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4年高考政治科命题趋势预测二

[命题趋势预测]

今年的政治试题仍将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将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强调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考查考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

1.时代性:试题将充分关注现实,特别关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点、焦点问题。

如: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正确的政绩观、“三农”、清欠农民工工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人民币汇率、修改宪法、青少年成长问题、朝核问题、台湾“公投制宪”、城市房屋拆迁,等。

2.基础性: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重点考查的基础知识有: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与规律的关系、辩证法知识、国家职能与国家机关的活动原则、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国际关系与我国的外交政策,等。

3.能力性:试题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强调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考查考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

如:用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分析:(1)政府如何正确行使国家职能,如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整治市场经济秩序;(2)如何解决“三农”问题;(3)解决就业问题;(4)振兴东北问题;等。

用哲学的基本思想分析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

用政治常识的基本思想分析修宪等问题。

试题除了考查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外,还将考查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综合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

4.稳中求变,充分体现考试说明的变化。

稳,表现在试题的题型、结构与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材料为主)与高考试题保持一致。

变,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将会有图表题出现。

第二,问法将会有变化。在保留了“是什么”、“表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哲理”、“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启示”等问法,将会增加“如何做”、“如何认识”等新问法,新问法将加大能力考查力度。

第三,将会考查新考点“汇率”。

第四,将会渗透人文素养的考查,间接隐射马加爵事件,引导考生思考人生。

整张试卷的长度将会缩短,文综试卷的主观题将会由6题减为5题。

[考点、热点、试题类型预测]

预测一、“三农”问题

一、考题预测分析

“三农”问题主要有农民增收问题、粮食问题、耕地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等,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因此,考虑“三农”问题要重点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把它与粮食问题、耕地问题、城镇化问题等联系起来。城镇化问题去年已经考过了,今年备考可以不管它。

二、考点热点结合点的梳理

(一)什么是“三农”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

(二)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没有农业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党的性质(“三个代表”)、宗旨、地位、作用。

3.政府的性质、职能、活动原则。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

2.基本目标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或“两高一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3.基本措施有:一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二靠科教,三靠投入,四靠产业化,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四)农民增收问题

1.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或:“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农民增收困难。
2.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②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

③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

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⑤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悬殊。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达6:1。

3.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①粗放型经营方式。

②乡镇企业发展乏力。

③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④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⑤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主体。以下几个方面却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是基层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乱收费现象大量存在,农民负担沉重。二是法制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三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制度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快。

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更大。

4. 农民增收困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5. 怎样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根本途径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地制宜,发挥区城区较优势;落实好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进行费税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调动农民的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 …

[ 从国家、地方政府、农民、市场等多角度思考 ]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①要面向市场。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时,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地方政府在进行组织协调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反对滥用行政命令。

②要发挥优势。利用我国自然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③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散的农户,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是无法与国外大的农场主竞争的。要培育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集约型的经营方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各级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并提供服务、加强管理。

⑥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再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要节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再造秀美山川。

2.从哲学角度分析: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①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分析说明,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农村各产业结构的关系。

③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

④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规律办事等知识,分析说明结构调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⑤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在结构调整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
2.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全面正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
4.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
5.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七)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

1.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2.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如答成“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等的也可);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
3. 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这一规定有何意义?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

国务院的上述规定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其它说法: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也可。)

三、考查的角度分析

很可能是主观题来考查这个问题,什么角度都可能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进行准备。

下面分三个主题(即:清欠农民工工资、粮食与耕地、农民增收)设计了几组试题,以引导我们理顺思路。

一、清欠农民工工资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工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农业借助工业技术发展起来。按照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计算,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就是6亿多。以现在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科技含量,现有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纯农业只能容纳1亿多劳动力,有4亿多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成为农民工,加速向城市转移就是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只能输出大量农民工,以求在外部寻找出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材料二:进城农民工难以得到城里人的认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流出的农民工实际沦为弱势群体。2002年底至2003年初,民工追薪再掀波澜。据不完全统计,85%以上的受访民工认为自己不能及时拿到应得的工资,有相当一部分民工因打工致伤、致残、致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还有的为了追薪竟“追出很多极端的做法,酿出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材料三: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问题。要求各地要雷厉风行,标本兼治,限期偿清已拖欠工程款,加大建筑市场治理力度,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问题

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体现了国家机构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问题。体现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
、材料一、二、三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道理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好
4、从经济学上看,为什么会发生“拖欠民工工资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危害?

5、从经济学上看,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6、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各级政府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整治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7、你认为如何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答案]

1、A 2、A 3、A

4. ①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少数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做到依法经营,违背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一些打工者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②拖欠民工工资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 ①国家的角度看:国家需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工程款的发生。要加强对建设、开发项目的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法规制度,严格合同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中介机构行为。要不断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第一,要在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维权作用,全力维护民工权益。第二,举办各种培训班,义务培训民工,提高民工的遵纪守法、懂法知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组建劳务基地,使外出务工人员由零散用工变成建制队伍输出。第四,完善“民工档案”,加强有效管理。
③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应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敢于并勇于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 ①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背。

②各级政府花大力气整治拖欠民工工资,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我国的一切国家机构都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人民的办事机构。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③体现了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④是各级政府具体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⑤反映出各级政府执政为民,能有效地维护广大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7. ①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

②建立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③统筹城乡经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思考方法提示]

高一《经济常识》主要是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

农民工是一种经济资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和利用农民工这一经济资源。对于认识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如从完善市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如企业、农民工等多方面思考。前面的4、5、7等问题的分析就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这些分析方法。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