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八课>>正文内容

教案:实践的特征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上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我们常说要参加社会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它有什么作用?以及青年学生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投身社会实践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实践论的基本问题,

大家每天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请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呢?

学生举例:1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和吃饭等;

2每天学习理论,平时经常与同学讨论或者争论问题、研究学问;

3有时上实验课,做一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实验等;

4我来自农村,假期的时候帮助家里做些农活,如种菜、种田等;

5我有时也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什么;

6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7我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参加过学雷锋活动、义务劳动等;

简评:好,看来同学们的发言还是比较积极、踊跃的,这样很好。

那么,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活动中,是不是都属于实践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实践的概念。通过这一问题的学习,再对上述哪些是实践活动作出正确的判断。

讲授新课

课题:一、实践的特征

1. 什么是实践(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对这个概念应该怎样来理解呢?(课前已要求大家先预习了,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一是:主体—人们;二是实践是一种改造的活动,改造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师:回答得很好

(1)是谁在进行的活动呢?—人,表明其主体—人们。

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如果没有人参与的活动,都不属于实践活动。同时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如蜘蛛结网、燕子垒窝,人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至于这一点将在实践的特征会进一步学习。

2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说明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活动。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种改造,必然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比如刚才有位同学举到做实验,如化学实验中Mg的燃烧,会生成白色的MgO2。刚才有位同学举到学习理论,讨论或者争论问题,这是不是实践呢?—不是,因为这是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其对象是主观世界。

还有有同学举到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和吃饭,这是不是实践活动呢?不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人的日常生活,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范畴:改造的活动

“一切”表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本P112113D1列举了很多,比较浅显,我就不在一一罗列。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关于实践的形式,我们将在下一框会进一步学习。

可见,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过渡)以上是对实践含义的初步理解,仅仅把握其含义还不够,要更深入地理解,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

图式:

人们 客观世界 一切活动

引起

变化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实践不同于人的 形式多样

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 纯主观思维活动 最基本:

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生产实践


2. 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

从实践的定义过度引入(略)

(1)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板书)

这个特征是相当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

问:客观的物质性是指什么?----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问:实践具有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师:回答的很好。

师问:那实践具有哪些要素?归纳:从实践的定义中,我们已经看到实践有三个基本要素。为什么说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它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①实践的主体:人

师问:人为什么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A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其他物质形态一样,是一种客观实在。

B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尽管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单其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说,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

生产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改造社会的实践对象是社会关系

师问:为什么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在第一课中学到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回答略

对象是物质性的东西。如农民种田,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其对象是旧的经济体制,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所以说,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手段:工具和其它设备(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

师问:为什么说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A就其本身来说,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

B人使用、制造实践手段(工具和其它设备)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每一客观事物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人们利用它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如:人类想制造“永动机”,行吗?因为他违背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遵循它,不能违背他。

可见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师归纳:由实践的主体运用实践手段作用改造于实践对象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客观性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怎样理解?

师归纳:实践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因而,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过渡:人有活动,动物也会活动。比如:蜜蜂酿蜜、建造蜂房、大猩猩会模仿人的动作,摘食果实。这些是不是属于实践活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两段材料(媒体展示文字材料)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设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生答: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界和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设问:区别在哪里?

生答:在于主体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关于这一点联系:第一课学到的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和第五课的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而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和“精神状态”。“想”,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认识活动。

如:面对自然灾害(比方说洪水来了),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怎样战胜自然灾害。面对2003年的“非典”,人们是积极地思考和应对如何抗击。这与动物的盲目性有本质的区别。

而做、行动是在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用什么手段,改造什么对象,怎样进行改造,在实践之前已经有所考虑,这就是目的。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告诉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指导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如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举例,五中的建设与发展),改造社会实践,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就意味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造。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这也是实践的本质特征。所以意识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反映了实践的能动性。三者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目的性计划性

图式

人具有 想(意识) 体现

文本框: 指导 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

做(实践) 创造性

使

一种物质 作用于 另一种物质 客观世界的变化

的东西 的东西


Eg盖房子先有设计图纸;“三峡工程”是经过40多年的考察和论证才得以实施的;新世纪,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新三步走”的战略部属。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这里还须注意: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起促进作用,而错误的则起阻碍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具有创造性。所以说

(2)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

讲完了实践的两个特征后,不知道有哪位同学有不明白的或疑惑的地方?

