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1)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有利于健康有序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分课按照“课标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课直接从《课程标准》中摘录,便于教师检索。  

“学习要求”按课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基本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说明”部分主要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调整学习负担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分别列出了“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不受此限。  

“教学建议”是按课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本“指导意见”是提纲挈领的,力图对关键问题作出简要说明,教师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  

   

经济常识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要按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课标内容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二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出现、含义和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优点及发行规律。  

4.爱护人民币。  

5.知道货币的演变过程。  

发展要求  

1.全面、准确地理解价格的含义,为第二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从大量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和货币的本质,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②一般等价物。  

③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  

④货币的其它职能。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货币流通规律。  

②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含义。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  

第三课时 信用工具和外汇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和优点。  

2.知道支票的含义和主要种类。  

3.了解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4.知道汇率的升高与跌落。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发展要求  

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和初步学习的使用信用工具的方法,感悟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②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  

2.不作要求的内容:  

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的区别。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3课时。第一框题2课时,第二框题1课时。因为是起始课,加之第一框题的内容多且比较抽象,对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把握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逐步适应。但不要把时间用在拓展广度、挖掘深度上面。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题教学要紧紧围绕“货币”这个核心展开,教材中所涉及的其它知识则不必作过多的拓展和挖掘。  

第一目题“货币的本质”可采用实物演示法导入课题,向学生展示一些货币和商品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判断、说说看法。再采用情景引导法学习货币的相关知识。如可以设置一些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感悟其中的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归纳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题“货币的基本职能”可采用概念剖析法和充分利用课本上第6页的两幅插图学习货币两个基本职能的知识。  

第三目题“纸币”主要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围绕教师或学生设计的问题展开讨论,层层深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纸币发行过多或者过少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面对这样的后果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启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⑵第二框题“信用工具和外汇”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信用工具”可采用图像演示或学生实践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或体验信用工具的作用及其正确使用的方法。  

第二目题“外汇”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编制的典型外汇变动材料,学习外汇、汇率、汇率变动等知识,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理解基本稳定的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课标内容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影响价格的因素  

基本要求  

1.了解影响价格的直接与间接因素。  

2.知道商品的价格、价值的决定因素。  

3.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了解价商品的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6.解释现实生活中导致价格变动和供求变化的原因。  

发展要求  

在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决定因素部分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与表现形式的学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透过经济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  

价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具体联系。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含义。  

②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第二课时 价格变动的影响  

基本要求  

1.理解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知道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3.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独立、自主、明智选择经济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要求  

在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平等、竞争等现代社会意识的培养。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替代品和互补品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建议教师可采用“沙龙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课前准备:在学生自愿报名和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确定两个分别以“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为主题的沙龙学习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搜集并处理好相关的材料,根据材料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拟定问题的参考思路和角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作课件等。  

课中展开:每个主题1课时。每一课时都由相关主题的沙龙学习小组同学主持,基本程序是:  

⑴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全体人员,围绕问题,平等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间大致在3035分钟左右。  

⑵由沙龙小组的同学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它同学进行学习评价。  

⑶其它同学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评价。  

⑷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和发展性评价。  

课后延续:沙龙小组的同学可以印发或张贴重要的学习材料、可以写“沙龙感悟”;其它同学可以写总结语等。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课标内容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消费及其类型  

基本要求  

1.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了解消费的几种类型。  

3.比较三种消费类型的差别。  

4.知道消费结构的含义。  

5.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6.理解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发展要求  

在学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如,通过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有关信息以及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  

生存、发展、享受资料的含义。  

消费结构。  

第二课时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基本要求  

1.了解并比较几种主要消费心理所引发的消费行为。  

2.理解理智消费的四大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发展要求  

1.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拟订一份家庭消费计划。  

2.结合自己的行为,说明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影响消费的因素”和第二目题“消费的类型”建议教师可采用事实列举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师生列举身边消费事例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其中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进而综合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和消费类型,重点是分析收入、物价对消费的影响和比较钱货两清与贷款消费的差异。  

第三目题“消费结构”建议教师可采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恩格尔系数,并介绍和讨论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我国变化的趋势、意义和原因。  

⑵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如指导学生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撰写、交流调查报告;如可以开展“社会进步、节俭让步”和“社会进步、节俭同步”为辩题的辩论赛;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虚拟的家庭条件或学生真实的家庭条件撰写消费计划,进行交流和评价。活动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金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2.理解“金钱不是万能的”。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发展要求  

在“正确对待金钱”的综合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兴趣,初步掌握开展综合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等,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奠定初步的基础。  

说明  

   

