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 第五课>>正文内容

教案: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财政的作用
3、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课时安排
共6课时,第一、二节各3课时。

第一课时(No.1)
导入新课
通过经济常识上册的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为了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90年代末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管网建设正在新疆与上海之间加紧筹划。它将成为横贯中国腹地的能源大动脉,为国民经济发展描绘一道壮观的风景线。据初步预测,第一期工程投资将达1200亿元。也就是说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集中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那么,这部分集中性分配是如何确定的?进行这种集中性分配,怎样才能兼顾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的有关国民收入、积累和消费等问题。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投影】
A、播放80年代以前人民凭票证购买商品的画面。
提问:现在我们购买各种商品并不需要这类票证。当时人们凭票证购买商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缺陷是什么?如何解决?
凭票购买并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产品的严重短缺。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
缺陷——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解决方法——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量,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换言之,就是要增加社会总产品。
B、近年来有些国家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们受饥饿威胁的情景。——引出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事例(详见《中国问题报告》):
黑非洲的发展不是梦——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在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33个集中在非洲,非洲的50%以上的人口过着贫困的生活。
不能忘记第三世界的穷哥们——中国和非洲是值得信赖的“全天候朋友”。
阿富汗经过多年战乱人民十分困苦
教师总结:
提高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的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引出两个概念:
1、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在经济学上,我们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显然,社会总产品数量越多,品种越丰富,质量越高,就越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就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越大。
【提问】A、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怎样的?B、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C、是不是一国的社会总产品数量越大,该国的经济就一定越发达呢?
A、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总和有两种形态 两者是统一的
B、使用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简言之,为何用社会总产值:a、有些产品不可比——不同国家的汽车(我国的夏利与奔驰不能比);b、总产品构成不一样(日本汽车是我国几倍,我国纺织品、粮食产量又是日本的几倍);c、国际贸易——较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可以换回较多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以,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
C、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提问】假如你的朋友经商,当你问他:“今年赚了多少钱?”的时候,你问的是他的总收入还是净收入呢?
归纳:对于国家也是如此,社会总产品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但生产这些产品必须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比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能源等。如果我们要计算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就需要引人另一个统计指标,即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
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实际内容——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一方面大力增加产量,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国民收入

理解、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a、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b、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标志。因为,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c、要知道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思考】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分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
小事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至关重要性,国家才非常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获全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励的袁隆平解决了很多人的生活,获得500万真不多,其中450万用于科研,50万归自己。记者紧着问怎么花,怎么花也不给你。
【提问】一般说来我们的家庭每个月都会有一些固定收入,大家想一想每个月家里的钱都用来做什么了呢?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教师:由此及彼,有谁知道我国的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后,最终的用途是什么?哪位同学能结合事例谈一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3、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
国民收入的分配
由以上的学习可知,我国的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下面请大家结合下面的图片想一想,积累和消费是什么关系?
【演示图片】“两人争分一块蛋糕”
教师总结:正如两个人分蛋糕一样,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一方多了,另一方必然较少,所以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对此我们采用的原则是积累的最低限要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但国民收入毕竟不是蛋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除了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那么,怎样使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呢?只有把蛋糕做大,即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甚至使现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出现短缺;如果消费基金超过消费资料的数量,就会出现消费品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不利于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反之,亦然。因此,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还必须坚持第二个原则,即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思考】有人说“为了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大幅度地增加我国人民的个人收入”这种说法对吗?你认为呢?
教师总结:积累主要体现的是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体现的是人们的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
(3)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当然,社会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基本要求不会改变。
巩固新课
1、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2、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1982年1月25日陈云对其含义阐述。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才会有希望。所以,这句话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附录】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统一性。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b、对立性。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不仅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相反,消费部分过多,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净”,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c、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如何实现二者都有所增长?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其一。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思考题
1、有人把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国家积累的部分比为“大河水”,把属于企业和个人的部分比为“小河水”,认为“小河有水大河漫”,因此,只要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增加,国家的积累自然就会增加。
a、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b、你认为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应坚持什么原则?
