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2004年惠华中学高中政治热点专题资料(上)

一.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被写入宪法。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三个代表思想被写入宪法,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本质,根本目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目的是推动全党更好的带领人民群众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先进。

4.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5.与哲学常识结合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它是科学理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自身性质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作到与时俱进,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说明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6)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典型题例分析

1)材料: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a.以上材料中关于“与时俱进”的论述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抓主要矛盾,材料中把与时俱进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并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起当作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中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体现了这一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把握规律性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了这一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材料中认为与时俱进富于创造性就体现了这一点。
b.材料中“富于创造性”体现了哪些哲理?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全面的观点创新不仅是理论的创新而且还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发展的观点。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这一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你认为与时俱进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5
1)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3)实践是发展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要求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创新。(5)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6)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20025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A.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它们为指导,才能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B
.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简要说明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着实践和客观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新的实践。
(3)
与时俱进
A什么是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
B如何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a.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上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这一点要坚定不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一定要推动我们的思想理论随着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前进,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
b.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大力弘扬与时进的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C.说明与时俱进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并用这一思想说明当前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包含的认识论原理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这一思想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者重要指导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三,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
D.与时俱进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体现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江泽民总书记2002年的七一讲话全篇贯穿着与时俱进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3531日,他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结合以上重要讲话,请回答:
A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上的与时惧进。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B运用所学的哲学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坚持与时俱进?
答: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31011日至10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1.
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对于民营企业进入和重组国有股权上市公司起到支持作用。
2
.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禁入的基础设施、公有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4
.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5.
第一次集中阐述新的发展观.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分析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个统筹体现了那些哲学道理?) 坚持统筹兼顾,(哲学依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哲学角度、为什么?怎么样?) 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怎样理解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为什么?怎么样?

考查角度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
涉及的教材知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财政的作用等

考查角度2:新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概括起来就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涉及的教材知识: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如:对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哲学思考
分析:a办事情要善于从事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和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和系统的最优目标。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局限于经济,而《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统筹,综合了各方面因素,这表明中国要建成的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首创精神,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仍然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c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以及按照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以及按照一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目标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把国家支持与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西部开发的积极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均衡发展政策是行不通的

考查角度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涉及的教材知识:股份制公有性质的判断、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提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论断,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考查角度4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提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涉及的教材知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发展着的正确认识对新的实践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等 

考查角度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初步建立到作出完善决定的过程
涉及的教材知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等

考查角度6: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涉及的教材知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考查角度7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涉及的经济常识教材知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汲取资金,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快生产力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同等待遇,改进服务和监管,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的体现和要求,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也说明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的缺点需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和服务,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从哲学上分析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才能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但它又不能离开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典型题例分析

1)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会不会动摇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材料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答案要点: (1).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2).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说明大力发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打造中国『第四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振兴东北的方略。
2200351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温家宝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320039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委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坚持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一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线和基础。
二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
三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大计。
四要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
五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
六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

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3
.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国家通过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调整国民经济布局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是党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是全国战略布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把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有机的结合起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
5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东北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改组和改造要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6
.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着眼于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在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上下大功夫,注重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这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办事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注重全局观点和整体思想。
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的道理。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体现了全局观点和整体思想道理的要求。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党中央根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工业企业建设早,技术设备落后,生产、创新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等客观实际而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振兴东西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东北地区要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克服畏难情绪。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内、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依靠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同时,国家要加强财力支持和优惠政策,当然,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讲求效益。总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把中央支持、社会各界帮助与东北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把引进、开放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己,形成自身优势、加快振兴步伐。
4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改造中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使振兴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振兴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东北三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作为中国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做为能源集中的地区,曾是东北三省最大的优势,建国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大、国有企业负担较重、市场化较低又严重束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的发展。
6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着诸多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不是同的。其中在发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做到统筹兼顾。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又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7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经过各个方面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活力,再造新的辉煌。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一观点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要具有创新精神。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体现了发展的实质与创新精神。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温家宝强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林路子,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
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飞跃。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要搞好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既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进取,又要从长计议,量力而行。


