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06年海南省新课程培训:《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内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 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 政 治课的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 产 党始终代表中 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 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 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第三,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第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课标解读》P47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作为基本规范,课标内容标准由 “通栏”、 “左栏”和“右栏”共同构成。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

例如,观察(行为动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条件);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比较(行为动词);辩论: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

又如,观察(行为动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条件),体察(行为动词)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预期表现),知道(行为动词)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预期表现)

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

(2)《文化生活》教学内容分析(程光泉P4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体现教学的理念追求。

《文化生活》教材忠实《课程标准》。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全书的总体框架,选择教材内容,使教材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宪法”,是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本册教材在编写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进行,注重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但又不拘泥《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述。

教材虽然有的内容突破了《课程标准》,其实质仍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而富有创造性的体现。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内容(程光泉P6)

第一、呈现方式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来展开。

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它告诉同学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究领域。

每个单元设有2至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每一课有一导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每一课题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在每个目题下,正文都构成层次分明的逻辑主干,也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例示、说明、解释,以便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除了正文之外,教材还设有3个非常有特色的栏目,根据需要穿插在课文之中,它们都与主题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栏目有:

“专家评点”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的说明,这有利于保持教材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

“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意在进一步说明、阐示正文的观点。本栏目链接某些重要的背景资料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正文提出的问题,旨在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的生平、文化贡献和影响,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教材还配合内容穿插了一些名人名言。

在每单元之后,还安排了综合探究课,意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本单元内容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综合探究活动既提供了有关的背景材料,也指出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综合探究活动是教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主要内容。略(见《文化生活》主要教材主要内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程光泉P7

第一、从生活出发,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文化生活》教材从选取内容到呈现形式,都积极落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指导思想,努力贴近学生。教材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初步学会按照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较为深入地分析文化现象,能够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二、改善教材呈现形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材从选取内容到呈现形式,都注意素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抽象的理论以及党 和政 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有血有肉的典型事例和生动有趣的现实案例,通过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

第三、表述方式尽量避免理论演绎,体现知识的综合性。

教材基本采取从具体情景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得出理论上的基本结论或观点。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衔接(初中以生活体验为主力求达到思想上的自觉,高中在考虑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更注重达到理论上的把握,大学主要依据学科知识对生活进行系统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探究性学习,因为综合的叙述方式都是结论在现象与过程之后。

第四、关注教材的实际应用,兼顾思想知识的前沿性与教材普适性。

只有先进的文化和前沿的思想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学生能够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编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教材的编写考虑到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图像系统、练习和学生活动时注重普适性,以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学活动。教材的内容选编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突破从概念到原理的陈旧模式,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

第五、图文并茂,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教材在每一单元都提供了直观的内容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教材注重正文与辅文、文字与示意插图的恰当比例关系。一方面力求文字优美,简明精当,准确生动,一方面配以精美插图,使整套教材图文并茂。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P13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

1)从课程的核心价值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 思主 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从课程的基本内容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3)从培养目标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2)课程理念

理念一:坚持马克 思主 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 克思主        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理念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灌输”:意在坚持给学生提供确定的结论和观点,插自己的旗子,论自己的道理,刻画自己的形象,以促使学生趋之、信之、仰之。这不是处理教育内容的技术环节,百是制定教育战略的指导方针。

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就要有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显然,这并不等于采用“注入式”、“满堂灌”和“我打你通”的教学方式;也不排斥“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倡导和运用。

“讲求实效”:就是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理念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即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主题,以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图示)

基于案例

基于问题

基于情境

思想道德: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规范

学科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方法

文本框: 生 活 主 题文本框: 内容目标的意义

结论:

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基于案例的思路: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 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凭借相关经验进行一些解释。对此,教科书不能不管不顾,自行其是。


基于问题的思路:

教科书的作用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对自己的经济进行检验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

结论:

教材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


基于情境的思路:

情境总是具体的、变化的,各种情境之间没有完全普适的法则,抽象概念、定义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课本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结论:

