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吴亮:对“3+X”高考模式下历史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议论多年的高考“3+X(小综合)”方案终于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面前。对于历史学科教师而言,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如何使学生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创造精神;如何认真地开展主题性、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规律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要重新学习、研究的课题。

一、“新方案”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及我们的认识

当前高考改革“新方案”可供分析研究的资料有:1999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及其《说明》;江苏省教委教研室1999年5月下发的《关于高考改革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1999年7月教育部关于江苏等四省高考试行“综合科目”考试的通知;1998年、1999年全国高校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199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表的《关于“综合能力测试”分析报告》;近两年高考《考试说明》、高考试卷、试题评价报告;近来有关“3+X”模式的分析研究性文章等。上述研究资料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政策导向类。因为它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发,对改革方案规定了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具有政策权威性;第二类为技术导向类。综合能力测试及其分析报告为我们展示了2000年文、理综合卷的基本模式和命题的基本原则,应是我们在实践中重要的研究对象;第三类为继承性的参考资料。因为改革总是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又有对传统的扬弃和发展。那种认为“3+综合”是完全的新方案,旧有的“3+2”高考的成功经验再也不需要去研究、总结,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第四类是探索性、启发性的资料。它来自于实践,是对改革方案的实践总结和理性思考。

综合上述资料,结合学科特点,新方案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继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3+2”高考一直坚持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重要的历史事实、概念和结论、历史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等主体性的基础知识在试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近两年高考虽然学科能力的考查逐步加强,但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相结合的特点仍很突出。新高考继承了“3+2”高考的原则,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科主体的基础知识仍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两点认识需要搞清:一、高考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变革,但历史学科主体知识是稳定的,无论是“3+2”还是“3+X”,其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万变不离其宗,立足学科教学,打好基础,仍应放在新高考复习的首位。二、学科基础知识在新老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有区别的。老高考中的基础知识是两分天下有其一,能力考查也是直接依托于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新高考则不然,由于历史学科只是文科综合卷涉及的学科之一,总分值及基础知识分值势必大大减少,再加上新高考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涉及的大部分内容是学科宏观性的、边缘性的、交叉性的知识,许多基础知识内容将被排除在试卷之外。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历史知识结构、宏观历史现象的分析,边缘性和交叉性历史概念结论的理解,相同和相异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发现把握等。对独立性强、基本的、浅显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

2.注重考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老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提到四大类九条要求。第一类,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在老高考中,这是历史学科能力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它方面能力的前提。测试中,直接、间接考查这一能力的测试点通常要占全部测试点的80%以上。第二类,材料处理能力。这一能力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由于将来的综合卷中材料分析题将是主体性的题型,因此材料处理能力将在新高考考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类,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类能力的高低,能充分反映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新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要素。第四类,文字表达能力。新高考对历史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较完整的描述,对历史概念、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等测试内容要求学生要有简洁明晰、逻辑严谨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一方面,新老高考的要求是一致的。除上述各项能力,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又新增加了“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的能力”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关于“综合能力测试”分析报告》中指出,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与综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抑制“应试教育”倾向,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打破学科界线,积极、自觉、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育,应是我们当前要认真思考落实的问题。

3.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教育部的改革《方案》中有多处涉及新高考注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考查的内容。《方案》说明中列举的三条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有两条关于知识创新和史论结合能力的测试。《方案》说明所述十一条测试内容中,有一半以上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1998年、1999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也有充分的体现。如1998年测试卷中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分析;洛杉矶环境保护问题;森林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1999年测试卷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能源的开发利用等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立意命题,真实全面地模拟现实,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安排服从、服务于所设问题自身的逻辑,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试题现实性强,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历史的教化作用和资政功能,近几年高考试题更是突出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特色,体现了历史学科关注当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变化趋势的社会教育功能。如1998年高考46题总结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47题研究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1999年高考40题评述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41题总结说明唐朝用人得失等等,都是在引导考生亲自体验历史,学以致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人类的、世界的发展问题,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强调能力考查为中心,淡化知识内容的覆盖率。《方案》突出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指出要“制定双向细目表,以能力为纲,知识为目,不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覆盖率”。这里有两点认识要明确:一、不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覆盖率不是不要覆盖率,我们的平时教学仍要立足学科知识,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覆盖率在学科乃至学科各不同部分中的比例的高低取决于试题的需要,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平时的教学要有科学的判断,对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需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的知识内容和问题要加大教学力度。

二、“新方案”下教学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3+X”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总有其现实的优点和潜在的不足。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方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地研究它、认识它并进而适应它。特别是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努力实现师生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改革传统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的产物,这种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充分显露了其落后性和弊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另外,打破学科界限,相关学科联合进行主题性、研究性、探索性的研讨活动;打破课堂束缚,走向社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调研等都是可以实践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模式要努力做到:拒绝“深挖洞”,但要“广积粮”,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立足历史学科和过去,放眼社会科学与现实,培养学生全面宏观的思维习惯;调动主动性,发扬自主性,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习惯;激发灵性、悟性,全面培养创造性;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

3.精心设计教案,搞好学科渗透。教案设计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突破教师备课的片面性,既备教材,更备实际(学生现状潜能和差异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二是要突破教材对教案的禁锢,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吐故纳新,克服教材相对社会发展、高考改革的滞后性。三是突破知识传授程序化模式,着重设计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的程序。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对策;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及相关背景材料的设计等。跨学科的渗透要注意,一是相关学科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如搜集相关学科的教材、教学报刊资料等。二是相关学科联合办公,如设立社会科学组,营造学科渗透的外部环境。三是选择宏观的跨学科问题,如民族关系、和平与战争、统一与分裂、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联合研讨,得出结论后,分科在教学中展开分析讨论。

4.改进作业训练,提高练习效能。现行教学中作业练习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训练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答现有题目能力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主要是通过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过程,让学生自发形成一定的能力。这种方式与近两年高考命题已不相适应,用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矛盾会更加突出。改革作业训练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淡化知识训练,选择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命题点命题;题型选择以综合性的材料题为主;训练方式以师生讨论、学生自主解决为主;作业评讲以点拨思路、总结方法、培养思维习惯为中心等等。总而言之,要打破传统的题海战术的束缚,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开辟素质教育新园地。“3+X”改革使活动课由“弹性”课程转化成“刚性”课程,开设活动课已不再是形式或素质教育的“点缀”,而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必需。发展个性,开发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靠必修课是不够的,它需要活动课的有力支持。活动课有课内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两种类型。活动课要突出选题的“活”字,选择应用性、热点性、互通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展开教学;要强化实施中的“动”字,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尽可能地采用动态的方式进行。活动课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专题辩论、电影和电视专题片欣赏、社会参观考察等。

另外,学科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充实、提高自己,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复习指导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