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复习指导>>正文内容

中学政治读书方法

教材阅读法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教科书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学生阅读政治课教材应坚持四个“结合”。⑴粗读与精读的结合。粗读,一般是指一种对教材只求“观其大意”的读书方式。其特点是快速阅读。通常的步骤是:浏览前言,通读目录,抓住重点,快速摘记,看结束语。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归纳要点,做读书笔记,立异标新。要读好政治课教材,必须处理好粗读和精读的关系。一般来说,在读一本书或一课书时,粗读和精读要交替使用,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粗读,在几本书都要读时,对重要的书要精读,同时以读带动粗读,以粗读来补充丰富精读的内容。 ⑵横读与纵读的结合。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要读好它,必须做到横读与纵读的结合。横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横向的、左右的联系;纵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纵向的、前后的联系。横读和纵读,就是要求读者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有关知识,从而能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 ⑶自读和群读的结合。自读,即指一个人“埋头苦读”教材。自读课本,据特级教师钱梦的概括,其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价六步。自读课本,一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它对读者感知理解教材,训练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群读,指的是一种有若干人组成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的叫“群体外向法”。其作用是:将个人自读课本后得到的体会、收获与他人互相交换,互相启发,能收到“翻番”之效。近几年来,政治课改革实践证明:阅读课本时,采用群读方法,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阅读政治理论书籍的兴趣、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多思、深思、会思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群读时,可聘请教师作具体指导。 ⑷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鲁迅认为“专读书也有弊病”,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要读好政治课教材,除了要善于处理好粗读与精读、横读与纵读、自读和群读的关系,还必须把课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理解和掌握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观点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逐步落实于行动,从而为培养“四有”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精读法


  一种在粗读基础上对读物达到充分理解而进行的读书方法。一般适用教科书、经典著作、信息量丰富且价值较高的书籍。

  精读政治课读物应有如下要求:①精读书籍要有选择性。当今社会,书似山、报象海、刊物如林。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阅读速度却都有限,要想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就必须要选择好读物。一般来说,教科书值得精读外,还可请教师、名人、学者开列主要书目。判定读物是否值得精读,主要看其有否“五性”:一是思想性,利于净化思想,陶冶情操。二是实用性。三是知识性,利于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四是专业性。五是浓缩性。为了节省时间可读精华节选本、缩写本和文摘类书籍。②精读要有计划性。围绕政治课的目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实际、生活实际、阅读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列出具体的精读书目,然后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严格地、循序渐进的阅读,方能获取预期的效果。③精读要得法。一要细读书序(前言、后记、跋),了解著作者或出版的旨意及对该书评判,确定和选择阅读的方法、方向。二要通读书的目录,了解该书的体系、层次、结构及主要观点。三是全读、分读。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的内容,一次读完;对于比较生了生了疏的,或较难读的内容,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全读和分读时,结合运用圈点符号、眉批旁注、读书笔记等方法,弄清全书的基本线索,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只需掌握大意或作一般了解的。四要复读、研读。复读,就是对某些已读过的最重要的或初读时遇到困难的内容反复阅读的方法,以便加深印象,避免遗忘。同时在每次的重读中可以悟到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和新的疑点,所以还须运用研读法,层层深入,反复品味,达到会意时,才能寻到精英之处,这也就是爱因斯坦的“抓骨肉、去皮毛”读书法之精要。

  精读时,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读书方法。因此采用精读法阅读,必须注意:①阅读者应训练和培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指基础阅读能力(如字词句篇,语文逻辑的基础知识)和选择适当读书方法的能力。②精读一般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还要处理好博专的关系。③精读时还要注意科学用脑,科学用时,可结合采用分配学习、交叉阅读,以期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著名学者阅读法


  古今中外许多富有成就的学者都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介绍几种对政治课阅读具有指导意义的“阅读成方”。