二、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1课时。  

2.教学方法  

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具体步骤:  

⑴成立课题小组,确定本组课题  

⑵拟订研究计划,分工执行任务  

⑶整合信息资源,撰写研究报告  

⑷展示优秀课题,共同分享成果  

注:后面三个单元中的“综合探究”可借鉴这一思路和做法,不再分别提出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课标内容  

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基本要求  

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关系。  

3.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明确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5.懂得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和消费相互关系的道理观察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能力。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人和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三课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要求  

1.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4.知道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区别。  

5.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6.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道理。  

发展要求  

举例阐释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公有制企业改革。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3课时,第一框题1课时,第二框题2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引导、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来完成。第一目题“生产与消费”,教师首先可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指明生活与消费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从而引入新课。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教师可列举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时的种种生活现象,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的消费水平。第二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明确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⑵第二框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内容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采用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首先可组织学生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实例出发,结合所见所闻,开展有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弄清它们在我国经济中具有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全面理解与把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情感。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课标内容  

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教学要求  

第一、二课时 公司的经营  

基本要求  

1.知道企业的含义、作用和所有制类型。  

2.了解公司的含义、法律特征和组织机构。  

3.知道特殊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  

4.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其联系和区别。  

5.明确公司制的优点。  

6.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7.了解企业的兼并、破产及其意义。  

发展要求  

认识合法经营、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②企业联合的含义。  

第三课时 新时代的劳动者  

基本要求  

1.知道劳动的含义和劳动的作用。  

2.了解我国现阶段重视就业问题的意义。  

3.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4.了解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与履行义务的关系。  

5.知道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及其重要性。  

发展要求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提高选择职业的实际能力。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②自由职业人员。  

SOHO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3课时,第一框题2课时,第二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公司的经营”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本框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可采用讲授法、对比法、归纳法、讨论法等方法学习公司的有关基本知识以及公司的经营等问题。本框教学应该注意加强事例论证,教师可选用最新的相关经济报道、引用鲜活的数据说明相关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引入课堂讨论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认识以及如何经营企业的教学一定要结合身边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部分,企业的兼并、联合、破产及它们的意义,教材本身文字不多,但其知识含量大,教师可以案例的形式讲解这部分内容。

⑵第二框题“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劳动者的权利和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等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例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比如采集就业信息,调查市场需求,了解各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本框内容学习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导入——提出问题——师生、生生交流——得出结论。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一、课标内容  

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基本要求  

1.知道储蓄存款的含义。  

2.明确利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3.了解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的特点。  

4.把握商业银行的含义和主要业务。  

发展要求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利率的含义。  

②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课时 股票、债券和保险  

基本要求  

1.知道股票的含义、股东的权利。  

2.了解股票投资的收入及风险。  

3.理解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意义。  

4.知道债券的含义、种类及其差别。  

5.知道商业保险及我国的两大类商业险种。  

6.了解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发展要求  

通过学习,增强投资意识,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企业投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股票上市知识。  

②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③商业保险的功能与特征。  

④分红保险。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呈现存折、银行卡等实物,懂得储蓄存款的含义、储蓄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感知、理解和把握利息的含义、计算公式,区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储蓄存款有什么特点,对于储户、银行经营和国民经济有什么不同意义。

第二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教师可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经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概括商业银行的含义;结合商业银行日常的业务活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以介绍存贷业务为主,学习结算业务时可联系第一课中信用工具的内容),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第二框题“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可以从股票、债券和保险市场上的所见所闻入手,通过具体的情景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了解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知识,明白不同的投资行为,都是追求价值的增值,又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投资方式方面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投资活动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课程内容标准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  

4.了解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要求  

在本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正确性。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按需分配。  

②平均分配。  

第二课时 兼顾效率与公平  

基本要求  

1.了解效率的含义及效率与收入的关系。  

2.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与平均主义的区别。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懂得收入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5.了解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意义。  

发展要求  

在本教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含义。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建议采用引入实例法和讨论、自学阅读-讲授法结合。  

⑴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建议:  

两个目题下的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重组使用。教师在本课教学之前发动学生了解家庭主要成员的收入情况,弄清楚这些收入的方式和获得的途径。本框的课堂教学可以围绕学生通过探究所获得的充分“信息”引导分析,了解现在社会成员收入来源多样化,这些收入在分配方式、标准上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可以设置具体问题,结合教材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些不同的分配方式入手,近一步分析出现不同分配方式的原因以及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参与探究讨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从理论上启发学生。  

⑵第二框题“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教学方法建议:  

