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结题报告:价值观教育新模式: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征与教育困难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课题负责人:邓 彦 宜春学院、课题编号:11506YB209)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本课题组完成了江西省十五教育规划课题《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度及对策研究》之后,对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又一次深入和升华。《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度及对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包括核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

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已明确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然而,据本人的详细的了解,在现代德育理论中,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又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教育要求与教育效果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哲学界、伦理学界对价值、价值观问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价值观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却很少,即使从已发现的少有的几篇论文来看,大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很不具有操作性。因此说,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的问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是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征与教育困难研究来的。因此,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本课题的前提或基础,只有把握了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征,才能对价值观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根据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全力研究,我们认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化有如下特征:(一)多元性。一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个人为集体”的单一选择已难成共识。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全,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很多青少年推崇的价值取向.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多样化。二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三是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二)不稳定性。

“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青少年的行为中得以体现。与传统道德灌输相反,青年更宽容“道德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

(三)主体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主要表现在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许多教育上困难。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认为,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保障措施确立并大力宣扬的当代社会中还会出现这种现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还没有找到一套高效、可行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所致。所以,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就必须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操作模式进行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讲求实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使价值观教育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也有助于价值观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就突现了本课题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题在2006年11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邓彦、甘桂蓉、钟添生、袁小武,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问等形式对国内东中西部地区重点与一般院校共5所高校的大约100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严格按照申报课题时思路与设计,集中精力进行了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有关刊物上(包括核心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4篇,计34000余字。达到了预期目的。探讨了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操作模式,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年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的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一)探讨、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规律

课题总结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认为,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致实现创造与超越的基本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揭示并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规律,不仅是高校德育科学化的首要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探求德育发展的基础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的合理兼顾规律;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协同发展规律;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的规律,这是由市场经济特点以及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所决定的。文章总结说,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对象定位的多样性,是贯穿价值观教育全过程的本质矛盾,寻找两极间合理的张力,是避免走上极端的重要手段。2、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矛盾而言,其合理张力必须建立在对人性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及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是否有利于科学地引导人的价值观的理性思考;是否极大限度地调动个体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是否造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的有序运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十分重要的。3、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只强调政治原则,忽略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规律,或者把价值观教育主要解释为限制性规范。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追求教育的可接受性与价值观教育规律的发展性原则,强调要遵循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的最本质的价值观教育规律。

(二)从西方价值澄清理论分析、研究了该理论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借鉴价值澄清理论,

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文章对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极其主要观点作了评析,认为价值澄清理论的优点是:首先,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提倡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并根据他们价值观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来引导、启发青少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注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非常重视发展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的能力。其次,关注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过去以灌输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大多是用成人设计好的德目去教育学生,把社会所认可、需要的价值规范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而价值观澄清则非常注意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并做出价值选择,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感知社会生活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缺点主要有:首先,陷入了价值相对主义的巢臼。其次,过于强调了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忽视甚至否定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再次,忽视了学生具体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价值澄清只重视学生价值观念的认知与发展,只重视学生价值意识、价值判断、价值评价等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他们具体行为的养成与训练,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还对我国社会转型之后,人们的价值危机与理论祈求作了分析。认为,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开放、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应该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让教育走进生活。要创建民主和谐氛围,培养价值甄选能力。

(三)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了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文、伦理、价值观方面更是突出,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伦理生命的建构与完善。我们今天进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必须借鉴我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文章从“仁爱”、“以义导利”、“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文章指出,“仁”在儒家的思想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和理念。正是从“仁义”出发,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智勇、中庸、礼义、温、良、恭、俭、让、宽、敏、惠、刚、毅等反映人的品德状况的伦理范畴;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提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以及良知、良能等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和规范。这样儒家就为人们建立了一种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和谐社会尤其需要这种“仁爱”品质的滋润。

儒家所确立的这种“见义思利”、“以义导利”、“义以为上”、“舍生取义”的“义利观”,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思想和精神一直是人们所崇尚与追求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深沉而博大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思想和精神的指导下,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代代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直至流血牺牲的民族英雄,即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崇尚道德、弘扬仁义、以民族大业为重的淳朴厚道的民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就要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

