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考卷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高考考点解读】  

一、实践:  

实践的概念;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有两含义:⑴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物质性活动。  

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特点  

⑴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⑵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⑶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如生产实践;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⑴实践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⑵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新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⑶实践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推动认识深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变为现实,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对照,成功的,则是正确的。  

人的认识,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无法判断自觉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真正目的和归宿,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三、真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⑵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确定的。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因阶级而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论,反对多元真理论,反对阶级真理论。  

真理的具体性:(相对于普遍性而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期、特定的过程而言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的运用于另一个条件,真理就会化为错误。  

真理的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小结: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问题是能否正确对待错误。  

总结: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真理和谬误  

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  

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  

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四、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认识,再从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总结: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是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身。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经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练习题  

一、选择题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物具有耳闻 B.对事物要亲自眼见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D.要亲自实践  

2.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这句话所表明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A.科学研究活动 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活动 D.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回答45题。  

4.(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26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27题)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示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07广东政治)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  

A.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8.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①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9.“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0.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33)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唯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12.2004年江苏,24)“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  

A.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B.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导致认识的变化  

C.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D.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4.(07广东大综合)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15.2004年广东、广西,28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①具有不确定性 ②受客观条件制约 ③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④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2003年全国新课程卷,30)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17.2003年全国旧课程卷,30)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①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④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①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③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④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1.2003年江苏、广东,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3.“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2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6.2003年春季上海,44)解放后, 毛泽东主席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 组织人员对三峡工程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1986 6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聘请专家400多人, 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在14 个专题报告全部通过审议后,1992 4 月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下列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必须经过广泛、充分而慎重的论证 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必须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审议通过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说明了人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兴建三峡工程决议的通过说明全国人大具有最高立法权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03年春招文综,29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28.2002年全国文综,32)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2002全国,15)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一事例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30.05·全国卷2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A  

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1.07全国文综1)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   

33.“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多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害”人的祸首。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尼古丁只是引起吸烟者对香烟造成依赖的化学物质,因吸烟致死的人群大部分死于亚硝胺、苯荓芘引发的肺癌。这说明  

A.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 B.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二、非选择题  

1.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借鉴希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实施了奥运“瘦身”计划。对奥运场馆设施的选址、规划和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体育馆也被取消了可开启屋顶。工程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贡献智慧和汗水,又好又快地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材料体现了哪些生活与哲学的道理?  

   

   

   

   

   

   

   

   

   

   

   

   

   

   

   

3.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内需不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央对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6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D 2. C 3. D 4A 5D 6. A 7. D  8 C  9. B 10. A   

11. B 12. B 13. D 14. C 15. D 16. C 17. C 18. D19.D20. C  

21. D22. C23D24. D25. D 26. B27. B28. A29. D30. A31. C 32. A 33. A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  

2.①借鉴希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确立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指导奥运会场馆建设,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②出台奥运“瘦身”计划,调整奥运场馆设施的选址、规划和设计,说明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③我国政府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奥运场馆设施的选址、规划和设计,说明办事情要坚持一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工程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北京奥运会作贡献,说明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写到3点即可得分,每点3分)  

3.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体现了这一点。(2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合。(2分)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分)(若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