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将造成教学内容讲授的失衡。由于这种个人偏好,教师对自己所偏好的那一部分历史知识,了解和掌握得要远远多于其他部分,以致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出现不当倾斜:一些历史知识因教师情有独钟被不必要地强化或延伸、扩展,而另一些重要的历史内容却由于教师不喜欢而被严重地淡化或忽视;有的教师甚至不顾“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对教学内容作大幅度修改,以致不能规范地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例如,一青年男教师特别偏爱军事和战争类知识,而弱化了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二,由于教师的个人喜好,使一些带有严重个人倾向性的偏激观点带入课堂,甚至被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的自主探究和客观评价。例如,某教师过分推崇曾国藩,不能对曾国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甚至还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了一味贬斥的态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七忌:野史泛滥 
  就某种意义上看,历史课程就是史料课程,史学研究就是依据历史材料来进行的。但是,史料浩如烟海,除了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史料以外,民间传说和野史也有可能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因此,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对野史、传说的使用应格外慎重。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极不负责地把一些传说、野史随意地引入严肃的历史课堂,表面看似乎为了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实际上却严重地误导了学生,致使谬论讹传,天长日久,历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必将受到严重损害。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诸如乾隆皇帝是汉人陈国老的儿子一类的野史、传说,至今仍在泛滥。茶馆、市井流传的各种庸俗野史涌入课堂,侵蚀了毫无历史鉴别能力的中学生的心灵,最终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鉴赏能力退化。君不见,几乎所有的清朝皇帝都被长篇电视连续剧戏说了一遍,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民族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戏说历史。尽管不少电视剧违背历史真相,肆意编造,但它所拥有的观众之多和收视率之高却令人震惊,这足以警示我们最基层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决地把野史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课堂中驱逐出去了。 
  八忌:以文代史 
  文史不分家,这是由历史学与文学密切的联系所决定的,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引入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生成亲切直观的感觉。但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能代替历史本身。很多以重大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与真实、客观的历史事实存在着巨大差距。例如,《三国演义》里的许多故事情节与《三国志》的史实出入极大;《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方腊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更是差之千里;又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史实的雨果名著《93年》,常常被很多历史教师引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世界近代史中难度较大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内容。但是,该名著与真实的法国大革命仍有距离,在课堂中的引用亦需慎重。 
  可见,与杜绝“戏说”一样,历史文学作品不可以简单地当做历史课程资源,否则,历史学将失去其严谨性而变得随意化。近年来,我国影视领域里大量上演的历史剧和文学领域里出现的大量历史小说,都可能给历史课程教学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注意。 九忌:不懂装懂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任何一个历史教师都不可能穷尽其全部内容,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提问题有时可能会超越教师的知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形象或者自己狭隘的教师自尊,往往会强词夺理或不懂装懂,要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压制性和霸权性的解释,要么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胡乱应付。这样做,不仅不能维护和提高自己的教师形象,反而可能被学生小瞧,彻底丧失自己的威信。事实上,历史课程教师要绝对避免被学生问倒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才可能不被学生问倒。当遇到确属于自己不知晓的知识盲点时,就应该坦诚地承认,并和学生一道查阅和探讨,这样既提高了自己,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培养了学生虚心求学、穷究难点的治学精神。而当学生的问题一旦得到教师的圆满解决,就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威信,也能增强教师的从教信心。但是,无论怎样,这种被学生问倒的现象不宜经常发生,它毕竟暴露了我们教师专业功底的缺陷,因此,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是教师一项每日必练的硬功。 
  十忌:比喻失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常常采用设比喻的方法来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其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设喻过于随意,缺乏充分的科学性思考,则有可能使比喻陷于困境或难以自圆其说。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内容时,把共产国际比作“媒婆”,而把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比作“女方”和“男方”,进而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说成“这就像女方嫁给男方”。这一比喻当时在课堂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虽然记忆深刻,但却很不严肃,而终于使教师的后面讲授陷于困境。因为课文强调共产党保持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于是就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按您的说法,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共产党这个进了门的媳妇很不安分,没有很好地融入丈夫家里,才有了后来婆家对媳妇下狠手的事情啊?”此言一出,整个教室又是一阵哄笑,教师一时语塞而不置可否,致使该比喻所针对的国共合作教学陷入极大的尴尬和非理性之中。另一个例子是,在讲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这一内容时,教师说:“联合国大会冲破美国的阻挠,成功恢复了新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这是第三世界穷兄弟们帮的忙,因此,中国就是第三世界丐帮的帮主,我们永远不会丢掉我们的穷兄弟不管,今后强大了也是如此!”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这个比喻同样失去了史论的严肃性。因为中共领导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新中国,无论如何是不能比作封建时代的丐帮帮主的! 
  可见,设计比喻绝对不能忘记了比喻的总体严密性和科学性,只有既能直观、生动地激活比喻对象,又能揭示其本质,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比喻。 
  综观以上分析,历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问题不仅这些,这“十忌”仅为其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实现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墨守成规。它分为两个方面:知识上的墨守成规和教学观念上的墨守成规。因此,历史教师一要以常教常新、把每堂课都当作新课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把最新的历史研究信息引入自己的课堂,用新泉活水来浇灌自己的专业领地,使其充满生机;二要在教法上勇于突破,走出长期教学形成的固有刻板模式,不断转变观念,超越自我;抛弃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内容和方法,使历史课程教学越教越活,越教越宽,永远与时俱进,永远为学生所喜爱。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别开生面,历史课程教师才能完成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传承人类文化的神圣使命。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课程|教师|学生|历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