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融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四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为此,本文拟谈谈融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四个基本特性。

一、综合性

实现课程综合化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将这一形式课程的开发视为一项重要任务。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学生专门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课程类型。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类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对世界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并能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设置的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它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首先,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并不局限于一个认知(知识)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和世界。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正是通过与种社会性要素的综合作用而实现的。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中高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课程,所以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了,它兼具有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儿童在某一社会生活中涉及的社会要素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某一教学内容,可能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也就不能明显地按社会要素归类,只能把各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

 二、生活性

 儿童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有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品德和社会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贯串始终。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笔能力。课程标准的许多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
 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就是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着自己的发展需要、学习方式、家庭背景以及个的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参与的权利、游戏的权利等等。《品德与社会》课程遵循这一精神,承认每个儿童是处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们不同于成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以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只视为一般意义上的手段或工具;从多元智力的角度,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努力让每人一个儿童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要想真正贴近儿童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本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二是从内容上选取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
 来自儿童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会不断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而想法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进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浓度。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并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材和儿童的实际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但要注意,不能将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第三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克服违背或脱离儿童真实的生活,生硬地制造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等倾向,以提高课程的效益。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基础性和有效性
 生活是广泛的,题材是无限的,而儿童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选内容时,要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本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接受能力,不仅要注意与一二年级课程及初中课程的衔接,准确反映本年龄段的层次要求,而且,还要注意年龄段内的不同水平要求。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的,要适应各类地域和学校课程目标要使绝大多数儿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基础性很强,选择了做人最基本的终身学习必备内容。
 有效的教育必须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年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为激发儿童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程非常重视儿童个人的意愿,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活动,有相同目的的伙伴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如何组织新活动,或进一步深入活动等,也都由儿童自己决定。因此,活动结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时候,也进行全体成员向着同一目标齐心合作、群策群力、彼此交换意见的集体活动。由于活动内容、小组人数等等都由儿童自己决定,所以活动可以灵活地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活动追求的是儿童的发展,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持久的而非一时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指导和评价必须尊重差异,不追求每个儿童达到同样的目标,而允许每个儿童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获得成功;遵循儿童道德发展表现。惟有如此,教师的指导才可能是有效的。为了儿童的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游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是在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教师实现着自己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最终实现儿童真实的发展。
(
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38月号<23>)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