   ⑴朱子读书法。即朱熹读书法。我国古代的传统读书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去世后,其弟子即归纳为“朱子读书六法”:①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②熟读精思。读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③虚心涵泳。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惟笃志虚心”,方“道理明”。④体已体察。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⑤着紧用力。意即读书要勤奋,下苦功夫。⑥居敬持志。读书要有纯静专一的心境和坚定远大的志向。

  ⑵顾颉刚读书法。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其读书方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新格局。归纳起来,可称之为“三要读书法”。①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读书时要善于批判继承传统的读书法,敢于怀疑圣贤和经典,还要自觉吸收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②要有独特的读书方法,即批判性阅读、活读。③要做好五件事。第一,养成读书的特殊兴趣;第二,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第三,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第四,不可有成见;第五,要广涉群书,又要精专。

  ⑶陈从周的杂读法。我国著名建筑家陈从周教授在谈到读书方法时曾说,我除了读专业著作以外,最喜爱读杂书,尤其是钟爱历代文人的笔记。要分门别类地做摘记,这样方能由杂变“纯”。正如搞园林一样,“一木一石,残砖碎瓦”,皆为造园必须之品,为学也是如此。他还说,读书,搞学术,要有的放矢,围绕一个问题,由一点可以引申到很多点,正如蜘蛛网,千丝万缕,离不了中心的蜘蛛。如此持之以恒,便可在这个领域中得其梗概了。

  ⑷快速阅读法。这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读书方法。此法为美国教育学家比尔.科斯比和苏联著名学者奥.库兹涅佐夫等人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近年来此法已在苏美法等国推广使用。此法包括三种方式:第一,跳跃式阅读。读书时不要逐句逐段,而是跳跃式开头、读领头句、读结尾。第二,扫描式阅读。即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瞄准”重要字词语便行。第三,组合式阅读,即群读。它要求新闻记者时不是一字字地看而是一组组地看。做到群读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求。采用快速阅读法要注意以下要领:①不要重复阅读;②阅读时不要出声;③要集中思想,边阅读边理解;④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方法。 运用著名学者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古今中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方法之精神,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硬用。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③世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最佳的、具体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 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导读法


  在阅过程中对阅读者进行指点和辅导的方法。导读法可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训练阅读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对提高阅读者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情操起着重要作用。导读的常用方法有:

  ⑴阅读心理导法。阅读心理学认为,新闻记者的动机、兴趣、需要、阅读时的注意和情绪状态、阅读者的态度、意志及其个性心理特征等,对阅读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对初学者、青少年读者或处于不同学习和阅读阶段的读者进行2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方法有,师长推荐有益读物、组织读书活动、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撰写阅读指导文章、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检查阅读效果、倡导良好社会阅读风气等等。以此促使阅读者产生阅读需要,提出阅读目的,诱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指向具体的对象形成阅读动机,激起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阅读行为;促使阅读者在阅读中内化知识,吸取思想营养,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净化其灵魂,陶冶其情操,形成优良阅读品质,变被动型为自觉型,自主型,从而能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困难,坚持到获得最佳阅读效果。新闻记者心理指导还必须与阅读自身努力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宜方能奏效。

  ⑵阅读能力导法。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者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进行自学,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就能独立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阅读能力指导法的运用,一般要求:加强系统而又严格的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阅读者的字词认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吸收能力和语言自学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编写阅读手册、阅读提纲;指导读者养成朗读、默读等独立阅读能力和习惯,学会寻找参考资料、利用图书馆和使用各种工具书,以及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等。阅读能力的指导重在培养阅读者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指导实践中,它往往要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还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读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⑶阅读方法导法。有效的阅读,除了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正确、适当的指导有助于读者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方法论的指导,一般的做法有:向读者介绍行之有效的阅读成方;撰写阅读方法指导文章,约请专家学者介绍读书经验,并任导读顾问;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讲座;开设读法课等待。但是良好的读书方法,归根结底,还是靠读者自己摸索和创造。