一位同学举手:我有个问题还不太明白: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说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表明了人活动的主动性,那么,一个被动性和一个主动性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其实正是涉及到这两个特征的关系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把他的问题摆出来,大家一起来思考,共同帮助他来解决这一疑点。

师问:那么,我们一方面承认实践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承认实践的能动性,二者是否矛盾呢?

请大家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有没有矛盾呢?为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二者不矛盾。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师:回答得很好。二者是不矛盾。

由于实践的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决定了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由于任何一个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决定了实践又具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的活动),它又与主观紧密相联。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客观对象、手段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

可见,实践是有机连接主观和客观、意识和物质的桥梁,这正是实践的显著特点

可见,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特征是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是统一的。不应该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能动性,从而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图式: 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活动

智力 贯穿于 实践过程 相互渗透

实践主体 使用 实践手段 作用、改造 实践对象 (统一)

体力 (人) 相互结合

有机结合形成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我们一方面看到实践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看到实践的能动性,正如既看到物质决定意识,又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两个特征是统一的,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过渡)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1)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什么是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的烙印。

为什么实践具有社会性?

(联系旧知识)我们在第二课和第七课中学到(学生回答):联系,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师问: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两个典型的事例来。

1:像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即使独自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他的生活也离不开社会,具有社会性。

师:他都独自在孤岛上生活了,怎么还说具有社会性呢?哪位同学能继续补充说明?

2:他的两件宝贝:知识和火枪。此外还有小刀、火柴之类的用具,这些都是社会赋予的,所以鲁滨逊无论怎么“飘”也飘不出社会。

师:回答得很好。

结合课本“想一想”-你能不能举出一些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定律、定理(如牛顿定律、)----学生思考回答

生答:(1)科学家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

2)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实验的物质手段和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思想材料是社会提供的;

----老师归纳

原因:(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2)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4)科学家实践的结果也具有社会性。是众多人相互协助,共同研究的结果。

可以肯定地说,在科学定律、定理前被冠以名字的这些科学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大的。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些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实验或研究所具有的社会性。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为什么实践具有历史性?(学生回答略)

Eg1(媒体打出):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古代的青铜工具、铁制农具、木制农具—现代的农业机械化

Eg2(媒体打出):通讯工具和手段的变化:从古代的烽火传信和驿书—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

材料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

实践的社会性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实践的历史性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人类实践的水平是不断发展的)的观点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也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节新课的内容就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本课的内容作个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实践的概念;二是实践的基本特征。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任何一项的实践活动中。

巩固新课选择题: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267

5争论克隆人 6、建设三峡 7、克隆羊多利问世。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起床、刷牙、洗脸、吃饭

解析267是人的活动,而且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1是动物本能的活动;35是纯思维的主观认识活动;4虽然是人的活动,但却是人的本能活动,而且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D

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解析: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了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因此,应选D

3. 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 D

A. 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 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 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实践的特征

D. 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解析AB两项说法错误,它们仅看到了二者的对立,没看到二者的同一性。C项判断正确,但未能准确表述统一的原因。D项准确地表达了两者统一的关系。

课后作业: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并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颗探测器。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也在2003927日顺利升空。2004年中国公布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据专家分析,其一,为了抢占月球资源;其二,开展探月工程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实践的特征。

解析:太空探测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其中对月球的探测是各国未来计划中的重点,这牵扯到谁能优选占有太空资源。本题是通过这一热点,考查对实践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题对人类探月这一现象作出理性思考,加深认识。

回答此题,首先要能牢记实践的三个特征,然后对照材料分析其具体表现。实践活动的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历史性都有体现

课后延伸 学完第八课后,请大家阅读毛泽东19377月所作的《实践论》文章,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含义—— 两层含义:

二者是统一

实践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特征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课前准备

1. 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呢?哪些是哪些不是实践活动?

2. 什么是实践?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3. 客观的物质性是指什么?----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实践具有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实践具有哪些要素?为什么说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4.●“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设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5. 既承认实践的客观性,又承认实践的能动性,二者是否矛盾呢?

6. 复习第一课的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含义和性质)和第五课的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

7.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怎样理解?

8.什么叫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9.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想一想”-----列举出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定律、定理学生思考回答

11Eg1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古代的青铜工具、铁制农具、木制农具—现代的农业机械化

Eg2通讯工具和手段的变化:从古代的烽火传信和驿书—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12.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体现了哲学什么道理?

13.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为什么有的是有的不是?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