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教材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理念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

课程实施要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

所谓“实践性”,就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所谓“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要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

理念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略)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根据上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1)把握思想性。

《文化生活》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明显区别。《文化生活》课程不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训练。《文化生活》课程不应把教学的重点简单地放在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授上,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关注现实性。

《文化生活》教材不是简单的理论阐释,而是从文化生活的现实出发,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的建构、内在的逻辑、活动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现实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点的传授奉为圭臬,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在批判中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3)倡导主体性。

主体性是本册教学的灵魂。只有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4)强调活动性。

我们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对文化现象的分析活动之中。本册教材特别注意学生现实生活能力的培养,单靠知识的单向传授无法达到目的。在教材中对某些问题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有的可能还是开放式的结论。当然,我们所说的活动性,并一定是活动课,事实上中学课程实施中也不可能提供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的活动。我们一方面可以把文化生活情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和还原,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来观察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结合学生的日常体验,把一些学习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不能让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相脱离。

图示1: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目标的“路线图”


图示2:引申特定学科知识的“路线图”

情境

(生活经验)

问题

(是什么)

辨认

(是不是)

评估

(值不值)

表现

(怎么办)

学科概念、原理、观点的形成

(学科知识)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1)如何选用素材

基本要求:

第一、能否最有效的支持、服务于课程和内容目标的实施

第二、能否前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第三、能否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基本原理的必要环节。

第四、其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

第五、其组合机制是否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调查研究、课堂讨论。

第六、能否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情节,有吸引力。

第七、可否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

(2)如何看待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1)意义: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它要求设计和实施活动时,不能仅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也不能单纯为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而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 义、毛 泽 东思想、邓 小 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使重要思想政治观点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使爱国主义、集体、社会主义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价值选择,这是教学活动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在预设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但决不能将其变为一种单向“灌输”和强迫性训练。

2)基本要求:如何在教学活动找到教师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就成为教学活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如何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误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敢过多的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学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恰当位置。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内容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2)教学主导作用的体现:

第一、教师应作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协调人。

在教学活动中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按照有效性教学原则,教师必须要参与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结果的测评等诸多环节,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同时,活动设计的过程,渗透和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也是体现教师个人智慧的重要方面。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在讲授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辩而产生的矛盾;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

第二、教师还应作为激励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上,好的结果评价会激发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进入新的学习。

如评价态度上,采用鼓励的、欣赏的语言或行为,可以激励学生的再学习和再创造;在评价的导向上,通过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合作的情况的评价,可加强评价的针对性,以利于把握教学活动的导向。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以避免两个极端;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学生的生活环境、活动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彼此关系、活动收获和结果等方面了解越具体,主导作用就会越到位、越有效;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点对于《文化生活》的教学尢为重要,因为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4)如何理解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表现

1)误区:

第一、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依然是“满堂灌”、“全包办”,不肯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来;

第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徒有气氛热烈、活动充分的形式,却脱离了教学任务,费时且低效。

2)基本要求:

第一、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第三、要以宽容的情感分析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5)如何使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第一、教师紧密结合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善于发现和搜集文化现象中所蕴藏着的问题,由问题导入,进而引入要学的内容。

第二、要努力把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生活主题之中。

第三、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4、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P188《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活动

主题:我们身边的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社区文化生活的调查,了解文化生活发展状况,增强自身文化修养,珍惜现在的学习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步骤一:调查你所在的社区或村镇的文化生活发展现状。

调查内容为30-40名成年居民。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过去主要有哪些文化活动?

现在主要有哪些文化活动?

是否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对现在的文化活动是否满意,为什么?

