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科研知识>>正文内容

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取径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喻立森

“内涵发展”是近年宁波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追求目标,是各级单位、各类学校致力突破的工作重点。作为为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知识支撑的教育科研,其“内涵发展”的本意是什么?主要取径在哪些方面?一直是我们思索的中心。

总体来讲,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指的是从事这项智力劳动的人的发展,人的观念与素质的发展,人的能力、工作效率与理论成果解释力的发展。具体地说,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取径应该是:

一、变革认识观念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根本前提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提高思想认识,变革科研观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当今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的高度,对教育科研的职责使命、功能作用、生存区间与发展空间进行理性分析,做出恰当判断。如果思想认识到位,科研观念正确,就等于牵住了“内涵发展”的“牛鼻子”,把握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变革与时俱进,宁波又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些都给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如果说,以前的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总结实践经验,概括理论成果,营造时代风尚,那么,今天的教育科研则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预测未来变革,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与更加深邃的理论高度,重新认识和评价教育科研的作用和意义。

1.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必须借助教育科研

谁都不会否认,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与军事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然而,却有人常常怀疑教育科研的学术价值与实际效用。如果沿着“竞争论”的思路追寻下去,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观念与教育理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科研水平与理论成果解释力的竞争。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并不久远的史实中找到经典证据。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普遍震惊,尤其使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这时,美国人产生的第一个感觉,是“伊万学到的东西,约翰没有学到”;采取的第一项举措,是派出教育考察团到苏联访问,像刺探军事情报一样,探索苏联提高教育质量的密秘;出台的第一部教改法案,是美国国会一致通过的<

“冷战”时期虽已过去,但是,全球性的教育观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世界发达国家正是由于保持了教育研究的领先,才确保了教育理论的领先;正是由于保持了教育理论的领先,才确保了教育观念的领先;正是由于保持了教育观念的领先,才确保了教育质量的领先;正是由于保持了教育质量的领先,才确保了人才素质的领先;正是由于保持了人才素质的领先,才确保了科学技术的领先;正是由于保持了科学技术的领先,才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今天,就我国来说,教育科研的繁荣特别是大众化教育科研的勃兴,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需要,质言之,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借助教育科研

由于“分工”的不同,地方教育科研人员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育行政决策的“智囊团”、基层学校办学育人的“设计师”、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地方教育科研人员是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指导、研究成果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国家教育科研专门人员、高等学校教育学术团队联系基层教育科研群体的中介者,是将高深教育学术理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精神财富和行动准则的传播者,是国家教育观念、教育政策、教改方略有效地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叶澜教授早有名言: 教育理论应该“上天入地”,尽快结束“头悬天”、“脚离地”的“浮磁”现象。如果说,国家教育科研专门人员、高等学校教育学术团队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精英队伍,是专门解决教育理论“上天”问题的专家学者,那么,地方教育科研人员,则是从事教育实践研究、解决教育理论“入地”问题的行家里手,甚至应该成为将“上天”与“入地”联结起来的能工巧匠。

我们为什么如此“高看”地方教育科研人员呢?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方教育科研人员贴近教育实践,了解一线需求,深谙师生心声;他们研究工作的艰辛程度,并不亚于大学问家著书立说时的孜孜以求,苦苦搜寻;他们凭借着对教育科研的耿耿痴情,在有人不屑光顾、无暇光顾或无缘光顾的“空白地带”辛勤耕耘、默默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非常亮丽,甚至被视为“小儿科”,但诚如鲁迅所言:“吃进去的是草,吐出来的是血”!所以,地方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与国家教育科研专门人员、高等学校教育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一样,都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智力支撑。

3.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借助教育科研

近些年中,发生在宁波的“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十多年来,担任过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年轻老师,绝大多数成长为学科名师,相当一部分提拔为副校长、校长,也有一部分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重要职务。

这种“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说明了什么?不难看出,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根本职责是组织和带领全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想担负起这个责任,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学会教育科研。学校教科室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为学校做课题,在广泛搜寻己有研究成果的思考中,在与学校领导互动交流的思想碰撞里,他们逐渐地成熟起来。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工作目标在于探索创新,学习、求知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想出新点子、搞出好成果是他们的成功渴望,这就促使着他们一定要较快地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这也说明教育科研是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宁波也存在“轻科研、重教研”的倾向。我们以剖析“学校教科室主任现象”为契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都起源于人类的教育实践,应然于教育的理性诉求。从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产生时间看,应该是教学研究在前,教育科研在后,可以说自从有了教学活动便就有了教学研究,但这还只是是一种自发研究。从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学科建设看,应该是教育科研在前,教学研究在后,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将“教育研究”列入哥尼斯堡大学课程,标志着教育科研进入到自觉研究阶段。从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职能分工看,应该是教育科研引领教育观念,教学研究指导应用策略; 教育科研探明理论原理,教学研究弄清操作方法; 教育科研关注发展趋势,教学研究留意实践走向。没有教育科研水平的质的提升,不可能有教学研究艺术的灵活妙用。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科研为本,教研为用”的宗旨,即以教育科研为理论依据,以教学研究为实用手段,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理清工作思路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工作思路是开展工作、达成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方法论原理。思路不清,势必迷失方向,也就无法实现“内涵发展”。

