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育理论>>正文内容

王守仁教育思想浅析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
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处授徒讲学。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另加以创新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传播他的“心得”,培养了一大批心学中坚,开创了明代影响全国的姚江学派。他肯定“圣人”和常人都有良知,其差别在于“圣人”的“良知”所在,天理纯全,而常人由于受习俗影响和私欲蒙蔽,“良知”被淹没,因而不知道“义理”。他认为:正因为“良知”人人都有,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可能;也由于“良知”常被淹没,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必要。通过教育,去人欲,求良知,这就是他的教育主张;从“致良知”人手,使常人“明人伦”,这就是他的教育目的。所谓“致良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注(1))他这种“去人欲”、“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具有封建道德、品质的圣贤人物,借此维护封建的伦常关系,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这同当今社会主义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王阳明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注(2))“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注(3))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 (注(4))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 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有的现为著名教练、国家高级教练、部队连团级干部、教授、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

他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注(5))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注(6))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注(8))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