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本研究依托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以行动研究法为方法论的指导,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课例,对课例探究的途径和程序进行了探索,生成“教师自主研究——备课组合作研究——专家引领研究”这一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其意义不仅有效促进我校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为我校各教研组探索适切的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并为顺利实施新课程作了充分准备和实践尝试。

【关键词】  课例   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            基本认识

(一)问题起源与研究价值

1.问题起源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教师的教学个性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和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有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后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育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我们学校,我们的师资队伍中,经验型教师多,研究型教师少。虽然敬业而忙碌,但教师成长缓慢,他们只是被繁重琐碎的教学常规工作所累。备课、改作、辅导学生……这一切占据了绝大部分工作时间,却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交流,教学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教师岗后培训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方法,都面临由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实践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上,这已成为不易解决的顽症”。“听了未必接受,接受了未必会用”。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合适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成熟。

课堂教学问题虽说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各校非常重视研究的问题,但由于普遍存在好高骛远、针对性不强,组织的教研活动又带有行政命令的成份,加之研究问题的形式、方法老套,甚至于带有形式主义的色彩,教师对此很难提起兴趣,虽是全员参与活动和研究,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实际效果一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缺乏内在需要和动力,敷衍了事。每个单位虽有一些“积极分子”,精兵强将。但实际上参与研究真正钻研的人并不多,面也不宽,久而久之,成了少数人研究的“专利”。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呈现出好的更好,差的进步缓慢,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问题是要解决面广量大的普遍问题,这就有必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发挥自己之所长,研究最贴近自己的工作问题,才是最为有效。

从目前的校本教研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日常研究,以研究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依托学科组、年级组,通过“制度+文化”,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帮助教师解决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在校内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备课、课后反思、多人实践是基本研究方法。(2)“主题”研究,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托学科组、问题合作团队、校际间合作、专业指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多人的实践体验、连环跟进的深入研究,“课例”研究是主要的活动方式。(3)学习研究,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读书、观摩、交流等活动,使每一位老师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读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等是学习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从中选择何种类型的校本教研更为有效,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因此进行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便是我们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有益尝试。

2.研究价值

教师是课堂教学所发生的教育事实的“当事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及其可能的后果心知肚明,并能够进行审慎的思考和判断,“局外人”一般缺乏对具体情境的“真实体悟”。因此,课例研究最有条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式。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带着某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目标开展课例研究,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开展课例研究是教研活动回归本原的需要

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过去的教研活动,一般是请教研员介绍如何备课,或是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效果肯定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参与不进来,所以活动完了之后,效果并不大。天长日久,教师失去了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只会“拿来”,不会创造性地使用,一旦在“拿来”过程中遇到阻力,“研究”往往就自动终止了。

另外,教研之前、教研之时以及教研之后,教师之间都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互助,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我们渴望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改变原有教研活动的死气沉沉,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唤醒教师的成长需求,实现教研活动应有的教研价值。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相互关爱、帮助、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2)课例研究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

   大量的教改研究实验证明,在学校科研课题理念的指引下,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科研形式。即在学校总课题组设计的“课题核心概念”指引下,让学校全体教师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课题组精选的专题教学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和运用,根据实践效果及时记载和分析一个个典型的课例,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和提升教学成果,不断完善总课题组的基本主张和研究策略,不仅会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促使教师自觉地将这种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这里的课例是学校课题的“研究轨迹”,隐含着课题研究基本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的混合物”,是教师个体对于课题研究的贡献。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典型课例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达;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描述教改成果效果,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正因为此,“课例”应该而且正在成为中小学教师初步表达自己所取得的教改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

3)撰写并研究课例具有“学习”意义 

在撰写和研究课例过程中,教师带着某种理性认识不断反思和加工以往课堂活动的故事情节,能让表述者从具体事件中领悟到“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书本上抽象的)的教学理论,这样教师不仅看清了理论体系本来的面貌,更看到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状态,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另外,课例是教师既往行为和表现的记录,是一种经验积累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为当前或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实用性更强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我们主张教师在对教师自身的实践的反思基础上的,借助于教育理论启发下的课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

于是我们在政治教研组中构想一种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此来推动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奢望也能对其它教研组在探索适切的校本教研模式过程中有一定的借鉴。

(二)概念界定

1.校本和校本教研

“校本”即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加,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语)简称“校本教研”。

2.课例

和课例研究

3、课例”是指

 

5、源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

录,渗

透着

对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课例研究”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价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评价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行为,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最终通过教师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和控制,促成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的研讨活动。 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通过课例研究,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第三层含义: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二.实践操作

