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课程改革>> 教材解读>>正文内容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3)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积极稳当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提高我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  

《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分课按照“课标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课直接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摘录,便于教师检索。  

“学习要求”按课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基本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说明”部分主要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调整学习负担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分别列出了“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不受此限。  

“教学建议”是按课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是提纲挈领的,力图对关键问题作出简要说明,教师在使用上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活而设置的。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课标内容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基本要求  

1.了解文化特色和文化形式。  

2.把握“文化”的内涵。  

3.理解文化的作用。  

发展要求  

体味文化的魅力,感悟文化的力量,提高分析辨别文化现象的能力。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文化的多义性。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基本要求  

1.理解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  

3.知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  

4.明确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发展要求  

收集和分析先进文化对社会促进作用的典型事例,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体味文化”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文化‘万花筒’”,建议采用活动导入法,通过读图,讨论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印证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文化生活各具特色的道理。  

第二目题“文化是什么”,建议主要采用比较法,通过对比讲解,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三目题“文化的力量”,主要从精神力量的角度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一个民族、国家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可以采用启发引导、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⑵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相互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议采用读议讲练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二目题“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建议采用联系对比讲读的方法,通过联系对比讲读,使学生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和表现。  

第三目题“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主要论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教材叙述的两层意思: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二是我国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课标内容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感受文化影响  

基本要求  

1.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们的不同影响。  

2.懂得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3.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发展要求  

联系生活实例,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说明  

   

第二课时 文化塑造人生  

基本要求  

1.了解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3.懂得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4.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关系。  

5.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发展要求  

体会优秀文化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感受文化影响”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文化影响面面观”,建议采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阅读教材展示的图像,分析其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文化对人们的不同影响,使学生真正懂得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上,又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文化现象有不同的感悟上。  

第二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从剖析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入手,使他们懂得人们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道理,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三目题“深远持久的影响”,建议利用教材列举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角色参与、感悟、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引导他们体会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性,特别是感悟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道理。  

⑵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丰富精神世界”,教材叙述的理论知识通俗明了,因此建议通过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明了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道理,同时懂得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第二目题“增强精神力量”,可利用《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对人有着巨大鼓舞作用的道理。  

第三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议采用导引法,先列出三个思考题: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优秀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学,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与之相对应的结论。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一、课标内容  

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见“提示和建议”)。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知道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2.了解科技教育在文化竞争力中的地位。  

发展要求  

1.懂得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2.探求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1课时。  

2.方法建议  

第一,“解读文本”: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意思。  

第二,“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围绕 “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每组由一位同学主持,对小组内提出的对策与建议进行归类和整理。  

第三,“建言献策”:由每组的主持人代表小组进行演讲,主题可以是“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建一言”。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课标内容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基本要求  

1.感受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2.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3.懂得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知道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必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要求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世界遗产的分类。  

②世界和中国的具体地域文化。  

第二课时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基本要求  

1.了解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  

2.懂得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做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发展要求  

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感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印刷术的演进。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镜头一、二、三中的图片,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去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与探究,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第二目题“透视文化多样性”,在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材料的分析和思考,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道理。  

第三目题“尊重文化多样性”,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对费孝通经典论述的讨论,明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应持的正确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奥运会会徽异同的比较和其他有关实例的分析,懂得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明白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⑵第二框题“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可以结合教材相关探究活动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体验,引导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体会什么是文化传播,并理解商人进行商贸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目题“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媒大体经历的发展阶段和各种传媒的特点。重点可以放在组织学生探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并根据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感兴趣的特点,引导他们养成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获取信息的习惯。  

第三目题“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可以通过回顾历史(主要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和联系现实(如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活动等),让学生加深理解中外文化交流有益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化传播就是指文化的输出”开展小组讨论,从而明确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课标内容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基本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3.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5.懂得继承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发展要求  

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传统文化的特点。  

②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的具体形式或内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传统文艺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台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二课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2.知道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懂得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和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思想观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  

②西欧各国科学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传统文化面面观”,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方面列表分别写出其含义、影响和地位,进而体会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  

第二目题“传统文化在今天”,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教材,归纳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列举的两种观点进行讨论辨析,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应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⑵第二框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可以通过对教材有关古代教育思想两种不同观点的辨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设置辨析题,如“有人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通过辨析,让学生加深对“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理解。  

第二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目层次清晰,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和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诸因素。

第三目题“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可以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已有资源,包括第三课第二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和重要作用。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课标内容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基本要求  

1.懂得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举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4.知道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5.懂得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发展要求  

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文化创新的能力。  

说明  

不作拓展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要求  

1.明确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2.理解文化创新要经历的途径和过程。  

3.懂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发展要求  

关注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动态,努力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作贡献。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继承与发展。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儒家学说对西方的影响。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可以先复习旧课,讲清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懂得两者不可分割,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由此导入并让学生明确: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然后着重结合教材的两个探究活动,联系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道理。  

第二目题“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很好研读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如“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中国文字演变等实例,让学生不仅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而且进一步懂得文化创新既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题“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在学生明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的基础上,主要引导他们树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和群众观点,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文化创新的能力。  

⑵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可以结合教材相关探究活动的设计,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二目题“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懂得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题“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辨析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不同观点,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可以与第四课第二框题中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一目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方法可参考第一单元或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教学建议”,也可以参照“综合探究”教材后面的“活动建议”。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课标内容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位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本要求  

1.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知道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了解文字和史书典籍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性。  

4.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5.懂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离不开共产党领导的道理。  

发展要求  

结合我国某一传统文化现象产生、发展历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理解,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汉字的字体。  

第二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区域文化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发展的态势。  

3.了解我国各民族及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发展要求  

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成的道理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2.不作要求的内容:  

