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思维品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特征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认识必须是客观的、多角度的,是理性地用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物,在提高思维品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借助历史来分析和理解当今社会与历史的联系,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智慧与启示,以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使历史作用于现在和将来。

历史思维是指在掌握一定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以认知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社会科学领域无处不浸润着思维活动。人类社会的起源史,强有力地说明了具有高级思维活动的人脱胎于动物界,从而摆脱了自然界的驱使以主宰人类的命运。历史科学本身揭示了人类从事社会活动过程的一般的发展演变规律。所以研究人类历史,更需要理论思维。历史教学必须突出对人类过去历史和现实现象的认知能力、考查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以达到运用自如而灵活有序地分析、解决问题。但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现实确实不容乐观,一些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钝化现象,往往抱着“只要背得多”或“考前突击”的态度,再加上教师“一言堂”等传统教法,因而教学效率和学生思维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重视课堂教学,提高思维品质,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变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1重视非历史概念与历史概念教学──奠定思维基础

人的思维活动反映人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规律。表象和概念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所谓非历史概念,是指反映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等属性的名词或词组,如阶级、国家、政治、经济、法制、民主、科学、原因、标志、特征等等。而历史概念是指反映历史、认知历史、表达历史等各种历史特征的专用术语或名词,如井田制、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工业革命等等。掌握历史概念需要很好地理解非历史概念,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知识思维状态。主要是通过解释、比较、举例等方式,揭示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明确其本义,以便准确把握历史知识范畴,准确地表达历史,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重视和加强非历史概念与历史概念教学,对学生形成理论知识体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

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概念教学的加强,使学生初步进入基本知识的认知状态,而要对这些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加工,构成思路,则需要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学习气氛等对促进思维有积极效应。课改要求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资源的整合、内容的取舍、手段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要有创造性、综合性,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造性、综合性,主要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第一,创设课堂气氛情境。历史课堂教学则要抓住特征显著的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亢奋点和兴趣走向,及时引导并铺设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拥有状态思维空间。第二,创设历史知识情境。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补充外围知识,为主讲内容作好铺垫;掌握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点;也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是哥伦布,你打算怎样开辟新航路?应具备什么条件?”虽然史实不能假设,但历史解释是可以假设的。学生可以在假设中,以特有的身份、角色,展开丰富的历史想像力,进入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想像力对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思考紧密关联。

3.开启学生的内部动因──激发思维活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内部动因的活跃是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有句名言说得好:“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取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创建启迪学生内部动因的“激活”机制,以拨开学生前行路途上的重重迷雾,使学生把握不断深入学习的正确航向,成为学习的主人。启迪学生内部动因,一般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诱导“入局”。即对所讲知识点进行适度的背景“渲染”,从历史知识的广度上供给可资选择、判断、归纳的有效信息量。同时,在知识的建构与深化上,供给可资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信息量。然后在互动中把他人的智慧“握为已有”,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一是激活学生思路。即授课的重点放在发动学生思考问题上,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予引导、激励或创造更多机会促进其思考、创新。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要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8—10分钟为宜),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入主动的理性思维状态,提高思维品质,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4.建构历史知识与体系──升华思维能力

历史基础知识体系是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客观地进行规范化整理与总结,而历史理论知识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发展变化特点、规律、必然性等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化概括与总结,形成历史活动的空间意识框架,这一层次属理性思维分析的升华。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得到拓展基础上,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炼,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挥,从再认再现的知识层次升华为思维能力。

如果说历史基础知识体系是阶段复习与总复习必需的,是历史理论知识体系形成的前提,那么浓缩理论知识体系则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应试能力训练所必备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使学生了解教材内容,辩证地分析、观察历史事物;第二步,指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知历史事物本质属性,掌握用历史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本领;第三步,通过引导、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破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建构历史知识与理论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使思维能力升华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所以教育的本质必然涉及人的本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历史课堂教学更应恪守这一原则。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利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笔者曾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的方案从学科兴趣、学科知识、学科成绩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而递增,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逐步深入,考试成绩在波动中提升。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作为历史教师,在课改环境下要重新塑造自我,转变观念,立足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准,做教学工作的主人,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将我们的学生塑造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5)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