步骤二:概括调查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板报的形式或课堂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

步骤三:讨论:有人认为,我们只是文化生活中的消费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评: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其所依赖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但此调查的主要内容不是对既有文化、广义文化的的调查,而是从狭义文化和动态的文化生活的角度所做的调查,调查范围限定在本社区(村镇),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通过调查,学生应该了解到文化生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认识到文化的社会作用,并确立为先进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观念。

最后的讨论,落脚点就在于,我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大社会实践力度,这不仅在于社会生活可以提供更多更鲜活的教学资源,更在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获得不同于课堂的学习经历。

案例2:P193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题“色彩斑谰的文化生活” 主题探究片段设计

主题:探寻文化作品的品位

以“我所喜欢的文化作品”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如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

把我们所喜欢的文化作品归为两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并陈述各自的理由。

以只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作品;年轻人追“潮”都有哪些原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流行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以也喜欢经典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作品是否过时了;我们现在能够从古典作品中感受什么。

两个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交换各自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展示成果

编辑一本“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论文集。

预期表现

理性认识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体验;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提升文化欣赏的品位和境界,提高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能力。

点评:略

案例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九课第二框题)教学实录

教师: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感动了中国,他的事迹,中  央电视台很罕见在三天(1213日、15日)中,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共同关注栏目中播出四次。

这个人就是洪战辉。

让我们一起来观看洪战辉的事迹。(播放录相)

(播放录相11分钟)

在录相播放的过程中,开始还有一两个学生不注意看,但随着录相的进行,所有听课学生和老师都被录相吸引住,许多听课老师和学生流下眼泪,包括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当时因为害怕失态,因此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只能走出课室偷偷擦去眼角的泪珠。可是当录相播完,他走上前去关掉VCD,走上讲台,刚一张开口,他的眼泪又夺框而出!当时,学生们、听课的教师全都愣住了,全部盯着主讲教师。当时,有几个同学小声地说,“教师,没关系的。”主讲讲师拿出手帕,擦去眼泪,停顿片刻后用略显沙哑的嗓子说到:“对不起,我太激动了,每一次看到洪战辉的事迹,我总是会流泪,相信同学们也会和我一样,心中深受感动。好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洪战辉的哪一些事令你受感动。”

也许是受到洪战辉事迹的感染,也许是受主讲教师的感染,一个、两个、三个、……,一个又一个同学主动站起来。一个同学说洪战辉带妹妹上学的故事令他感动,一个同学说洪战辉中学因家庭原因辍学,但仍坚持读书,仅高中就读了五年的故事令她动容,……。

教师:“作为一个高中学生,感动之余,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请问,你认为洪战辉这些事情的背后体现了哪一些精神?”

也许是被洪战辉所感动,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回答,教师把同学们的观点用副板书的形式记录,如“自强不息”、“有责任感”、“充满亲情”、“自立自强”、“有爱心”等。

教师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并用大大的一个大括号把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写上“洪战辉精神”这五个大字,同时充满感情的说:“这些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你,一个人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洪战辉凭借这些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诠释了完美的人生。相信这些精神,必将在同学们的人生旅途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 “我又想起一件事。这个星期一,我们学校处分一个学生,按规定我们要把相关通报送到他手中,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也没有找到他,只到下午才找到他,一问,他刚结束在网吧接近20个小时的游戏。我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他家里非常困难,家里为了他上学,他的姐姐幸幸苦苦在外打工,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为了供他上学,他的妹妹甚至辍学在家,可当他的姐姐赶来学校,他一见面就狠狠地对姐姐说:‘你不要管我,我不是叫你不要管我了吗?’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恨一位为了你而省吃俭用,费尽心血的人”,但想不到他是这样回答:“我恨他们,叫他们给点钱租一间房子好一个人住,他们就是不肯”。

当时,教师模仿了这位同学的语调,但却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并加重语气说了这么一句:“我不知道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想。”

(停顿一阵)

主讲教师:“我想,这位同学之所以走到那样的地步,应该和他的思想分不开,在他身上,我看不到责任感、自强、奋斗的精神,也看不到一种家庭的亲情。反之,我看到的是自私、逃避责任、害怕困难、逃避现实等思想。”

师: “洪战辉和这位同学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和精神,正是这些不同的思想和精神,使他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齐答:不同的精神对人的影响不同

教师板书:

1)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

优秀的精神和思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和思想 把人引入歧途。

师:不同的精神、思想对个人的不同的影响,是不是只有个人需要洪战辉精神,整个社会是否需要洪战辉精神?