我国各地区文化的区域特征。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古代辉煌的历程”。自学课文,总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发源)春秋(初步形成)秦(促进)汉(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面临冲击),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通过课文的两个探究活动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艰难,感悟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二目题“薪火相传,一脉相传”。建议采用讲授、比较法,通过对汉字和史书典籍作用的分析,对中华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较,得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原因,从而突破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重点和难点。  

第三目题“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议采用自学、点拨的方法。通过自学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知道中华文化历经磨难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对明清中华文化面临冲击,经历衰微过程的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组织对中华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的关系的讲解,使学生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道理。  

⑵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独树一旗,独领风骚”。利用课文设计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即东西方文化在建筑上的差异为切入点,以苏州园林与西方中世纪的教堂(歌特式建筑的代表)为例,组织学生分析两者的不同;结合相关知识,讨论中国在哲学、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瓷器、中医方面的特点和成就,从而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让学生说说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同时谈谈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知道科技发展的水平与整个国家实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及振兴中华科学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第二目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课前,可布置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进行调查,利用课文设计的探究问题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从中得出文化具有差异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结论。同时懂得差异性、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和表现,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互相交流、借鉴、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第三目题“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邮票为切入点,说明各少数民族在体育运动上的不同,然后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说出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其它方面如绘画、文学、音乐、风俗、建筑、宗教上的特点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使学生明白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课标内容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基本要求  

1.懂得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2.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知道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要求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体会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初步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意识。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爱国主义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  

2.不作要求的内容:  

族精神的定义。  

第二课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对发展民族精神所作的贡献。  

2.理解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3.知道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发展要求  

理解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懂得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说明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中华民族之魂”。第一步:自学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三个表现:“纽带”、“支柱”和“动力”。第二步:提问讨论。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第三步,分析总结。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泯灭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二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第三个目题“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子”可以综合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各个方面的核心则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⑵第二框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不断积淀、变化和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建议结合历史知识重点讲解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是新的长征,面临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新的挑战,仍然需要发扬长征精神。然后引导出下面的两个目题:“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和“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二目题“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和第三目题“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分别说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建议利用课本综合探究提供的关于“环顾世界的沉思”、“面对未来的选择”和“回顾历史的教训”的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弘扬和培养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可以与第七课第二框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究的具体方法可参考第一单元或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教学建议”,也可以参照“综合探究”后面的“活动建议”。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课标内容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基本要求  

1.知道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2.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3.了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4.懂得倡导大众文化应把握的依据。  

5.明确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初步学会从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中判别良莠的标准,从实践中真正理解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西方学者所说的“大众文化”。  

第二课时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了解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依然存在于我国的原因。  

3.懂得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道理。  

4.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要求  

体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学会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五个一工程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建议利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典型文化生活现象,感受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以及人们所面对的多种选择。  

第二目题文化生活的’”,建议让学生自学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通过正反比较,把握教材列举的四喜三忧  

第三目题“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议在前两个目题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列举我国当前各种类型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然后再概括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基本要求。  

⑵第二框题“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阳光下的阴影,建议教师列举一些健康有益的和腐朽落后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探究,分析哪些是健康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让学生学会选择比较。  

第二目“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建议在第一目题事例探究判断基础上,分析归纳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对待,然后进一步分析我国存在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  

第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建议在第一、二目题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一步扩展文化视野,对主旋律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主旋律文化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课标内容  

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  

2.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3.懂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领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5.明确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要求  

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帮助学生加深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的理解。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①对坚持“双百”方针的几点认识。  

②关于社会实践对文化建设的作用的理解。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及其体现。  

②三个代表的关系。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3.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懂得人民群众的创建活动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  

发展要求  

感悟先进文化的感召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原因。  

2.不作要求的内容:  

三个文明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建议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认识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利用探究二,了解我国先进文化的产生和转折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第二目题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议让学生列举我国文化活动的具体事例,进行探究讨论,从具体的文化事例中分析先进文化基本内涵和特点;让学生收集并分析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方针政策,使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从而明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相统一的道理。  

第三目题永不退色的旗帜,建议教师列举一些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在新的时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⑵第二框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建议从学生参与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选取生动典型的事例,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让学生感悟自己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体会,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发展先进文化与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懂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第二目题和第三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自学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教育和科技的地位、作用,了解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的主要做法,知道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懂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性。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课标内容  

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基本要求  

1.了解道德典范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知道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  

3.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  

发展要求  

能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进行分析,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加深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我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内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基本要求  

1.知道思想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2.理解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3.懂得加强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  

4.明确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途径。  

发展要求  

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  

2课时,每一框题1课时。  

2.教学方法  

⑴第一框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建议充分利用教材的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了解道德典范的共同特征,懂得在当今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予时代内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目题“紧紧抓住中心环节”,建议以讲述为主,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中心环节;结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精神和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精神的主要内容。  

第三目题“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议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探究一,并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结合探究二,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让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体会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⑵第二框题“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目题“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建议利用课本中的探究活动一,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出相关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经常存在各种道德冲突,需要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目题“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讲述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的含义及其两者的关系。建议利用课本中的探究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想道德的价值;利用探究二、三的活动,让学生把握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并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思想道德。  

第三目题“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建议利用探究一,引导学生根据公民道德规范进行评析,理解和体会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课标内容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理解并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发展要求  

培养综合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掌握开展综合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综合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投身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说明  

   

   

三、活动建议:  

1、课时分配  

1课时。  

2、活动方法:采用访谈、社会调查的形式。  

第一步:组织自学教材内容。  

第二步:分组开展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主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及其表现的有关资料),然后对调查中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第三步:班级交流,各组汇报调查情况和感悟。  

第四步:针对某一突出的文化问题,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倡议。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文化生活》省教学指导意见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