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上册 第一课 小结

一、知识网络(略)

二、辩证唯物论的原理、方法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

运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必要性。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理解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目标、处理各种关系的新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看“五个统筹”重要思想。

用辨证唯物论原理分析说明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必要性,说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典型是如何结合本地实际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四、谚语典故归类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成,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10.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1.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 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12.“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13.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15.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笨鸟先飞/因陋就简也同此理

五、课后练习

□阅读与思考

(《“洋芋蛋”变成了“金豆豆”》材料略

答案要点提示:1.以前,当地人认识不到洋芋是个“金豆豆”,原因在于:当地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较差,限制了他们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到主观状况的影响,知识的构成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后来,当地人发现了新的市场,开阔了眼界,还认识到对洋芋进行深加工的好处,这样,市场的实际、洋芋的客观属性、科技的发展,都反映到他们的头脑中,使他们终于认识到“洋芋”不再是简单的“洋芋”,而是“金豆豆”了。“金豆豆”的意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

2.洋芋变成“金豆豆”的事情,告诉我们要办成一件事情:第一,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但这个实际是全面的发展变化着的实际,不是狭小的范围内的静止的实际;第二,做事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动性,要增长知识,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总之,办事情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理解测试

【想想】

1.在你的记忆中,特别值得你回忆的内容是什么?用关于意识形成的观点想想为什么它特别值得你回忆?

答案要点参考: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健全的人脑,二是有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三是通过实践。回忆是一种意识现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刺激越强,在头脑中留下的记忆就越深。特别值得回忆的事情,同当时的主观接受状态也有关系。这可能是兴趣,也可能是利益的关注点,也可能是某种好奇心所使……。

2.“富润屋,德润身。”(《礼记》)用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想想“德润身”有什么道理。

答案要点提示:“富润屋,德润身”的本意是说,有钱了可用来装修房子,美德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道德意识和观念属于意识范畴,对于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有相通之处。可见大力实施以德治国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多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议一议】

1.报载:略

答案要点提示:演职人员在一座五星级大酒店举行了隆重的拜神仪式叩拜神像。这说明在人们头脑中还有鬼神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演职人员的逻辑是:神决定财运,财运决定演出。把自己是否做事,由所谓的神来决定,其内心世界则是“金钱决定一切”。所以,那些人的做法是荒唐的,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他们的这些做法,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污染。对他们应该批评教育。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来说,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要以自己正确的思想意识为指导,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知道,宗教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在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上帝鬼神。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2.甲说:观在已经可以做到人工影响天气,将来必定能够实现“天随人意”。乙说,无论到什么时候也实现不了“天随人意”。你说呢?

答案要点提示:自然界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意识具有反作用,关于自然界的正确意识可以帮助人们去正确影响自然。“人工影响”即是这样。所谓“天随人意”也只能作此理解。因而,就此而言,甲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人工影响天气”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行动,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如果认为只要有了对天气实际的正确意识,就能够影响天气,那是不对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脱离物质的决定作用. 因此,就此而言,乙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对“天随人意”的解释,只要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可,具体怎样来说明,不必强求一致。

【分析】

1.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

答案要点提示:提出奋斗目标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目标的生活与没有目标的生活,是大不一样的。这是意识对人自身的调节作用。怎样来确定目标,那就要从实际出发。所谓从实际出发,一是客观环境的实际,二是自身状况的实际。目标越是符合实际,就越能成功。这就是“目标切近者成”。从主观,出发其目标必然是盲目的,就不可能把事情办成。这就是“目标虚幻者败”。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参考答案: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客观地看问题,有什么就说是什么,不夸大不缩小。对人之外的事物应当这样来认识,对自己也应如此。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同正确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知),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需要很大勇气。所以,这些是有智慧的表现。年轻人更要注意这点,以求新的进步。

【评论】

1.材料略

答案要点提示:1)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的因素、不变的因素出发,它要求我们要看到各种因素及其可能发生的变(2)从实际出发,也不是要人们消极地适应客观情况,充分发挥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乙成功的关键。两位推销员的两种不同结果,说明能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意识的反作用是做事成功的关键。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关于意识的哲学道理评述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提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也不等于说人人的正确意识必须是一样的。由于事物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各人的主观状态也不同,因而,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也不会一样。这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仁者”“智者”都是对的,但他们所反映的事物的侧面、属性有所不同。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是,要允许“仁者见仁,知者见智”,只要他们的意见有正确之处,就应吸取。二是,我们要善于做事从多个角度正确地反映事物,以提高认识水平。

【说明】

1.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对下面这幅漫画作出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提示:上榜的为什么能考上学,那是自己努力以及许多客观因素起作用的结果;落榜的为什么没有考上学,那是自己的基础、努力程度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有的结果,都不是神的意志使然。无论是上榜者的叩拜,还是落榜者的咒骂,实际都是把是否能考上学的原因归之于神灵。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人们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就大不同,如果只把各自利益作为立足点,以观察问题时就会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看法。漫画中的两对不同的母子“还愿”的态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上榜的母子认为他们的成功是神的保佑,所以很虔诚;而落榜的母子认为落榜是神不灵,没有保佑自己,所以对文曲星大加埋怨。

2.材料略

答案要点提示:第一次活动搞得好,是因为班干部坚持了从实际出发,既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又从本班的实际出发,共同作出了合理的劳动安排。

第二次活动没有搞好,是因为班干部犯了经验主义错误,面对新的社区不作调查研究,硬套过去的经验。可见,办事情的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

【探讨】

“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这是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观点。器是指具体的事物,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则)就上述观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要点提示:“器”和“道”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天下惟器”,并不是否认天下还有“道”,而是肯定“器”是本原。

王夫之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所有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王夫之的观点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同时也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六、高考题解析

辨析: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解析:要求在审题的基础上,辨析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从哲学意义上看,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命题都是有条件的

答案要点:

(1)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2)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3)知识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设计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