从当前社会上比较关注的“社会收入差距问题”入手,通过具体的材料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框分配制度对该问题展开合理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第一,收入差距确实存在,是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并没有回避问题;第二,在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一定的合理性,从而理解效率原则;第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目标,要实现从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要重视公平原则,应该通过政策、措施确保公平原则的贯彻实现。  

建议教师在本课教学结束后引导部分同学近一步探讨“处理效率公平关系与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课标内容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财政收入与支出  

基本要求  

1.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  

4.了解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或过少的不利影响。  

5.识记财政支出的含义及主要种类。  

6.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发展要求  

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增强国家观念,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财政赤字。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内容。  

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具体内容。  

第二课时 财政的巨大作用  

基本要求  

1.理解国家财政在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教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知道国家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建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  

发展要求  

通过财政作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建议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社会调查法)、讨论和辩论等方法。  

⑴第一框题“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教学建议:  

为配合本框题教学,建议教师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可以“我市(区、县)‘十一五’期间公共设施的规划”或者“‘十五’期间我市(区、县)公共设施建设情况”为主题,从公共设施建设角度认识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教学中要围绕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材料进行引导分析,教学思路可由“公共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政府的财政支出(公共设施建设)——分析财政收入——理解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这样的一个过程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的形式。同时建议充分使用好教材的图表与数据(可以适当补充),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中获得有效信息以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⑵第二框题“财政的巨大作用”的教学建议:  

本框教学可以在前一框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政府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入手近一步分析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可以结合本年度的经济社会形势,通过网络及时收集和了解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的时政材料,引导学生从关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入手,使学生加深对财政作用的理解。  

本课教学结束后建议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社会调查和收集的网络信息,出一期以“政府财政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的黑板报,以巩固学习效果,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一、课标内容  

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税收及其种类  

基本要求  

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2.理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3.知道我国的五大类税种。  

4.理解我国的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作用。  

发展要求  

通过对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变化的分析(如结合个人所得税),认识税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的含义。  

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③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的含义。  

第二课时 依法纳税  

基本要求  

1.了解纳税人、负税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4.懂得公民应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发展要求  

联系实例,说明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树立依法诚信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荣辱观。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的刑法处罚。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建议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或社会实践调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进课堂介绍税收的有关知识以及税收与公民的关系。  

⑴第一框题“税收及其种类”的教学方法建议:  

从教学思路上看,可以从列举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居民家庭、企业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缴纳的税种入手(比如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要纳税,购房要纳税,消费要纳税)——区分不同的税种——分析居民、企业(纳税人)为什么必须要向国家纳税——理解税收的含义和特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这样的教学思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出发获得认识(知识)的新教学理念。  

⑵第二框题“依法纳税”的教学方法建议:  

本框的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树立“纳税光荣”的荣辱观展开,可以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情景材料作为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中获得情感价值的认同;也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法宣传活动等。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课标内容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市场配置资源  

基本要求  

1.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2.知道市场经济的含义。  

3.理解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优点和作用。  

4.了解市场规则的必要性、形式及要求。  

5.了解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要求。  

6.懂得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后果。  

发展要求  

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信用问题,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②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与弱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市场规则的内容。  

②公共物品。  

第二课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要求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知道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3.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发展要求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实例,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  

②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市场调节”可与第三个目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结合起来,建议教师先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探究活动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看法,明确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两种基本手段,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宏观调控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目题“市场秩序”,教师可采取模拟市场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违反市场秩序的危害、遵守市场秩序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⑵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  

第二目题“加强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通过对我国宏观调控成功案例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目的、手段。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课标内容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基本要求  

1.知道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3.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要求  

回顾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展望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增强爱国情感。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  

第二课时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基本要求  

1.懂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严重后果。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明确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4.知道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5.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原因和措施。  

发展要求  

运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例,进一步感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作用或特点。  

②城镇化的含义和现状。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教学方法建议:  

可采取主题开放式教学法,先让学生围绕如“小康社会与家庭生活”、“家乡巨变等主题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小康社会,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议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目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建议在第一目题基础上,让学生就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表见解,教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归纳。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课标内容  

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面对经济全球化  

基本要求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了解经济全球化实现的主要载体。  

3.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利弊。  

发展要求  

联系国内外经济生活的实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明确自己的责任。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载体。  

第二课时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  

2.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3.明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了解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5.理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6.明确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发展要求  

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进一步懂得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2.不作要求的内容:  

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框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经济全球化”的资料查阅和市场调查,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懂得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第二目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建议在第一目题学习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例,探究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⑵第二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建议以“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为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并全面认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第二目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我国或当地对外开放的具体事例,分析其成功经验,明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意义,增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经济生活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