a、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可以用“大河水”与“小河水”的关系来比喻,但是在做这一比喻时我们既要看到“小河有水大河满”的一面,还应看到“大河无水小河干”的一面。在我国,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从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国家增加积累,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建设,这样企业、个人利益的满足才能有源泉;另一方面,企业只有不能增加积累才能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分配中充分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得到真正实惠,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b、基于以上叙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辨析题:积累越多越好。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a、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离开消费,孤立地看积累,是不能确定其多少的。
b、如果认为积累部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大越好,也是不对的。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总量中,积累部分增加,消费部分就会减少。而消费的萎缩,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
c、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有所增长,不可偏废其一。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人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如果超过这一限度,无论对社会生产,还是对人民生活,都是有害的。
第二课时(No.2)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2、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导入新课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间17年,如果综合考虑物价、利息等因素,整个三峡工程动态所需投资2039亿元人民币。这么一大笔钱从何而来?主要靠国家的投资。那么,国家如何获得收入?怎样进行支出?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如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进行的维修改造工程,又如,军队和警察是由国家出钱装备的,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学校是国家财政拨款保证运行的,以上这些都是财政现象。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直接或间接地同财政打着交道。如居民购买公债(国库券),交纳与居民有关的各种税(个人所得税、自行车税等),这些都会形成国家的一定收入,也是财政现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作为国家中的居民,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财政。那么,什么是财政?什么是预算和决算?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的含义
【思考】国家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那么国家怎样取得收入呢?
教师归纳: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些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可见,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财政目的——行使国家职能
财政主体——国家
财政的保障——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强制性
财政内容——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财政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即财政具有强制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说一说】你们日常生活与财政有哪些直接的联系?
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大到国家建设,小到公民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联系得非常密切。那么,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呢?国家财政是通过什么形式实现的?
2、预算和预算体系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地位——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
预算的功能
国家预算特点
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
【提问】全国人大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查批准,就已经上升为法定程序,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所以,财政部长将预算草案提请审议及人民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都是非常严肃和神圣的。
【总结】掌握预算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第二,预算的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第三,预算只有经过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后才能生效,而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第四,我国每年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批后才开始实施的。
什么是预算体系?为什么要有预算体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进行思考。
预算体系
3、财政收入与支出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与范围
【思考】
a、国有企业盈利对于国家财政有什么意义?
国家是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因此可以通过利润的形式从企业获得收益。国有企业盈利越多,上缴国家的利润也越多,国家财政收入也越多。可见,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的利润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之一。
b、国家为什么要发行国债?
国家举债债务,根本原因是税收不能满足国家的各种需要。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展,国家对财政收入的需求越来越大,固定收入已难以满足需要,因而必须靠借债来筹集资金。不论发行国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筹集军费、弥补赤字、直接投资、……)都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举借外债是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局面的最迅速的办法。
可见,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债务收入分为内债和外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之一。当然借贷要从国情出发,考虑偿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债务收入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形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c、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机关通过罚款、登记收取的费用所得的收入是否构成国家财政收入?这笔收入尽管所占比重很小,为什么还要收取呢?
国家以服务费、罚款、没收等形式取得的收入也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虽然只占极小部分,但有重要作用,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监督、管理,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d、财政收入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
e、财政支出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财政支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二,财政支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完善。第三,财政支出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财政支出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供了物质保证。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有收有支,就必然存在着收支关系问题。
财政收支平衡指的是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
财政收支相等——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注意】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节余,或是赤字。
a、在出现节余的情况下,有一个节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节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
但是,由于财政上一年的节余不列入当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如果每年都实现收大于支,略有节余,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就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还是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b、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当然,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总之,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或者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节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是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注意培养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一些基本知识,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它的基本形式是国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当收入和支出相等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时,我们称之为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则是财政赤字。
巩固新课
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预算和预算体系?
3、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4、怎样正确认识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思考题
1、何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提高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出现重要转机,但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消费和投资需求尚需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此,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当前我国中央财政也赤字,如何正确认识财政赤字现象?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第二,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板书设计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第三课时(No.3)
复习提问
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意义各是什么?
导入新课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财政现象。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企业和单位,以至每个人都与财政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穿越滇、黔、桂三省区的南昆铁路,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建国以来政府拿出了上万亿元资金用于兴建工厂、矿山、铁路等基本建设;保卫国家的军队、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是靠财政维持的;学校、文化团体、科研机构等也离不开财政拨款来维持和发展;农民在国家粮食“保护价”中获得收益,下岗职工在财政的支持下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以上事例充分表明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样以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内幕。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斩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历史性的伟大变化集中地反映在:a、经济总量成倍增长;b、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c、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d、教育、科学飞速发展;e、国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
从“财政”一词看,在英文中被称为“Public 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财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财政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财政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讲授新课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阅读教材并思考:
a、什么是资源配置问题?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划分为许多行业、部门和地区,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多种多样。那么,社会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来妥善地加以解决,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b、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资源配置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律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这说明,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c、为什么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与缺陷。
d、如何理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e、为什么说财政是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财政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财政作为资金配置的枢纽,通过资金的流向和流量的不断调整实现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从而弥补市场的不足。
【实例】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期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出现了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现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这使得我国本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进行有效地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比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人才吸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必将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思考】国家财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首先,财政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建设的投资,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的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形象地称其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每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这一矛盾便显得更加突出,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这些“瓶颈”产业的财政投入,交通、通讯、能源等行业有了很大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
其次,国家通过财政调节供求关系,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一方面,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数量、方向的控制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具体地说,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一般可以采用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而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实行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这时国家通常采取发行国债的形式来有效地刺激需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由过去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8%的目标,就必须振兴国内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样加大财政支出就会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注意】前两个作用是重中之重。
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提问】a、学校、科研单位等组织是不是企业?为什么?它们不创造利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呢?