  ⑷阅读读物导法。各种风格迥异、观点相悖、格调不等的读物对读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诸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波和影响力,会影响到社会的阅读意识和阅读风气。因此必须对读物进行正确指导。其做法有:①经常性进行清理整顿图书报刊及音像资料等出版物,清除“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这要求社会各部门都要齐抓共管。②建立一个有影响的阅读指导机构,发挥导向作用。如设立导读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担任导读顾问;提供优质书刊;通过有关书报等有关传播媒介对读者进行阅读书目及质量、阅读倾向、阅读效果的指导;经常沟通读者之间、读者与蓍译者、读者与出版发行界的联系等等。③设立阅读书籍库。以满足社会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形成重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
厚薄读书法


  这是一种读与删结合的阅读方法。生活在信息丰富环境中的现代读者,常常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中,挑选出最值得吸收的信息。这种读书法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把阅读过程与删除过程结合起来,读了删,删了读。宋代哲人朱熹对阅读过程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囊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精心大气不得。”这种读书方法,爱因斯坦、华罗庚也曾积极提倡过。 厚薄读书法一般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先把书“由薄读厚”。所谓“由薄读厚”,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的每个概念、原理和观点要加进自己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要用参读法、圈点眉批法丰富有关问题的资料,这样读书的页数、篇数、本数由少到多,吸收有关内容,充实论点论据,并且通过阅读,自己获得了许多比书本上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识、见解,致使书越读越厚。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曾阅读过1500多种书,并作了摘要;毛泽东在阅读过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万余字)一书中,批语就达12000余字。第二步,把书“由厚读薄”。所谓“由厚读薄”指在对读物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加以归纳、综合、概括,抓住书中提纲挈领的精要和最本质的东西,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占有。古人就用“五色标记”的复读方法进行阅读,在多次重复阅读中,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将“人易晓”处、“人难晓”处、“背理”处、“很要紧”处、“一篇要紧”处分别标记出来,剥去一层又一层的外壳,找出了隐藏在最深处的精髓。“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幅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就是删去冗余的信息,“立异标新”就是发现书的结构和精髓,创造新的知识结构。爱因斯坦的“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也就是把书去粗取精,越读越薄。

  厚薄读书法的优点就在于在阅读过程中把求全与求精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知识量的增加,又利于知识质的提炼、深化,无疑它对政治课的阅读学习有着指导意义。

八面受敌法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在《东坡文谈录》中说:“东坡与王朗书云:少年为学,每一书做数次读。学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健康情况。事迹文物之类,又别一次求之,他皆仿举。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朱子常取以示学者,曰读书当如是。”概括其意,所谓“八面受敌法”,是指在通读一本书之后,还要重读、复读、多次读,并且每次复读只求确定 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问题,钻进去阅读,而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什么都想获得。这样“每以一意求之”,即每次只带着了解和研究一个方面内容的目标去阅读,集中精力,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即攻破一“敌”,多次阅读就会攻破多方面的“敌”,这样日积月累,即使“八面受敌”,也能经住各方面的提问、驳难和考验。这种读书法要求读书人善于条分缕析,又善于概括综合。有人也称“求一法”。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大部头经典著作。

  运用此法,阅读政治课读物应注意:①要确定阅读目标。可以围绕政治课的目的任务,结合自己感兴趣或要研究的课题为阅读的战略目标,分层次阅读,“一意求之”为阅读的战术目标。②宏观微观相结合。对一本书或一篇课文进行阅读学习时,将“鸟瞰”分析与“显微”分析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宏观阅读意在整体浏览课文,先获得概括了解,确定阅读的重点。宏观阅读可结合快读、粗读进行;微观阅读是在宏观阅读基础上,对几个较重要的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即“敌”做深入钻研,一一击破,它贵在专、深。微观阅读可结合精读等法进行。这样既可避免单纯宏观式的粗浅化和笼统化,又避免单纯微观式的狭窄闭塞和“钻牛角尖”的弊病。③发散阅读。运用此法时,它要求人们由一个焦点出发,波及八方进行思维,它不仅能把生活中、书本中得来的各类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而且可培养、发展扩散性思维,增加人们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循环读书法