典型例题分析:

1材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传统产业比重大,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其发展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材料二:20038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要立足于现实的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答:(1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市场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落后,机制不灵活。
2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摆到突出位置。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2分)
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分)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2分)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立足是现实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

2、怎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学角度:、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哲学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外因相结合;、抓重点,统筹兼顾;、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的飞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张和向前推移;、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3. 材料:200383日,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回答: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8
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事物是变化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做到与时俱进。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四.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

背景材料: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1)文件明确提出了农民增收的具体途径:一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三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2)还指出为农民增收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员提供体制保障,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农民收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经济学角度分析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也关系到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离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因素;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
2)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只有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价值。
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也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引导,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4)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此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发展产业化经营;五靠发展乡镇企业。
5)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必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6)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产业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7)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农村费税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行政性的,具有随意性。费改税后,征收项目和数款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农村乱收费现象得以根治。费税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规范了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8)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市场转型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
9)入世,对我国农民增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外国成本低且质量高的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严重威胁,并且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往往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对我国农民增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收人。
10)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落实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和费税改革),从而保护好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城镇化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2
、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各项政策措施就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典型例题分析:

1.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
A
、供求关系的变化 B、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比较单一,不适应市场需求 C、城镇化水平低 D、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E、入世对农业带来的挑战给增收增加难度
2.
为什么要增产增收?
经济意义:A、保证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B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C、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怎样增产增收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
A
、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政策、法律、资金) B、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c、提高素质、发展农业科技,科教兴农 D、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城镇化战略。E增收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效。
4.
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把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流转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4)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能力。(5)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5.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材料:政府高度重视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此,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欠问题的通知》,从源头解决拖欠工程款及拖欠农民工资问题。

1)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市场有自发性的弱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少数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没有依法经营。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1)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由于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第二、少数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做到依法经营。第三、一些打工者缺乏法律观念、维权意识,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第四、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不仅侵犯了建筑企业和民工的合法权益,而且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2)危害: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不利于小康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
(3)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一)、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需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综合治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法规制度,严格合同管理。要不断健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

(三)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应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敢于、勇于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分析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时事求是;第二、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三、坚持用联系的的观点看问题。

4)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被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的现状,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企业经营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农民工要增强法制观念和权益意识,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违背了经济学的哪些道理?这会有怎样的危害?
①违背了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农民工付出了劳动,而没有取得劳动报酬,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和法制性特征,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是平等的,但农民工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拖欠工资违背了国家的有关法规;违背了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劳动力商品在交易活动中也要遵循其一般原则,拖欠农民工工资有失公平,也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精神。

6.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问题?
答: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没有农业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
7.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是农民增收困难。
8.农民增收困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为什么?(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2)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6)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9.怎样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科教兴农,加快税费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发展农村二、三产,推进城镇化步伐转移剩余劳动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10.“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

11.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是什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1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什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13.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之重
经济上:社会主义本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扩大内需方针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
哲学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联系观: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对全局的影响,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体系

背景材料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1、2003年8月15日至16日,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

3、四个注重的扩大就业方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4、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宪的重大要点之一是增加了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即“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落实公民生存权,必然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今年,一是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即与城镇职工三保险(养老、失业、医疗)的衔接工作;二是健全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1、

2、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必要条件随市场经济发展,很多企业需要调整机构和岗位,有些企业还要实行兼并破产,难免出现失业待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反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确定、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建立和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保障经济发展。

典型例题分析: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①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②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第一,主要体现了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第二,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呈现多层次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否则,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对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2.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材料二: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材料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中的再就业方针体现了经济学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劳动力供求,尊重劳动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劳动者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和方针,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监管和服务的功能。

2)①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既要探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③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强调内因,政府促进就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外因。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使弱势群体由

1)保护弱势群体,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不仅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深化改

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大局的需要。

2)要使社会弱势群体由

第一,从根本上说要深化改革,发展经济;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要靠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