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06年海南省新课程培训:《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
1.存在的问题
2.时代的要求
3.中 央的决定
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
目标和基本理念
   
 1.《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 克 思 主 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 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 特色 社 会主 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
标和总的要求
   以邓 小 平理论 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 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生活与哲学》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坚持马克 思主 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 思主 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1.贴近实际,坚持马 克 思 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时代感)
2.贴近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想政 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针对性)
3.贴近生活,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 克 思主 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实效性)

4.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动性)
5.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 克 思主 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主题的确立入手,中间经过主题的展开、主题的深化,最后到主题的解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全书主题的确立(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全书主题的展开(世界是什么:物质 · 意识 · 实践)
全书主题的深化(世界是怎样的:联系 · 发展 · 矛盾 · 创新)
全书主题的解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全书主题的确立)
   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世界,马克 思主 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 克 思主义哲学(第三课)——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


   第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框讲哲学的起源和哲学的功能。
  第二框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和哲学 思维的特点,简言之,就是反思、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框:唯 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1.唯 物主义
2.唯 心主义

第二课通过考察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 主义和唯心 主义、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
  第二课第一框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理论外,还讲哲学基本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框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
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 克 思主 义哲学的产生
2.马 克 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马 克 思主 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 思主 义哲学的产生和特征,理解马克 思主 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框在讲马克 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必须牢牢抓住实践范畴。    
   我们对“时代精神”的表述,采用了新版马 恩全集的译文,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新版译文没有出现“时代精神”这一概念,但译文强调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反映了哲学的反思、概括和总结的特点,即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这一探究主要从哲学和生活、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哲学的功能、尤其是马克 思主 义哲学的功能,体会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认识马克 思主 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全书主题的展开)

   本单元主要从物质、意识、实践这三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领悟马 克思 主 义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本单元是全书的中间环节,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四课第一框在讲世界的物质性时,应注意既要讲自然界的物质性,又要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放到了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

   我们把课程标准中关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从本课移到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中予以论述。因为在没有讲意识、没有讲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前,就讲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在逻辑还是内容上,都有欠缺和不足。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出规定,但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第五课第二框中的三个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课文中我们主要是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论述的,至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阐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我们放到了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讨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安排到一个单元中,这里面体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这就是单纯地讲物质和意识,不足以构成马 克 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只有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现实的世界。

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其基本点有二:一是这个世界(物质)是进入了实践范围内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与人无关的世界;二是这个世界首先是改造(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因此,对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认识论中,还应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这一理解的基本依据就是马 克 思《 关于 费尔 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这一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 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 的思 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全书主题的深化)
   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也是全书的中间环节,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第三单元设置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讲第七课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辩证本性来说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讲联系的普遍性时,应注意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联系是矛盾着的事物的联系。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虽然教材在这一框下,只讲了两个目,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2.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第八课第一框要着重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了解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从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形式方面来理解。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简单的讲联系和发展并不构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关键是人们所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形而上学也讲联系和发展,但他们对联系和发展的理解与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是在对立统一规律统摄下的联系和发展。它所讲的联系是处于矛盾统一体事物中的联系,它所讲的发展是在矛盾规律推动下所产生的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作为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作为新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在讲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的属性和统一的属性时,我们把矛盾规定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与通行教科书相比,删去了“事物之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的理解是当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构成矛盾统一体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事物内部的关系。通常人们讲外部矛盾时,都是相对于发生对立统一关系的两个要素的低一级关系而言,但是对于处在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来说,对立统一关系永远都是统一体内部的,不处在统一体中的两个事物是没有矛盾的。

   在讲矛盾特殊性时,只需把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况列举出来即可,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放到第二框第一目(矛盾分析法)中讲述。
   在讲矛盾问题精髓时,应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不仅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它还指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共同属性,即事物的共性或一般。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应的特殊性,则是指事物的个性或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意义上讲的。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
要求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
   意识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
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创新放到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来?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 思主 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本质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第十课第一框主要是谈创新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这两个方面从理论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主要是谈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实践的层面说明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这一探究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二是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第四单元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全书主题的解决)
   本单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第四单元设置了两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历史观( 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在编写和设计本课时较多地考虑了学科逻辑。除了把课程标准第四单元中4.12和4.13的要求作为本课的内容外,还把课程标准第二单元中2.4“提示与建议”栏中的部分内容(“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本课的内容。这样就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观的内容集中在十一课中讲授。

对社会历史观的科学理解必须从实践入手,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也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锁钥。这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 克 思的一个论断,这就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才会得以确立。

   在讲第十一课第一框时,应注意尽管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但是,对社会规律的理解应从社会实践入手,实践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内容,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也应从实践出发予以解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一切价值的创造者。明确这一点就为第十二课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奠定基础。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十二课第一框,应讲清楚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不同。物永远都是价值客体。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因此,人的价值就包括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二框应明确要想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握两点: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讲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在讲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时,应看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第三框着重强调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因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的价值所在。只有在工作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劳动中,人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
   以“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为题,进行探究性活动,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二是为了对第十二课中没能涉及的人生观的重要内容——理想和信念予以阐述。
作为全书的结尾,这一探究既体现了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的目的和归宿,又具有体现第四单元、尤其是第十二课中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
谢谢大家!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新课程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