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阅读天地>> 在线阅读>>正文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

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五 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背井。此后十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 老了,最后回到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和六经

前一章 说过,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 着。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前一个数目无 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和独一无二的是, 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 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 (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 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 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 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 《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 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 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 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 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 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 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 在庶民之中。前一章 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 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作为教育家

不过孔子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儒。在《论语》里他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与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 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 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 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与它们以新的解释。例 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 “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 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 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正名

孔子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的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

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 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 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 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 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 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 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忠、恕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 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 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 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 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 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 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 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 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 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 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 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 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 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 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
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知命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 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论语》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告诉 另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后面我们将看到,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 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 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 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 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 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 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 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 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 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 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 而》)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在道家的著作《庄子》中,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 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表面上看,他们是对的,实际上他们错了。 请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 (《述而》)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 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 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 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 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 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 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 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

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 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 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 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 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 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 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儒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 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故乡鲁国的编年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 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所以 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 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 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 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固然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 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远远不是唯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前面的引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认为是继承古 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的一些人也这么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作,这使得 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的文化。他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 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 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 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阅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