  指根据阅读需要,对某些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反复多次阅读的读书方法。有时人们也称之为“牛食法”、“复读法”。此法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温习性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印象,避免知识遗忘;一种是探究性的,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角度探求新的认识,解决新的疑点或过去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一般说来,对于已较熟悉的材料,在温习性的时可用扫读法、跳读法、习题法等阅读;在探究性的中,应当运用精读法、研读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①可以战胜遗忘,增强记忆。②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存联系,易于完善和构成系统的知识网络。③利于创造性读书。阅读政治课读物,尤其是教科书。运用此法,具有重要作用。其步骤如下:

  ⑴粗读。以较快的速度粗线条地把全文看一遍,了解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同时顺手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一些记号。

  ⑵复述、回忆。读完一课或全文后,合上书本,回忆初学所读(哪些印象深刻?哪些印象淡薄?哪些尚未学到?)或采用低声口述、默读,用自己语言复述所学的材料,发现一些薄弱环节后,及时补习,及时抓住重点,加强理解和消化,防止遗忘。 ⑶反刍重读。反复熟读,尤其文中重要的段落、概念、原理、字、词、句或插图。循环读书常用的就是重复和温习,就象我们都熟悉的牛吃草一样:先是一口一口地草料吞去,然后反刍回嚼,磨碎饲料,以充分吸取营养。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多遍,其义自现”,同时利于巩固知识,增加记忆,而且还促其前后贯通,举一反三。

  ⑷精记、攻读。对筛选后剩下的重点、难点作精细的阅读,从思想教育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下咀嚼的功夫,力求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同时随手对文章的精华撷采熟记,以强化记忆。 ⑸排难、创新。对每次阅读时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或者用已知的规律去探究碰到的新问题,在每次的重读中,可以借助查证工具书和相关的参考书,力求弄明白。有的一下子未能解决的,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如5年、10年、20年,乃至终身探究。许多名人学者,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才成为知识渊博而有创见的人才的。运用循环读书法,还贵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步读书法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自己阅读,探得读物之精要,并学以致用,学以致创的读书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到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四步读书法的步骤是:①择读。目的是学会一种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的本领。方法有二:一是定向阅读,即有目的阅读:应根据时代的客观需要,综合分析自己的知识基础、素质和兴趣,选择好人生奋斗目标,及早制订自己的“定向阅读”总体战略。有目的阅读,可以使你在信息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尽快寻找到阅读的目标,有效地指引你的阅读,使选择的读物和所读的知识成为一种有序的结构。它起着一种使时间、精力和能力聚焦的效应。二分类读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读好书,须把要读的书分类;第一,工具书。一般只用查阅,不属经常性的阅读范围。第二,专业书。应常读、重读、精读,但也要有所选择。第三,消遣性书。利用零星时间随便翻翻,既可充实、调节生活乐趣,又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②解读。在择读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方向和阅读重点之后,对所读的书就要“解剖麻雀”,细嚼慢咽,要读读想想,圈圈划划,要思考文中的重点词、句、段的含义,对于疑难之处,还可查阅工具书或相关书籍帮助理解,理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文中要点,使其条理化、明朗化、简洁化,也就是一个“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的过程,探得文章之精要。这一步所花的时间较大,目的是读懂书,活读书。它要求读者集中精力,集中整块时间,积极思维,方能奏效。③品读。“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不仅要体会文字之外的精神实质,读出字里行间的“弦外音、味外味”,了解作者的编著目的;还要反复诵读,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经典著作或课外读物,要体会其精妙之处,品出意味,以感染和熏陶自己的道德情操,思想修养,反省自己,提高思想境界。④创读。读书的真正目的并非是停留在前面三步上,而在于创新。创读就是要达到三种境界即书为我师、书为我友、书为我用。读书能到这一境界,那才是最大的成功。要达到创造性阅读,不仅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和阅读技能,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因此学好哲学,掌握哲学研究的方法,对培养自学者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助一臂之力。