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这种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断追求上进的文化精神对于激发国人的工作热情,鼓舞国人的生活能力,坚定国人的人生理想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体现了满足自我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儒家认为一个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这就是通过“内圣外王”来实现。所以,儒家主张人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20]。立已、达已是起点,而立人、达人是终点。这样,儒家就把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高度统一起来。在我们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人的价值理性迷失的社会里,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于克服现代人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对于克服现代人的人际关系冷漠和利已自私心的膨胀,对于重建现代人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对于提高现代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就要吸收和继承这一光辉的思想。激情工作,创新实践需要这种“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当下,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态势演进时候,又出现了社会秩序的失范和无序;当个人主体性得到解放与张扬的同时,极端个人主义又出现了,导致对集体主义的反动和异化。因此,在今天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了解时代的内涵与特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支持,培养“仁爱”道德品质,确立“以义导利”价值导向,发扬“孝悌”传统美德,塑造“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树立“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使新时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创新与模式建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为适应这些新特点,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就要有新方法。实践证明,两难冲突法、角色置换法、价值选择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在论述两难冲突法时指出,两难冲突法首先要精心设计两难冲突情境。因为只有良好的两难冲突情境才具有意义,才能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两难冲突情境时要能够达到上述柯尔柏格所提出的三个标准。其次,两难冲突情境的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两难冲突情境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可以使用,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道德状况、价值观的实际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生活实际来设计两难冲突或情境,只有根植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实际的两难冲突情境才能真正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和共鸣,也考验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探究、讨论与交流的指导。在运用两难冲突情境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青少年的探究、讨论、交流,既要注意引导他们的道德、价值认知、判断与评价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又要注意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论述角色置换法时指出,置换角色的确立要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要有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可以感知和遇到的情境,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要有利于调动起青少年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因此,在确立置换角色时,教师要注意征求青少年的意见,听取青少年的心声,采纳青少年良好的建议。如果是在实际的情境中置换某种角色,就需要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以使活动切实取得实效。其次,切实组织好角色置换活动。一方面,要对角色置换活动的地点的确立、价值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小组的分工、表演或参与的方式、实际过程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总结等做出周密而审慎的安排,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教育青少年认真、严肃地对待角色置换,使他们明白,角色置换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使大家能够获得直接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体会,为自己价值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应该对自己在情境中所处的地位、角色具有准确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尽可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所置换角色的内心状态和外部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角色置换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

在论述价值选择法时指出,首先,在确立青少年主体的教育观。在运用这种方法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树立起青少年主体的教育观,把青少年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上,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其次,教授给青少年价值选择的标准。尽管我国社会现在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但是,一元化的价值观标准是存在的。为此,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教给青少年价值选择的标准,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具有明确的方向,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再次,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青少年与教师之间只是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别,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教师不可强迫青少年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最后,加强对青少年的指导。虽然价值选择法反对强迫给青少年灌输特定的价值观,但这并不等于说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放任自流,取消教师的作用。相反,这要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青少年创造条件,利用一些特别的途径与方法帮助青少年选择他们内心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获得明晰的价值观念,指出他们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教给他们价值选择的正确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他们价值选择、判断、评价的能力,并督促他们形成行动的能力与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一)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较强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规律遵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的辩证统一规律;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协同发展规律;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规律。其次,从国外的道德教育理论中借鉴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着重介绍了价值澄清理论。课题组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借鉴价值澄清理论,

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认为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开放、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应该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让教育走进生活。要创建民主和谐氛围,培养价值甄选能力。再次,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和谐社会需要“仁爱”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孝悌”传统美德的发扬;市场经济需要“以义导利”价值导向的确立;创新精神需要“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科学发展观需要“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树立。使新时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在上述基础上,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方法的批判;对形式主义方法的拒斥;对灌输方法的扬弃。运用了传统方法的借鉴: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新方法的运用:两难故事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可以说,从逻辑上来看,整个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成果之间有着内在的线索。这些成果已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青少年工作部门、高校以及中小学参考使用。并得到好评,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对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利推动。

(二)本课题的研究手段较新

本课题组成员搜集到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论文近百篇和专著20余部,对国内国外的相关研究动向和趋势有较为熟悉的掌握。运用我校已建立校园网络和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手段、机制等)进行调研,对调研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作了计算机的处理。分析、吸收和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建构了当代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新模式并创建模型。探讨当代中国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新手段并进行实验。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较科学

本课题自始至终运用了调查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思辩法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国际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了调查分析的实证手段对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操作体系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写出了调研报告。实证研究是本课题的最大特色。调查研究是本课题最基础的工作。本课题致力于构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和新方法、手段、途径的运用,力避以往研究的空对空的假想式的不得要领式的研究。哲学思维方法,用哲学思维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问题、成功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并相应寻找和构建新的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哲学基础和哲学支撑。坚持了比较研究,注重了特殊与一般的统一。对中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一般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构建出新的教育模式。

四.课题结题后的打算

本课题的研究,已在有关刊物上(包括核心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4篇,计34000余字。

课题结题了,这只是暂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对科学的追求与研究可以终止了。就本课题而言,也还有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可能。因此,本课题组成员还将以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更有意义。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课题|德育|教育|不详|价值观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