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2020届政治复习资料:文化生活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6个)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考点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b)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文化的本质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注意】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个体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注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注意】通过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考点2、文化的力量(b)——即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的本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属于精神范畴,而不是物质现象。

2)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b)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理解,详见教材P11)

▲考点4、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 (c)

1)是什么——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为什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①目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可以防止他国文化渗透,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③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怎么办——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考点5、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和特点(b)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深远持久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含义

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

是指经年累月形成、难以抹去的文化影响

角度

侧重于影响的过程和方式

侧重于影响的效果

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期内一般不会改变

 

注意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意味总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人们的行为和认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

要求

我们要自觉学习、主动感悟健康向上的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联系

我们长久地生活在某个文化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体现的就是潜移默化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内化为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形成惯性和定式,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考点6、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b)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注意:侧重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广度)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注意:侧重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强调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得到充分调动,精神力量在具体行动中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力度)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强调人的核心素质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5个)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考点7、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文化是民族的

①内涵: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世界的

①内涵:各民族文化中包含着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考点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重要意义)

①必要性: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重要性: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繁荣。

2)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佳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③反对: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 和否定民族文化、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考点9、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考点10、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区别

内涵及

侧重点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联系

文化在一定的途径中,借助一定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主要借助大众传媒)实现传播。

【特别提醒:为什么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11、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b)

1)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才使文化交流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2)意义:

①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既可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中华文化,又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从而得到创新发展,进而可以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求: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考点1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的特点

继承性。

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1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C)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④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考点1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b)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考点1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考点1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a)

重要因素

阐       释

文化外部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变化发展。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文化自身因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   育

(特点、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的特点)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便于人们在掌握既有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从事文化创造。

随着教育方式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考点17、文化发展的实质(a)——就在于文化创新。

▲考点18、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b)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必然要求: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创造条件: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19、文化创新的作用(b)

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2)重要性:

①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作用: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考点20、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b)+ ▲考点21、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a)

根本

途径

内容:立足于社会实践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要求: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基本

途径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理论依据: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②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理论依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倾向。

正确

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必由

之路

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主 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个)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 ▲考点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b)

 

源远流长

 

文  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地位和作用: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中华文化的每一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区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与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与内部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特别提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意义: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华文化的繁荣,最终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3)注意:①文化的包容性,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应包括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即不同区域文化间的包容。 ②表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词语: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完美结合、借鉴融入等。文化的包容性并不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点2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b )

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教材P72)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教材P76)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④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地位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2个)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考点25、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a)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考点2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b)

(1)文化生活中的“喜”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喜”的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生活中的“忧”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忧”的表现: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对策(国家层面)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决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考点27、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及其在我国依然存在的原因( b )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危害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对策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注意】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见新教材P94)

▲考点28、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C )

1)必要性:当前,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文化激荡看主导,要奏响主旋律。

2)重要性:

①特点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措施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点2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a)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30、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b)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内容详见新教材P100--101)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考点31、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b)

1)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来自何处: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考点3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a)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1)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 

3)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33、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a)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1)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3)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考点34、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b)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考点35、理想信念教育(c)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考点36、思想道德建设(b)【怎样加强?——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追求守公德、严私德的生活。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文化生活》教材常用关键词的归类总结

.基础类  

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老教材P105删)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新教材P107改)

. 主要、重要类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5.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6. 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历程。

7.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8.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9.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10.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1. 汉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1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三、基本、根本类

1.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途径、本质、实质、性质类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2.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3.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4.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标志、标识类 

1.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3.文化遗产(不是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4.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5.中国古代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6.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特征、特点、属性类  

1. 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创造,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后天形成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 大众传媒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传统文化的特点(特征):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6.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保证类

1. 加强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新教材P80)

.最、首先类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中心、关键、 重点、内核类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标志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删)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删)

.原则、准则类

1.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十一.体现、表现、表达

1.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 民族节日蕴含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5.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十二.源泉、来源类

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3.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4.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十三.动力、 主题、主导类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4.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十四.精神、灵魂、精髓、主题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5.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6.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8.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灵魂)。

9.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专题|复习|资料|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