在理清工作思路方面,我们一直在考虑:地方教育科研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如何将既该做又能做的事情做好?这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1.凸现“研究本位”,做好三个服务

教育科研的根本旨趣在于“研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教育科研单位就不是“研究所”, 教育科研人员就不是“科研人”。再说,地方教育科研人员还要担负教科规划课题指导的任务,自己的教育科研没有搞好,怎么有资格去指导别人呢?

何谓“研究”?<

2005年8月,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了<

为了凸现“研究本位”,做好三个服务,2005年我们围绕宁波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立项了一批研究课题,进行实证分析,探明对策举措。今后准备在宁波创建一个“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教育实验大观园”,即引进一批当今中国名家领衔、设计科学、方案周密、实效显著的教育实验。一方面,为这些教育名家提供一个展示学识才华、检验前沿理论、实现教育理想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科研人员也参加到这些教育实验中去,接受学习培训,磨砺严谨学风,掌握实验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2.坚持“务实求真”,扎根教育实际

教育科研一要“务实”,二要“求真”。地方教育科研应该做到先“务实”,再“求真”。

所谓“务实”,就是面向实际,讲究实用,追求实效; 就是做到学风诚实,工作踏实,成果扎实。所谓“求真”,就是获取真知,研究真事,探寻真理;就是问题“求真”,课题“求真”,成果“求真”。

近几年,地方教育科研的确存在某些“假、大、空”现象。某些学校或个人较为急功近利,把教育科研当着学校“晋级”、个人“评职”的“敲门砖”。有的教育科研人员也乐于迎合这种习气,为之铺路架桥,推波逐澜。因此,有人戏曰:教育科研像点缀摆设的“花瓶子”,是中看不中用的“塑料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方教育科研一定应从“务虚”研究转变为“务实”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变为“行动”研究,从“整体”研究转变为“片断”研究,从“插花”研究转变为“草根”研究,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际之中。

当前,教育一线有许多问题值得地方教育科研人员研究。大而言之诸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质量滑坡”、“学习负担过重”、“实施新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制度”、“构建学习化校园”、“创建特色学校”等;小而言之诸如:“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教风学风”、“班级管理”、“学校纪律”、“批评与惩罚”、“课堂秩序”、“教学常规”、“教师备课”、“学生作业”、“学业成绩”等。现在是旧的观念打破了,新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旧的规章废除了,新的规章没有建立起来;旧的方法不用了,新的方法没有确立起来。教育领域已经出现“新论灿若辰星”、“应用莫衷一是”的窘境,校长和教师们感到十分迷茫甚至是无可奈何,急需教育科研人员深入下去,同他们一起研究这些疑难困惑,掘出教育智慧的“清泉”,走出“左右为难”的窘境。

3.摆脱“传统套路”,打造精品成果

地方教育科研人员不仅应该做出研究表率,引领学风建设,而且还要指导课题研究,推广科研成果。

宁波市、县(市)区、校三级每年要承担十余项国家级课题、五六十项省级课题、四五百项市级课题、两三千项县(市)区级课题的研究任务。所以说,课题指导的任务不谓不重。我们曾经编过一些顺口溜,形容某些课题成果的实像。例如“浓妆艳抹谈背景,轻描淡写说过程”,“无关材料一大堆,有用证据找不到”,“纲目标题杂乱无章,重重叠叠层级繁多”,“研究成效格外显著,证明材料苍白无力”等。这说明某些课题指导的方法很成问题。

为了走出传统套路,我们提出应该对教科规划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管理,跟踪指导。重点突破三个主要环节,即突破“选题”关,解决“为什么研究”的问题,引导中小学为学校发展而研究,为教师发展而研究,为学生发展而研究。突破“做题”关,解决“怎么在研究”的问题,强调开展实际调查,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种情况;系统查阅资料,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亲自实践尝试,验证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种猜想。突破“结题”关,解决“研究出了什么”的问题,研究出结论没有?研究出的结论是什么?研究出的结论怎么样?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教育科研的质量也就可能上去了。

