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2、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①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③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

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挑战世界极限,雪域筑路,笑谈今生何为天堑:饮马长江源头,高原奋战,托起明天青藏通途。”这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青春无悔的誓言。这一誓言说明

A.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战胜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

D.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

6、就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意识是

A.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78题。

7、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8、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此回答910题。

9、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10、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11、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上述观点

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查阅资料、走访社区、问卷调查……进而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份由气象学家公布的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1314题。

13、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14、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

A.坚持以建设为中心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D.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5、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16、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1718题。

17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18、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1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0、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23、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4、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25、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26、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解析题

1、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220067月至8月间,我国部分省市遭受“派比安”、“桑美”、“珍珠”、“碧利斯”等多场台风袭击,浙江、福建等省市紧急启动防台风应急预案,从过去的“抗击台风”转向“躲避台风”,极大地减少了当地人员和经济的损失。

辨题:从“抗击台风”到“躲避台风”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训练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BDAD 6~10CCDAB 11~15 DBDBA 16~20BBCCB 21~26DCADCB

二、解析题

1、答: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答:(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3)从“抗击台风”到“躲避台风”不是人们害怕台风,无能为力,而恰恰是人们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减少损失的表现,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4)所以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3、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唯物论和认识论专题检测附答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