  译读、解读、品读、创读是整个读书过程各个重要环节和步骤,抬起读是前提,解读、品读是核心,创读是目的,四步互为统一,互为条件,是培养自能读书不可缺一的步骤和方法。

出入读书法


  南宋学者陈善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此段话意即:读书的人,应先求读懂,懂了以后方能钻进去,取其精髓。但一个人读书,只到这一步不行,还得学会从书里钻出来的本领,此之谓“出”。钻不出来,就是“死在言下”,即成了书本的奴隶。钻得出来,就是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是一种评判性的读书方法,其基本要领是:先细读原文,正确理解原文再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对读物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它要求人们在阅读过程要把学思、学问、学用结合起来,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学习,运用此法必须善于精读。根据政治课读物的特点,要有目的地分解阅读:读前言,了解著作者的意图,明确阅读的任务;读标题,了解全书的框架结构,脉络体系;读引文、提要,强化论点,明确中心,把握纲要;读事例,充实证据,帮助理解;读后语,掌握结论;读思考题,了解编者要求,再加以综合分析,便能正确地掌握全书的体系、层次和精神实质,才能称得上“入”字。

  运用此法,还必须学会多思、深思、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在读书的同时多层次地深入思考问题。阅读政治课读物的目的,并非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而是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多思,就是要学会从纵横、前后、新旧、正反、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理论实际、个人领会等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寻求正确答案;所谓深思,即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多层次地深入追问,学会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从各个不同侧面向着中心进行分析论证,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求得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答案;所谓会思,即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理想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等问题。这才称得上“出”,方能“用得透脱”。在阅读中既能善“人”,又能善“出”,就能找到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首前人之所未道,就能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本质揭示法


  概念是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事物的属性有感性的和非感性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感性的属性,概念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甲事物不成为其他事物相区别的那些内部依据。反映在思维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属概念的属性。我们要掌握概念,就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下定义的方法就是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简便方法:给某一概念下定义,先要找出与它邻近的属概念,然后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其本质差别揭示清楚了,便是给概念下了定义。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根据这一公式,可作出如下定义:①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配制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规律”、“商品”是被下定义的概念;“物质运动”、“劳动产品”是邻近概念;除联接词“就是”的其他部分就是种差。

  本质揭示法,要注意:①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②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外延要吻合;③定义语不能含混不清,不能用比比喻句,不能用被定义概念去说明被定义概念。
语词辨析法


  表达概念用语言形式的词或词组表述的,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而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科学概念、科学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要掌握概念,就不可忽视对词语的辨析。但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表达一个概念。如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等虚词,一般是没有表达概念的。在学习政治课时,对政治课概念的语词分析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概念和词语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所以,要精确地表达思想,也要注意语词辨析。有时,为了说明概念的定义,可用语词定义。所谓语词定义是相对于实质定义而言,即对语词意义的说明。但是,在下语词定义时,要切忌词语反复。
扩大概括法


  亦称“概念的概括法”或“概念的扩大法”,同“概念的限定”相对立。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使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转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303班学生——红旗中学学生——中学生——学生”。

  由特殊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普遍规律的认识,也应用概念概括的方法。例如:微观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宏观世界也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运动等等,进而概括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概括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客观规律。在课堂讨论中也常用概念概括的方法。例如:我们从讨论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问题,进一步讨论箭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时候,就是运用概念概括的方法。

  由种概念概括出属概念的时候,也用概念概括的方法。

  扩大概括法只能是种概念概括为属概念,部分不能概括为整体,概括也不能无原则地拔高。随意概括,容易造成认识程度不高或认识模糊。

缩小限制法


  亦称“概念的限定”或“概念的缩小法”,同“概念的概括”相对。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原来具有较大外延的概念转变为具有较小外延的概念的逻辑方法。 在日常学习中,缩小限制法的运用很广,例如:当需要把对象的知识具体化、精确化,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常常用概念限制的方法。当我们需要缩小讨论问题的范围,使讨论的对象更加确定的时候,也使用概念限制的方法。对概念可以进行多次限制,但是,对概念进行的限制,要根据实际思维的需要,一般限制到单独概念,就不能再进行限制了。如果限制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就会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复习指导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