(一)目标的确定

1.理论层面:行动教育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环境下,其演进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展开的途径举不胜举。当然,每种途径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进一步要做的是,甄别不同展开途径的形态与功能,具体分析每一种实施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的适用性。这项研究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通过理论的比较与提炼才能获得相对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2.实践层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1)教研组层面: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把政治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丰富教研组内涵、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2)教师层面:以促进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改变政治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营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教研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3)学生层面:校本教研模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4)校外教学研究中心层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可以在为中小学提供更加直接的专业支持与服务的过程中寻找到教研机制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有助于校外教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问题,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校。

(二)基本理念的确定

1.以学校为中心,研究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没有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就不会教师研究的冲动,而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常常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

2.以政治课堂为基地,研究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校本教研模式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模式以课堂为根据地,通过整合教师们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打好攻坚战,全力以赴解决教师们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冰点,让他们感觉到校本教研就像一场及时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很有帮助,很有启迪。

3.以政治教师为主体,研究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这是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

(三)内容的选择

1.选择原则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模式的载体和核心,因此,选择有效的典型课例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所选择的课例必须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代表着当前课改的最前沿的、最典型的内容,使老师们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地过程中全方位获得信息,获得发展。所选择的课例必须能经过大胆地运用“增、、改”后,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在选择课例时,就遵循以下原则:

1)反映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有关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那些与新课程标准相符或相背的教学现象都可以作为课例来研究。

2)体现学科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思想方法,但是如建构主义等教学思想却贯穿和渗透与不同的学科。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分析教学中符合或违背教学思想方法之处,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从而对教学产生指导作用。

3)反映教师教学观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改革的进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核心是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那些能促进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可以成为案例选择的对象,同样,那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现象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反思的对象。

4)一些未成功的课例,或反映教师困惑、迷茫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事例

一些未成功的课例,往往有一定的原因,通过对这些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可以给其它教师以借鉴,起到警示作用;对教学中的迷茫和困惑的讨论与分析,可以激起教师的职业共鸣,起到分享作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闪光点,通过挖掘,可以为其它教师以示范帮助作用。

2.选择课例

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伊始,就召开教研组全体教师会议,研究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并根据各备课组的人数比,大致确定各备课组典型课例的个数。其次,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召开本年段备课组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确定教研活动内容和执教老师;再次,根据各位执教老师结合本人实际和教改方向,确定教研内容。

(四)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结构

1.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结构

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流程

目标

途径

内容

形式

教师自主研究

备课组合作研究

直接目标:建构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主要目标:

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终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学校内涵式发展。

理念引领

自主反思索

自主设计

小组说课

听课评课

二度设计

反思提升

专家引领

研究

执教说课

专家指引

上发展课

小组评课

反思教学

撰写随笔

三度设计

体验成功

深度会谈

开放讨论

头脑风暴

主题活动

参与体验

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2.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的流程说明

按照校本教研活动的发展过程,校本教研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下面以高一经济常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一阶段:教师自主研究阶段

本环节是校本教研模式的起始环节,它主要通过教师的自主反思、理念引领、自主设计等环节展开的。

1)理念引领。在开学初,教研组就根据学校安排确定了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因此,从教研计划出台开始,为上出一堂高质量的教研课奠定基础。执教者就要开始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确定本教研活动的主题;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校本教研的理论水准;学习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校内同事关于本教学内容的优秀设计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逻辑起点。如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设计时执教教师的设计理念如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为了提高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教学信度,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采取自学导读的教学模式来学习这一内容。通过建构学生主体,明确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老师灌、学生被动接受,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感受器官及思维活动,将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设置如下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是后来补充的,虽然在设计这一节的时候,也是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来采取自学导读模式,但未将它明确表示出来。通过课后的讨论,使我认识到设计一节课,必须有理念的支撑,并应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如果我们对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精心设计,长期坚持下来,那么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最好的。)

2)自主反思。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我们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3)自主设计。执教者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大胆地进行“增、、换”等技术处理,把教材处理成学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学生,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科学地给教学内容定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世界市场含义,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及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理解世界市场的不等价交换及解决途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能结合现实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变化。(对能力目标的设计,在讨论中认为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依托自主学习而获得的。)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世界市场特点的分析提高对世界市场的了解;通过不等价交换问题,认识在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认识发展中国家如何团结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三、教学方法:采用自学导读模式,指导学习读书、设置问题答疑、重点讲解、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表、漫画、图象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激活学生内在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我国2004年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并出示问题: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新课]: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三要点(1)什么是世界市场?(2)为什么会发展世界市场?(3)世界市场是怎样的?(即特点)对世界市场的特点在自学的基础上布置六个问题:①二战以后世界市场有哪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什么联系?②除了课文中的贸易方式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贸易方式?③商品结构复杂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知道有哪些较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吗?⑤你能列举一些较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吗?⑥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手段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从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引出这一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正确理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明确以下几点:(1)什么是不等价交换?(2)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原因。(3)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方法?(4)不等价交换的实质和影响。(5)对策(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小结]:

