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政治客观题常见“陷阱”及对策

政治客观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占据半壁江山,客观题做得如何,往往直接关系到该门学科的总分如何。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被命题者设计的“陷阱”所迷惑,频频失手,试卷发下来还不知错在哪里,在老师评讲后方大呼上当。因此,如何避免跳进命题者设计的“陷阱”成为众多学生经常求教的问题。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政治客观题的常见“陷阱”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选择政治学科和正欲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哲学常识中四块知识的“陷阱”
  
  哲学常识按照高考说明分为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四块。学生应对每块知识所包含的考点准确掌握,在做题时应根据题目对知识块的要求对选项进行取舍。
  例1“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辩证法角度)看,科学家的这段话袁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抓住重点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解析:我国古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格言。题干中“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归纳起来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一方面,失败和成功是对立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从积极方面说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功与失败、做好与做不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所以A项应选。C、D项与引言无关。在实践的基础上知道了哪些是做不好的方法,就同样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哪些是可以做好的方法,所以B项也符合引言的意思。但由于题干要求从辩证法角度理解科学家的这段话,所以本题只能选A。而不少学生忽视了(辩证法)这一范围,结果错选了B。
  例2紧紧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核心,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原因在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解析:如果笼统地从哲学角度考虑,A选项是从唯物论角度正确表述了原因,B选项是从辩证法角度正确表述了原因,D选项是从认识论角度正确表述了原因。但题干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回答,所以符合题意的答案只有D。不少同学忽视(认识论)这一要求,从而错选成A或B。
  例3(不定项选择题)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促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材料体现的唯物论的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如不规定范围,应该说四个答案都从不同角度符合题意的要求。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材料反映的(唯物论)的道理,因此只能选AB。不少学生会忽视题目对范围的要求,从而选成了ABCD。
  例4(不定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谨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论断从(人生观角度)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人们的认识应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
  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谨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选项与题干强调的方向相反。D选项虽符合论断内容,但不属人生观范围。因此本题答案应为AC。不少学生忽视(人生观)的范围要求,选成了ACD。
  
  二、哲学常识中原理与哲理的“陷阱”
  
  哲学常识分为两大知识体系,即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在客观题中经常被称为原理、理论依据,方法论和世界观则可统称哲理、哲学道理、哲学依据、哲学寓意、哲学启示、哲学内涵、哲学意义等。因此,做哲学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落脚点是哲理还是原理。
  例1(不定项选择题)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出发,做到适时适度,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上述要求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解析:“从当前实际出发”、“不‘一刀切”’从唯物论角度讲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从辩证法角度讲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A选项表述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离开意识。干扰性最强的是C,学生选择C主要是忽视了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哲学原理。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
  例2“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解析:符合题意的选项应是B。
  例3(不定项选择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也要注重未来
  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和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制定的政策和提出的任务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是否尊重了客观规律,因此A、C应当入选。而我们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在于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更重要的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因此D项也正确。故本题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ACD。
  
  三、政治常识中党、国家、人民政协等概念的“陷阱”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国家包括国体和政体、各类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则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党的机构及人民政协等社会团体都不履行国家职能。
  例1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相互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这段话表明:人民政协是
  A.我国重要的国家机构
  B.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C.我国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D.我国最重要的学术团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主要职能。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可见,C项是正确的。A项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构是错误的,因为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B项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也是错误的,因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D项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也是错误的,人民政协是政治性组织,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团体。因此本题只能选C。本题的干扰性较强,排除干扰的关键是分清党、国家机构和人民政协在国家中的地位。
  例2(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履行我国文化职能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第八次高中课程改革
  B.江苏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文化、文艺、科技三下乡活动
  C.中宣部、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讲话精神
  D.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江苏省文化厅都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工作均是履行国家职能。而中宣部、中组部则是党的机构,不履行国家职能。因此本题答案为ABD。
  
  四、在试题材料的着眼点上引诱学生进入“陷阱”
  
  有些试题在设计上,关键的地方用较少的语言表述,而对次要的地方却用了很大篇幅,从而诱导学生关注大篇幅的次要表述,而忽视了用较少语言表述的关键地方,最终导致错选或误选。
  例1(不定项选择题)人大代表是选民选出来的,理应把选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选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选民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选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最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说明
  A.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B.人大代表必须把联系选民、反映民意、履行职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
  C.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统一
  解析:该题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人大代表是选民选出来的”是关键,后面的四个“第一”都是由这句话引出的,而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把眼睛盯在四个“第一”的大篇幅表述上,从而轻而易举地选出AB,却对选C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人大代表是选民选出来的”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例2(不定项选择题)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民代表的提案总是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提出来的。提案的焦点是:加入WTO后的法治应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职工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等,这些议案将对中央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
  A.我国人民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B.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
  C.人民代表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职权
  D.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
  解析:本题选择的关键是“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民代表的提案总是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提出来的”这句话。这句话既表明“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又表明人民代表根据宪法和法律在行使提案权。正确答案应是BC。而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只关注提案的焦点是什么,从而漏选C。
  有些学生对于题干中的关键词不太敏感,选择答案的过程中忽视了题干的要求,从而选出了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3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百分之三点一七。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有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②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③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④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和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吸引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而美元贬值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就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因此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用较少的人民币购买到原材料,从而使企业成本下降;同时同样数量的人民币投资这时相当于比原来投资了更多的美元,能提高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也使中国百姓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购买到更多的美国商品。因此,如果单纯从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影响看,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但题目要求选出的是(积极影响),正确答案就应为C。学生往往忽视这一范围要求错选了D。
  例4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解析:哲学不一定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表述错误。哲学教给我们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不是具体方法,C项表述也错误。A、D两项表述均正确,但由于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因此在单项选择的前提下只能选A。
  
  五、反向选择或否定之否定选择的“陷阱”
  
  这类选择题学生要么转不过弯来,要么忽视了这一“陷阱”,仍然按正向选择题来选择,从而造成错误。
  例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克拉底鲁的这一观点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其错误在于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片面地强调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因此本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C。
  例2(不定项选择题)认为“由于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整理,才有了规律”的观点,其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认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确认人们可以发现规律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改造规律。因此,认为规律是人们有意识地整理才有的观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同时人的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表现在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题中的观点夸大了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C。有的学生被这种否定又否定的题型搅晕,从而导致答案五花八门。
  例3下列对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后产生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提高居民存款利息收入
  B.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C.有利于刺激和增加消费类贷款
  D.有利于增加货币回笼,调节货币流通
  解析:存款利率的提高,确实有利于提高居民存款利息的收入,也有利于吸引居民把钱存入银行,从而达到减少市场货币流通,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不利于刺激和增加消费类贷款,因为贷款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居民需支出更多的贷款利息。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C。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