学校、科研、文化、卫生单位不是企业,而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具备企业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创造国民收入,但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却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而科学教育则是富国之源。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b、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只有部分收入;它们又极为重要,如何才能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它们的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正因为如此,国家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在它的支持下,我国的科教文卫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财政的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财政通过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发展,这就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调节。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这与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贴,这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之一。
为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如果补贴支出过大,不仅会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而且会阻碍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这不利于经济的有序运行,最终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必须巩固国家政权,而要巩固国家政权就必须有雄厚的财政做后盾,正如本节课开始时我所讲的那样,“保卫国家的军队,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是靠财政出钱维持的”。国不盛则兵不强,财政空虚往往是导致一个国家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另外,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依然进行着危害人民利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犯罪活动;从国际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他们到处炫耀武力。面对这种形势,不断加强巩固我国的国家政权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国家财政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提问】财政包括哪两个方面?它们是什么关系?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为什么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财政支出?
教师总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正如一个家庭一样,收入是支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收入,片面强调支出是不现实的。一个国家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影响到货币的稳定,引起通货膨胀,这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不利的,因此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扩大支出。
(1)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依靠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反之,如果脱离经济发展实际,加重企业和个人负担,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势必引起群众不满,这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妨碍了财政作用的发挥。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治理“三乱”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呼声。
发挥财政的作用,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还要求我们:
(2)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提问】a、国家的财政收入与企业收入、个人收入是什么关系?如果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或过小会产生什么后果,它对发挥财政的作用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b、当前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教师总结: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扩大和个人购买力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将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妨碍财政作用的发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过小,又会直接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财政作用的发挥。总之一句话,只有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恰当安排它们的比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近几年,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占比重过小,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妨碍了财政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改变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加强财政管理,强化税收征管力度,从企业和个人讲,一定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纳税。关于这点,我们将在下节课接着学习。
巩固新课
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四课时(No.4)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
2、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是什么?其中哪一种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为什么?
问题设计目的:第一,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财政和财政收入这两个基本概念。第二,帮助学生建立起财政 → 财政收入 → 财政收入的形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帮助学生认识到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本课书第二节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许多税收现象:工商企业和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国家为了贯彻某些税收政策,往往给企业或个人以减税、免税或出口退税的税收优惠;个人收入达到国家规定的征税标准时,要依法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各级政府的领导官员们,也常常为完成年度税收任务而进行研究,选择解决方案;企业的厂长、经理必须随时关注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并据此调整或修正其经营决策,使其经营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都感觉到了税收的存在,但若要问什么是税收,却又扑朔迷离,难以说清,以至把很多不是税收的费用、罚没等也说成是税收。究竟什么是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书第二节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讲授新课
第二节 税收和纳税人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财政范畴,它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说文解字》中对“税”是这样解释的:“税者,租也。从禾从兑。”“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的意思。
1、税收的基本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注意】掌握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从税收的目的性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
从税收的强制性看——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
制的权力。
从税收的法制性看——税收是国家依据税法而征收的,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都
必须遵循税法的有关规定,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税收的无偿性看——国家征税以后,不再直接返还给具体的纳税人,也不对纳税人付
任何代价。
从税收的内容上看——它是国家向纳税人征收的货币和实物。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时,
税收主要是征收实物,而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是征收货
币。我国农业税基本上征收的是实物,但仍折合成一定的价值。
从税收的基本作用看——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我国的税收征收机关——国家税务局及其在各省、市、县设立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
局。
参与税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
务院及财政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等。
【总结】掌握税收这一概念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a、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税收的目的性。b、税收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税收的强制性。c、税收是依据税法而征收的——税收的法制性。d、税收的征收是无偿的——税收的无偿性。