学生齐答:整个社会也需要洪战辉精神。

教师: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社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洪战辉精神,它能令人振奋,令人备受鼓舞,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精神食粮。

板:(2)对社会意义来说,

优秀的精神和思想——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精神和思想——阻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师:弘扬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等传统美德及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分析整个社会弘扬洪战辉精神及四部电影所体现的精神,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每人写一篇观看《洪战辉事迹》的观后记,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交流。

点评:略

案例4: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课堂片段(实录)(《文化生活》第四课)《三亚一中》案例

教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学习任务,我们搞一次小组研究问题大比拼,课前已把任务分配到各位同学手中。(屏幕呈现各组的主题:传统习俗、针炙、诸子百家、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

下面请第一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传统习俗。

第一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其制作的课件并介绍)主要介绍元宵节的由来,乐东县黄流地区的元宵特点。

总结: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这个总结是从教材原本照抄)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元宵节要吃汤圆,海南的元宵节是否也吃汤圆?

学生(刚刚介绍的同学)回答:黄流地区过元宵节不吃汤圆。

老师:下面请第二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针炙。

第二小组代表:。

学生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美,材料很详细,学生不仅介绍针灸的产生、发展情况,还指出针炙具有稳定性和民族性,最后由针炙上升到传统文化,概括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

老师:下面请第三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诸子百家。

第三小组代表:呈现课件,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诸子百家:

儒家——政治、道德

道家——哲学

……

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儒家文化在当代影响如何?

学生回答:儒家文化对我们影响深远。

老师:下面请第四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

第四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主要介绍会徽的内涵,对吉祥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很详细,图文并茂,听课的同学都被吸引。

教师:其他组有没有问题?(满场冷场)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龙未能入选奥运吉祥物?

刚才作介绍的同学:龙虽然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但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由于奥运会不仅是我们的奥运会,更是全世界的奥运会,所以从国际范围影响看,龙的落选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我们探究这四个问题是为了理解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我自己也制作了一个课件,里面就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一些理解。

(展示自己的课件)

(课件很美,用图片的方式把中华文华的一些典型形式介绍给学生)

……

点评:

这堂课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体现生活化,与实际贴近,注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堂课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问题的生成。

问题是来自学生还是来自教师,这堂课,没有一个听课的学生提出问题,只有主讲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我们认为,问题应来自课堂、来自学生。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的学生只有4个人,算上操作计算机的学生,也只有8人,其他同学只有听,他们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第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而精炼、准确的点评,引导明确不足。

第四、如何处理教材?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运用和重新整合教材,这是否就是抛开教材,花样越新越好。

第五、如何处理多媒体运用与教师的关系。

整堂课,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放了五个幻灯片,满堂放,学生只有被动的看,基本上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参与。

第六、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

一堂课要完成四个主题探究,而且其中的针炙远离学生的生活,连教师都不懂,诸子百家在历史课中将作为专题学习,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如何选择教学资源,如何使用教学资源,这是我们都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应对挑战,提提建议:

(1)认真研究文化理论,探索《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策略。

《文化生活》是一门新课,对这门课的教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由于本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材内容也涵盖了许多学科,也由于师范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没有人受过专门的训练,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面临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对课标和教材进入深入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对于诸如文化与文明、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基本概念,要进行深入的辨析,准确把握其涵义。要主动了解学术界对文化问题的讨论,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丰富自己文化知识。教师的备课重心应该放在对文化理论的刻苦钻研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要注意借鉴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经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和价值迁移,探索《文化生活》的独特的教学策略。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新课程理念的两大支柱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论教育理论

(3)及时总结,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提升自己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