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高政论文>>正文内容

礼仪教育,怎能一个“应”字了得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人们赖以进行“高质量”交往的前提条件。礼仪教育,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班主任之友》在2002年的第610期率先对此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对礼仪教育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前不久,有一所省重点中学要迎接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验收,为了“软件”合格,大会、小会开了几十次,为了到达“十该,十不该”的要求,从校长、书记到普通的教师和工人,每天轮流督察学生的文明礼貌,仅集会保持安静这一个要求就全校练了20多次,在验收前一天的预演中,各项要求仍然没有达到领导所期盼的预期效果。最后,一位老班主任作为老师代表讲话,他没有高谈阔论,只是打了个比方,他说学校如同我们的家,明天家里会来很多、很重要的客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明天,就是我们展现主人风采的最好时机。在第二天的实际验收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他们热情、礼貌。面对验收小组的领导,2000多学生的集会不仅没有一点声音,而且集会速度非常快,动作相当整齐,受到了验收小组的高度赞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礼仪教育不能一个“应”字了得。

上面的这个事例可以说是传统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反映了传统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应”字。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看,传统的中小学礼仪教育强调“然”状态,注重单纯的结果显示,表现为一种单向的规范约束,它没有意识到学生在礼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实际,从而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上例中反复训练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实践动机来看,传统的中小学礼仪教育并不是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往往都是“景之作”,实施礼仪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迎接各种各样的验收。礼仪教育不是让学生自己用的,而是做给别人看的。正是这种实践动机,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感到礼仪只是一种摆设。最后,在操作层面上,传统的中小学礼仪教育往往注重单纯的言教,实行“规范+惩罚”的“应然”实践模式。“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应该,表示理所当然。因此,学校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在意学生能否理解礼仪的内涵和重要性,而只是强调学生的言行符合礼仪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是理所当然,学生如果做不到,就必然要受到惩罚。这是学校的逻辑,也正是传统中小学礼仪教育的逻辑!

回过来想,上例中学生出乎意料的表现可能是那位老班主任的话起了作用,为什么呢?因为相对于学校“十该,十不该”的具体要求,他的话没有给学生一个盛气凌人的“应该”,而是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向上性。正是这种内在的向上性促使学生在相应的环境下,外化为文明的言行。这或许能给我们中小学礼仪教育一点有益的启示。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 、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而不能像传统礼仪教育那样只是通过简单的宣传,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正确的礼仪规范。另一方面就是要“达礼”,即通过创设情境,以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在“明礼”的基础上,把内化的心理印迹外化为优美的言行,实现“礼”与“仪”的有机统一。相应的,在实践层面上,礼仪教育的实施也可以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首先,就是礼仪教育的内化阶段。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以,学生对礼仪的内化至关重要。“明礼”不是简单的规范宣讲,而重在激发学生的向上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知”是“行”的基础,必备的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所以,学校首先要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要求。在实践中,学校一定要结合学生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趣味性。如:可以把传统的礼仪知识讲授课与现在流行的礼仪训练相结合,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以致用”。第二,“明礼”的关键是体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对礼仪教育尤为重要。礼仪知识区别于一般的书本知识,它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凝结。所以,简单的宣讲教育无法实现学生对礼仪的内化。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比如,我们在高中阶段为实施礼仪教育安排的“体验生活”之系列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高一“学军”把学生带进军营,完全的军事化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了纪律、和谐、团结的重要意义;高二“学农”让学生住在农户家里,吃农家饭、干农务活,真正体验了什么是善良、纯朴,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意义;高三“学商”则让学生置身于商场,在与形形色色顾客的交流中,学会如何去宽容、如何乐观去面对困难。第三,“明礼”需要示范。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最大。所以,要很好地实现礼仪知识的内化,就必须突破传统礼仪教育只重视言教的缺点,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教师要首先规范自己的的言行,在学科教学和班级教育工作中渗透礼仪教育,起表率作用。

其次,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明礼”的基础上“达礼”,即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的外化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传统的礼仪教育虽然重视礼仪的外化,但是在方式上过于简单,“规范+惩罚”的被动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要真正实现礼仪的外化,使学生“达礼”,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和活动载体,进行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第一,“达礼”需要文明、和谐的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在不同的环境里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创设文明的学校环境,除了在校内走廊、橱窗等宣传文明礼仪,营造气氛外,还重在形成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文明风气。教师要注意文明的班风建设,使学生从集中得到温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家长要努力创造和睦舒适、热情温暖、文明礼貌、以理服人的家庭环境,控制和改变不良环境。同时,还要掌握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既做父母,又做孩子的朋友,注重精神生活,让学生多交流、多接触大自然。第二“达礼”的关键在养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礼仪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需要以各种集体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交朋友,学会做人,善于与人友好相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出门上学要主动与家人道别;学会以礼待客;同学之间相互谦让、团结、互助等等。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郊游、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在看中(模)仿,在(活)动中学,逐步做到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献给他人,把热心献给社会。这样一步步深入下去,文明礼仪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形成比较稳固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外化阶段还要坚持监督和矫正相结合。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而且年龄越小自制力越差。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局限在监督、惩罚,而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的行为有反复,并且通过对学生错误和反复行为的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礼仪教育才能收到实效,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礼仪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我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长期不懈地努力。期盼更多的人关注礼仪教育,参与礼仪教育。

联系地址: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01

联系电话:025—52344562

e—mail: lhl6666@sina.com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礼仪教育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