【想一想】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税赋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这句话表明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形式,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维护其统治、行使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的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前提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核心
税收的“三性”,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目前在我国,税收的地位和特性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例如,依法治税、依法纳税的意识淡泊,擅自减免、偷税、抗税现象时有发生;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缺乏应有的威慑力,辱骂、殴打税收征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税务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弄权渎职、贪赃枉法行为。所以,我们应维护税收的权威性。
【总结】税收所具有的“三性”,即在征收上的强制性,在交纳上的无偿性,在征收范围和比例上的固定性。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总结】税收的“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无偿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凭借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而强制、无偿地征收,又必须具有固定性,否则会遭到纳税人的反抗。
(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3、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理
(1)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理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2001年5月1日开始实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国内税收和涉外税收作出统一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税款。如果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不仅税务机关要追缴税款,处以罚款,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注意】刑事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2)违反税法的行为(详见思想政治教学设计全书118~119页)
偷税——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
骗税——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集中表现在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出口退税
抗税——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资料】“只为一元税款,行政拘留15天”:1998年9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矿区发生了一起个体户暴力抗税案件。该区个体水果摊主马某为据缴区区1元税款而对1名年近六旬的街道助征干部大打出手,被矿区地税局治安室和当地派出所干警共同抓获。为维护税法尊严,当地派出所已经作出了补缴税款并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决定。经教育,马某为自己藐视税法的行为深表后悔,并愿改过自新。但错既铸就,他不得不在看守所里度过其半月被拘时光。
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税收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树立了一个基本思想——反对违反国家税收的行为。
巩固新课
1、什么是税收?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第五课时(No.5)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税收?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设计问题的目的——通过复习,巩固税收和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直观上看,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权力实现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从特征上看,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从作用上看,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监督的作用;从性质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经过思考填表: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以上例子说明了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税收的性质”,是指不同社会条件下税收的不同性质,而不是指税收同其他分配形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1、我国税收的性质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不同——主要从来源和使用两方面来考查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具有一些共同点:
共同点
税收的本质,即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这是不因国家与社会性质不同而改变的。但是,这种特殊分配关系的阶级属性,却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不同而不同。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税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2)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主要来源——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所体现的分配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
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最终受益者——广大劳动人民
【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税收的作用
【材料】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税收的什么作用?
材料一:1999年我国税收在财政中所占比例
材料二:乌鲁木齐经济开放区内税收的优惠政策
材料三: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收机关有权对财簿、凭证、报表、资料进行检查,了解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是否合法,监督纳税人认真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有权到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应纳税的商品、货物和其他财产。税务检查人员经县以上税务局长的批准,凭全国统一格式的许可证,有权查核纳税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帐户。”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税收的三条作用,即: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数据】2001年1~10月国家税收收入1251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其中增值税多、比重大。2002年上半年国家税收收入1120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1%。
(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知道了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税收在我国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且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既然税收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就应该积极纳税,自觉树立纳税人意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巩固新课
1、举例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2、我国税收的作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第六课时(No.6)
复习提问
1、怎样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2、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
导入新课
有的同学觉得我也没进过税务局呀,其实每天都和税打交道。怎么体会?比如喝水,大家很少喝井水、河水,基本喝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要纳税,但它把税转驾给消费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早晨起来一睁眼,就要跟“税”打交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税”。
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说明税收就发生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税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什么叫纳税?我国有哪些主要税种?国家对纳税人有什么具体规定?什么是纳税人?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得到解决。
讲授新课
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
在我国,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通过国家税务机关的征收和纳税人的缴纳活动,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的。每一个人都与税收有密切的关系。
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分类——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法人、自然人
条件——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单位决定的。
两个不同——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主要税种——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都属于主要的税种。(我国现形税制由23种税组成)
【比较】纳税人与负税人是有区别: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有些税的纳税人也是负税人,如所得税;有些税的纳税人不是负税人,如消费税。
2、我国的主要税种
【关键】把握我国的主要税种,主要是知道什么叫这种税、这种税和那种税有什么区别?
