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高二哲学第五课主观题精练精析

1、辨析:事在人为。

参考答案:

(1)“事在人为”是讲事情全在于人去做。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变或创造条件,趋利避害,甚至变害为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作好,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事在人为”是正确的。

(3)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夸大主观能动性,认为没有办不成的事,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我国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建设生动的例证。

参考答案:

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观点认为事物的谋划在人,承认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对的。但认为事情的成功在天意,而不在于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是错误的。因此认为这句话正确揭示了两者关系是不正确的。

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们要办成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⑶三峡截流成功,正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如果没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能前进。

3、办事情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参考答案:

(1)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积极效果的程度。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3)认为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是唯心主义观点。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析方法。”

(1)为什么要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

(2)为什么“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

(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应从现象入手。只有以现象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积累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看,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3)第一、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第三、参加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把认识不断推向前进。

5、辨析题:感性认识之和就是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2)它们是不同质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次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才能实现这个飞跃。

(3)感性材料之和仍然是感性认识,不能自动上升为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成为理性认识,必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题中的观点,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理性认识,抹杀了二者 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智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简述其理由。

参考答案:

(1)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重要性;“多想出智慧”强调了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形象地说明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创造两个条件……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但是,感性材料只是事物的现象,必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7、200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请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新问题的方法。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开拓,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不断开拓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事物的发展。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不断开拓才能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并发挥其指导作用。

8、请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

参考答案:

(1)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很不平衡的客观情况,必然要求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与之相适应。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的;同时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认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原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上的偏见和结果。

9、恩格斯说:“思维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

请回答:

(1)这里的“联合”、“分解”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联合”即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事物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分解”即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2)“它们”是指什么?与(1)中的问题是什么关系?

答:这里的“它们”是指事物本身。二者的关系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因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的组成的;作为过程的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的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和全过程进行综合把握。

(3)为什么既要“联结”又要“分解”?

答: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个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如果不分析各个要素,就无从正确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如果只分不联,不综合,就会导致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都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

10、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结合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这段话强调什么?)

(2)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3)我们应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答案:

(1)江泽民的这段话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大作用,因为培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2)创新的理论依据有: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展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不断地深化、发展认识。

(3)①要养成严密推理的思维习惯,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②要立足事实和客观规律,善于进行科学、合理的想像;

③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

题,解决新问题;

④要重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1、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2000年·全国高考·辨析题)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该题有三个辨析点:

(1)知识是不是力量。知识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只停留在书本上,是不会发挥作用的,要变成现实的力量,就必须应用于实践,必须同实践相结合;

(2)知识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关键是看知识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3)·知识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除了发挥知识的力量外,还需要一定的精神状态,人的意志、信念、理想也是重要力量。

[参考答案]

(1) 知识只能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2)被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知识是重要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力量。

注:若从其他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答出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一3分。

12、材料一 :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恃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

材料二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材料三 :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必须随着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发展。”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请回答:

①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②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应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

(1) 材料一说明人们的认识应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事物 包含若于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材料二说明人们的认识应不断地扩展。因为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的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与规律。

材料三说明认识应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2)从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应当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13、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出大势,领略其中的妙处,但求大势不能不注意细节,求速度不能不注意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规则,从追求量的提高到实现质的跃进。”

阅读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从思维方式上看,我们为什么既要求大势,又要注意细节?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思维?

参考答案:

(1)第一,“求大势”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即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注意细节”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即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第二,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们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是,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并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加以合理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为我国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4、“打破常规就是创新,不固守书本才是坚持创造性思维。”对此请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创新必须打破常规,但打破常规不一定是创新。打破常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创新,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凭空想象,不但不能实现创新,而且会徒劳无益,甚至会适得其反。

(2)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而应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但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材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人、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有关专家指出,中国要真正跨进可持续发展的门坎,就必须跨越三个台阶;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点拨:(1)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对整个世界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是逐步认识的。随着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逐步认识和解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还涉及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内容。

16、.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要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把非公有制作为公有制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即“主体补充论”。

第二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概括为“共同发展论”,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第三阶段:党的十五大不仅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对公有制作了新的界定,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的作用都进行了新的认识。概括为“基本经济理论”。

点拨:(1)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一项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认识过程才能形成,是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是不断修正、增添新认识的过程。上述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就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是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结论的过程。

(2)物质决定意识,人们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也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同时,这一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3)还包括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观点。

17、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材料: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中国政府与分裂势力的斗争,集中地表现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还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上。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我们都坚决反对。“两国论”的实质是彻底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达到把台湾分裂出去的目的。

我们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两岸应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大业。我们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反对外国势力的干涉。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点拨:(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只有深入到事物内部,抓住本质和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才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更好地实践。

李登辉的“两国论”的政治本质就是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破坏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一定要认清其反动本质。

(2)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李登辉置这一基本事实于不顾,公然发表分裂言行,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还包括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等哲学观点。

18·(1999年·广东·辩析题)读有字的书,不如专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加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关系的理解。要注意用辩证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做到把参加实践和学习知识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

能直接获取新知识,又能不断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这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握前人和他人积极的宝贵精神财富,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的。

(注:如学生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的角度答题,也可酌情给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