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辩证法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课程新的教学理念必然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到底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课,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值得广大教师积极地进行思考的一大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处理好诸如“知识与能力,旧知与新知,深与浅,多与少,快与慢,设问与思考”等辩证关系,才能有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为此笔者就以下教学中四种主要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和同行们进行探讨。

一、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动静结合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满堂动”,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必须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设计思路去活动,其实这种课堂活动应该是在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中的活动,否则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实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1.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四个动:要让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动起来;要让学生人人都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让学生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进行质疑;要让学生都进行知识的整理、规律的总结、方法的提炼。例如,等值线图是地理的常见图式,是地理的重要考点,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总量线、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图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等值线的规律以及判读等值线的步骤和方法。

2.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四个“静”:让学生静静地看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静静地想学生自己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静静地听同学们的见解;让学生静静地练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练习。在这种静静的“看、想、听、练”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地理知识和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掌握和提高。因此,如果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能够做到松弛有度,那么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也就能够达到完美的结合,课堂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地理教学中要做到严慈结合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与学术的权威,学生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有惟师是从,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教师过分依赖个人的知识魅力和压制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就喜欢学生上课时“规规矩矩、专心听讲”,而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未经允许而主动参与和插嘴,教师往往就会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与训斥,在教师这种看似严格要求的状况下,学生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学习,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和压制,学生对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师生关系不平等的课堂教学,会大大地封闭学生的视野、限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习的兴趣,并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向上的动力、创新的灵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和谐与详和、友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以便让学生爱课堂、爱学习。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新理念理解的偏差,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敢管,或不敢严格要求,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其实这是对学生不良行为和错误的放纵,从而使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消除和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在“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基础上,做到严格要求,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地理教学中要做到放收结合

要切实领会新课程,真正落实新理念,就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新教材增强了知识的开放性,必然也就要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开放性,要想“抱着学生、搀扶着学生过河”,已是不太可能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同时也要放得开、收得回。放得开也就是要愿意、善于、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自主质疑和探究,适当的放可以为学生提供纵横驰骋的旷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的灵感可以尽情地释放,大胆的放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当然放不是放纵,在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巡视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从而关注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的思维的闪光点、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以及学生的观点、见解、思维的障碍点和困惑点,而对于“收”,也就是教师要能够控制得了局面,不能够放任自流,要有教学中目标和要求,要有引导和点拨,要有反馈和总结,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课看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课堂讨论中心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形散而神也散,从而造成课堂气氛乱而无序、课堂组织杂乱无章,这样的课难免效率低下。例如关于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分析,教师就可掌握好放与收的尺度:1.明确要求,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知识,并熟悉知识要求;2.合作交流,展示观点。让学生分组展示各自的观点,通过观点展示,可知学生对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解释和理解思路是不同的;3.教师点拨,总结提高。在经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后,对于不明确的知识,教师可总结学生的思路,并统一认识:要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就一定要熟悉热力作用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的关键是要环环相扣,掌握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沿着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另一条是沿着大气的温室效应(保温作用)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各自观点的比较、正确认识的形成,这种放与收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能够点燃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

四、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分合结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合作教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从中形成了共识:进行合作教学能提供较为广泛的思路和反馈信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能够大大地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合作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使知识趋于完整,结论趋于完满,但是在实际的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合作教学方式中出现了以下现象:1.在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中,一些学生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独立思考,而是问同学或问老师,自己没有独立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因而也就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2.教师作为“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缺失了,一些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这样的合作方式,教师与学生完全没有建立起“指导—参与”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该合作时就合作,该学生独立思考时就独立思考,教师该发挥作用时就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效果。例如,关于自然地理计算类复习专题课,就可设计出以下环节来进行:1.设置问题,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梳理自然地理中所涉及的地理计算有哪些方面;2.学生回答,交流讨论。学生自己归纳后,小组成员之间加以讨论,经过学生之间的补充,可以归类出自然地理中所涉及的地理计算主要有“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时间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等值线(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深度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算等”。3.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和讨论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老师加以点评和矫正,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法。如,时间的计算方法:(1)关于时差和区时的计算:关于时差的计算:同区相加、异区相减;关于区时的计算(某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差×1小时)。(2)关于经度差和地方时的计算(关于经度差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日期的界线有两条即0点所在的经线和国际日期分界线(通常用180°经线来计算),零点所在的经线自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的范围为旧的一天。4.训练反馈。通过一些经典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应用训练,并通过提问和检查,来及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从而针对学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从而可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漏和解题能力上的不足。这样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中,也就是在科学合理的“分分合合”中,学生既能够通过知识的归类整合,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又能够通过独立且适量的习题训练,来掌握时间和日期计算的方法。

新课程、新理念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地理教师更需要以研究者的眼光,用正确的辩证观来审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反思和探究,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贯彻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