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七课>>正文内容

教案: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懂得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觉悟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首先继续进入我们的3分钟时政点评。(略)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二是引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我们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人的社会性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此,我们在明确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后,还要进一步去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投影材料一:

我们崇敬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请问同学们,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0页第3自然段的小字材料。(学生看书)

教材举了两个典型事例,用以说明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外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个是为社会进步做出平凡贡献的中国普通水电维修工(徐虎)。

你还能再举出其它一些类别的人物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学生举例)

(注意:教师在学生举例时,要引导①带有时代色彩,例如抗洪英雄、改革先驱……②从正、反两方面分别举例,或者是不同人物的两面作用;或者是同一人物不同行为产生的两面作用,为下面分析问题作铺垫。教师把学生举出的人物名字作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分析问题用)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板书)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板书)

(运用学生刚才所举实例,来说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让学生进行分析)

由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人物;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就犹如行走在沙滩上,总会或深或浅、或曲或直地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个人活动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这可以从事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分析。(请同学们分析)从性质上看,有促进、推动与阻碍、破坏之分,界限就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程度上看,有大小之分,原因在于人的素质及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差异。

下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自己所举事例,它从性质上看,应属于哪一类呢?从作用大小上看,又应该如何进行评价呢? (学生分析)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板书)

投影:孟母三迁的故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提问: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道理呢?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板书)

当然故事中的环境是指生活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即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精神条件。

例如,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伐木功臣到造林英雄的马永顺。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适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而获得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选择、人生实践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必然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那些个人努力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观努力才会有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请同学们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条件:

①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

①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③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学校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还存在哪些不利条件呢?

(学生讨论、发言)

设问:分析清楚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对这些有利与不利条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

我想,概括地说,对待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对待不利条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更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板书)

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活动都是由人来参与的,但决定社会发展的并不是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社会自身的规律性。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又如袁世凯妄想复辟封建帝制,最后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这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

因此,只有人的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从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提问:什么是矛盾?

(学生回答)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提问: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l)二者相互区别(板书)

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板书)

讨论:鲁滨逊的故事能否说明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发展?

(学生讨论、发言)

(2)二者相互依存(板书)

第一,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板书)

第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板书)

(3)反对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片面观点(板书)

根据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根据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处理好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自我设计是指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职业和奋斗目标。社会需要或社会设计是根据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在总体上提出要求和规划。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遵循服从性和科学性这两个原则(犹如体现了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自我设计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要服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需要要考虑个人的要求与可能。离开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而离开个人的努力,片面强调社会需要的做法也是会落空的。

(4)方法论意义(板书)

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巩固新课

再次投影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请同学分析。(学生分析、发言,教师归纳)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面问题:

在学习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之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