(1)增值税
增值税最早是50年代在法国创造的,它是法国为了适应二战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稳定财政收入的需要创立的。法国创立后,很快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从1963年到1973年,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实行了增值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0%,而发达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
含义——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对象——是对增值额征税
记税方法——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税率,减去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优越性——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好处——不仅避免了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注意】我国增值税发票问题多、大,打击力度大(直接影响中央收入)。
计算方法:销项税金(自己企业开)-进项税金(别人开)
如企业商品卖100万,生产资料消耗80万,增值税为100×17%-80×17%=3.4万
(2)营业税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纯利润)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公用事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特定——营业税的税源广,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如何调节——主要是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对象和第三产业征收,实行比例税率,按不同行业分为3%、5%、5%~20%三档。
记税方法——营业额乘税率
作用——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因而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另外,由于营业税的税率、征收范围在各行业间是不同的,所以有利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注意】营业税主要是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对象和第三产业征收,也就是说,征收了增值税,同时就不能征收营业税,征收营业税也就不能再征收增值税,而且,增值税的税率是一定的17%。而营业税的税率却按不同行业分为3%、5%、5%~20%三档。
(3)消费税
含义——是对特定(不是所有)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优越性、作用——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避免因过度消费而损害人们健康、危害社会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作用。
征收范围——烟、酒及酒精、鞭炮和焰火、化妆品、护肤护发品、汽油、柴油、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共11种商品。
【材料】新加坡——烟、酒税高,主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
瑞典——小轿车税高,把税收用于公共交通,特方便,还有时刻表,一旦晚了,耽误可以上法院索要经济、精神赔偿。中国应当向瑞典学习,因为人多,一人一辆小轿车,怎么走?这话尽管汽车厂不原意听,但也要说。
烟酒征收高税率25%~45%——烟征收高税率,抽不起,抽树叶,晒干一挫,还没有尼古丁;俄罗斯人爱喝白酒“伏特加”,酒桌上必须一饮而尽,显得很豪爽,但胃却在那儿呻吟。
国家环保总局——环保汽车将减征30%消费税
(4)企业所得税
含义——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是利润)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并注册登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征税对象——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即纯收益额为征税对象,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
税率——实行33%的基本税率。但是为了照顾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国家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税额在3万元(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收;10万元以上的都按33%的税率征收。
作用——第一,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第二,企业所得税是属于直接税,不易转驾税负,因而它能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注意】没有个人、个体工商户,他们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
(5)个人所得税
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征税范围——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承包租赁经营企业、事业单位的所得;个人劳务报酬所得;个人稿酬所得;个人提供或转让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所得;个人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财产租赁所得;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个人偶然所得和国家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11项。
征收的意义——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显著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注意】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很严重,如何实现税收的征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具体说来,第一,要严格管理,对违反税法者加以严厉的制裁;第二要实现科学管理,堵塞漏洞;第三,要加强税收的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6)关税——第八课内容
含义——是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包括——关税一般包括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
征税对象——进出国境的货物或物品。
贸易性货物的关税纳税人——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和出口货物的发货人。
【总结】现在,我国的税收共有二十多种,每一种税都有具体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税收附加或减免等规定。这些税种和具体规定,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税收制度。
税制含义——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管办法的总称,包括税收法规、法令、施行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税制的重要性——是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机关向纳税人征收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准则。
税制的核心——是税法
一套完整的税制包括——第一,对谁征税(每种税都必须要有纳税人);第二,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尤为重要);第三,征多少税(税率,解决税收数量问题);第四,怎样征税(征税的具体方法)。人们习惯上把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称为“税制三要素”。除此之外,税制要素还有减税免税、税收附加、违章处罚。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a、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b、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2)公民应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a、每个公民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b、每个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只有保证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家立业、生活幸福。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我们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享受权利同时必须履行义务,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种职能实现的物质保障,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想履行义务,就必须树立“纳税人”意识。
虽然在我国有税法规定的范围中,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树立“纳税人”意识,应以能为国家纳税而感到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将来一旦成为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就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巩固新课
1、什么是纳税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3、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纳税人以及我国的主要税种,懂得了树立“纳税人”意识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材料】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
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5年决定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包括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国务院前总理朱鎔基当时在国家税务局考察“金税工程”时强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实施“金税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税收征管的重要举措,一定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好,并要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
朱鎔基要求,在加快“金税工程”建设的同时,“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也都要加快建设步伐,并尽快实现海关、银行、外汇、公安、外贸与税务等信息管理和执法水平。要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骗税、伪造、倒卖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查处越权减免税问题,坚决依法惩处偷骗税和其他涉税违法分子,努力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接受访谈时说:三年时间我国税收实现了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00亿大关,2000年达到12000亿元,2001年超过15000亿元,金人庆局长说每一个税收数字后面都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年我国税收的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年税务监管措施的加强也大大遏止了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 金税工程的目的是从严收税,从严治队。对于“从严治对”,他说全国共有税务干部100万,关系重大。有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每人手下流失1万元,全国就是100亿,责任重大。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