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正文内容

印象形成中神奇的心理效应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我们会对他人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会与真实情况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一些心理效应在作怪。积极地了解一些交往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中的一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怎样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带来的消极作用。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关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心理实验: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编撰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不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也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相应组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95%;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们的印象形成,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就叫做首因效应。

更有意思的是,卢钦斯的实验并没有就此中止,他又改变了实验条件。首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不要受第一印象的误导,要全面地进行评价,然后,将描述吉姆不同特征的两段文字隔开呈现。这些人念完第一段文字后就做一些无关的工作,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然后再将另一段呈现给他们。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人都会根据后面一段的描述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首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对于熟悉的人,近因效应的作用比较大 。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到处存在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但我们还是应该时时警示自己,与他人交往时尽量不要带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有色眼镜去看人。他人的性格、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下定论的,要想真实地了解一个人,就要全面地对其进行考察,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又称光环效应,即当某人被我们赋予

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行认知,比如我们认为一个漂亮的孩子,可能也很聪明、善良。而这些主观臆断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以致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出现以偏概全。

生活中的晕轮效应比比皆是,比如人们走进礼品店,往往喜欢选购那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偏高的价格往往使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里面的东西会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好,会和偏高的价格相一致;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选择对象时往往偏重于学历,因为他们假想学历高的对象一定会和自己有共同语言,会和自己情趣一致;人们往往想不到面相老实巴交的人,会是作奸犯科的老手。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积极的评价。

三、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比如我们通常认为湖南人爱吃辣,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等都属于社会刻板效应。

关于社会刻板效应,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对某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个班级进行实验,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结果表明: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有“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更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根据社会刻板效应,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的其他典型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社会刻板效应带来的更多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四、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有一则经典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一次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在一起,苏东坡问佛印大师:“禅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像。”苏东坡听了满心舒畅。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呢?”苏东坡嘲弄禅师道:“像一堆牛屎!”禅师听了也显得很高兴。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了妹妹,殊不料,冰雪聪明的苏小妹正色道:“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禅师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如牛屎,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屎。”苏东坡哑然。

三国时的曹操,生性多疑,连做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射效应”在作怪了。投射效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其实对方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只有深入接触才会了解。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德育|教育|不详|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