为了提高质量意识,打造精品成果,我们制定了“求严、求实、求新、求精” 的所训。“求严”,是指治学教人中的严肃态度、严谨学风与严格要求; “求实”,是指教育科研中始终保持实事求是、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 “求新”,是指破旧除弊、矢志创新的科学胆识; “求精”, 是指追求卓越,培植出一流的精品成果。无论是自己做课题或者是指导别人做课题,都不能敷衍塞责、应付差事,也不能追求记录、粗制滥造;而应从选题立意、搜集资料、推断论点、创新理论、形成文本,以及篇章结构、语法逻辑、文字标点,乃至打印格式、图文布局、美学效果等方面,都力求做到精雕细琢,一无暇疵。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科研“内涵发展”的切实保障

人才为科研之本、发展之基、创新之源。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是教育科研的“命根子”,是实现“内涵发展”的切实保障。

我们所说的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实际包括宁波市、各县(市)区、各类学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的健全完善与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主要做法是在积极推行“三大”计划。

1.推出“博士”计划,打造“领军”人物

地方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应该是理论型与实践型、专家型与经验型的结合。即有一部分是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教育科学专业知识视域广阔、功底深厚,学历与职称较高,思维活跃,成果显著,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有着浓郁兴趣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另一部分是在学校一线摔打多年,熟悉教育教学过程,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善于学习、长于研究、富于创新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宁波市现有科研队伍在学历、专业、职称结构方面呈现出“跛足型”状态。

为了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宁波市教育局迅速推出了“博士”计划,决定为我们扩编增员,打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同有关高校教育学博士点取得联络,最近,市教育局又在重要教育报刊刊登招聘启事,准备近年内引进一批能够从事宏观与决策研究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决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逐步解决专业研究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年龄与知识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一要靠引进,二要靠培养。在所内我们一方面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独立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逐步能够独挡一面,挑起建设发展的大梁;另一方面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精心打造数十名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创新能力的宁波市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

2.推动“扩编”计划,壮大“中坚”力量

目前,宁波市各县(市)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队伍的素质也比较高。这些人员都是从出类拨萃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来的,其中有些还担任过多年的中小学校长,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曾经为宁波市教育科研迅速崛起与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宁波的大众化教育科研来说,各县(市)区的教育科研团队起着带下促上、奋力推进的中坚作用。然而,这支队伍同样存在着数量不足、年龄与知识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加强全市的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必须努力推动“扩编”计划,设法为各县(市)区的教育科研机构扩编增员,争取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从而,发展壮大中坚力量,实现宁波市教育科研队伍的“中部崛起”。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从今年开始,宁波市教育局在教师职务评聘中首次单列了“教育科研学科”,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中教育科研人员“位置缺失”的难题。今后,我们还要加大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力度,做到教育科研人员既可以评聘中小学教师职务,又可以评聘社会科学研究职务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开展评选“教育科研学科骨干”、“教育科研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学科名师”活动,为新时期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推进“燎原”计划,呵护一线“火种”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还应该面向基层,扎根学校,培训与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科室主任。

学校教科室主任是我们播撒在教育科研最前沿的“火种”。他们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雁,又是全市大众化教育科研的指导者。他们的教育科研认识直接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行动,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众化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培训提高,是加强全市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宁波有各级各类学校四千多所,也就是说,我们有四千多名学校教科室主任。如何让这些播撒在教育科研最前沿的“火种”熠熠生辉,焕发出光和热?使这些“星星之火”能够形成“燎原”之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精心设计了教育科研的“燎原计划”,即各级各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培训与提高计划。

“燎原计划”包括课题培训、专题培训、一年期系列培训、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习、离岗攻读硕士学位等。“燎原计划”里还推出一种非同凡响的“超常规培训”----“访学”。2006年1月,我们组织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到上海、苏州、南京“访学”,四天时间,听取了叶澜、顾泠沅、朱永新、郝京华的五场学术讲演; 2006年10月,我们组织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到北京“访学”,四天时间,听取了林崇德、朱小蔓、田慧生、曾天山、高宝立、陈如平的六场学术讲演,同时进行对话交流,讨教疑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要组织大批人员到东南、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访学”,让宁波的教育科研骨干更多地“认识”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界的一流大师和著名专家学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学习他们的严谨学风与治学方法,领略他们的理论睿智和学术风范,较快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是一个新话题,我们的探索刚刚起步,希望学界贤达不吝赐教,共同探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教育|不详|知识|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