 

第二阶段: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

1)小组说课。每一个备课组是一个整体,因此,当轮到某个备课组的某位老师上教研课时,该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被推到了教研工作的前沿阵地,都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加小组内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试教更新活动。在认真说课、听课、评课、诊断等的基础上,盘活小组内教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研效率。说课主要是:说教学设计的理念、说教材的处理、说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说学生的基本情况、说教学过程、说教法与学法等到方面内容。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通过说课,在问题的设计上作了如下修改:

[引入]:出示我国2004年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并出示问题: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这一问题的设计后来改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要有话可说,并且要有说的方向,不能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无法引入主题。而第一个问题就会让学生陷入泛泛而谈,也很难引入主题。)

2)听课评课,执教者任选一个平行班,进行试教,征求大家的意见。上好教研课后,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在当天内进行评课,对教研课进行理性的分析,产生许多新的观点和建议。各备课组应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讨论与交流,充分酝酿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媒体应用等等,对“二度设计”进行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通过听课评课,对“二度设计”提出意见如下

 

这堂课较好地采用自学导读模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设置问题、小组讨论、重点讲解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采用上都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同时由于缺少课堂小结,而影响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概括能力。

3)反思提高。自我反思应该贯串教研活动的始终。在小组研究阶段,执教者应该在汲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地反思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的反思如下:

由于时间来不及未做课堂小结,通过讨论反思后使我意识到不管时间多么紧,课堂小结不能少,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概括能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设计中,通过课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引出不等价交换的内容时,还是要从材料出发。当时在备课时也考虑要补充材料,但找到的材料都比较老,所以就放弃了用材料说明问题的做法。在讨论时我们认为材料虽然要注意时效性,但如果在没有新鲜材料时也可以使用老材料,因为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如果没有材料,则会出现从教材到教材,学生无法将教材与现实建立联系。

 

4)二度设计。在反思、吸收地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二度设计。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的二度设计作了如下修改:

修改之一:、课前在音乐中展示学校所处横村镇针织外贸企业的图片,既是一种休息,又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

修改之二:新课导入利用学校所处的横村镇为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外贸出口大镇这一乡情,请几位学生介绍有关横村针织外贸情况。

修改之三: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在第(4)问之后补充了一个小问题“不等价交换仅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吗?”,

修改之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商品经济产生原因的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分工的细化,引出国内市场必然向国际市场延伸;利用世界市场既然是市场经济,它必然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一思维逻辑,来引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相一致的、同时又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从而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利用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必然要求世界市场中贸易行为要符合等价交换原则,要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与之相悖的不等价交换等一系列不正常的世界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研究阶段

1)执教说课、专家指引

上发展课(教研课)前,学校邀请学科教研员或本校学科教研组的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引领小组,执教者根据二度设计的方案再次进行说课,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

2)上发展课、小组评课

集体研究阶段的小组活动,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因此,在上好发展课后,各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小组评课与研究,并由本组中心发言人整理汇总。因此,我们探索出了多种研究方法:

茶馆式的评课活动。让教师们在茶馆式的集体研讨活动中,自由组合,有重点地讨论、交流同一个话题,从而突破一个或几个研究主题,实现各个击破。

现场(录像)式的研讨活动。我们把每一堂教研课进行全程录相,然后引导教师们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录相的整个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诊断性研讨。在录相重现中,执教者清晰地看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貌(包括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观察,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活动。头脑风暴是“一个团体试图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会议技巧(亚历克·斯奥斯本语)”。校本教研活动的头脑风暴主要通过教研组的教师围绕着执教者的一堂试教课,或主题组的教师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大家教师感兴趣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产生新观点的过程。由于头脑风暴采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教师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进入亢奋状态,从而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在此活动中,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当头脑风暴研究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如《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经过专业引领小组的指导后,形成了如下的深层思考:

通过上课老师的反思和专业引领小组的共同讨论,认为这堂课所出现的几个不够成功的地方,其症结一则是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没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设计的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这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则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材料缺少一定的新颖性,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所以没有做到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也就难以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教学表露出了以完成“教”为价值取向。

从学生反应看,在对世界市场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六个问题,由于第①题的第一小问学生能轻易地回答,而第二小问马上被卡住了,因此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并没有因回答出第一小问而受到同学的赞叹,座位上的同学也因第二小问的过难而无动于衷。以致后面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而在回答“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这一问题时,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而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表现出了较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一强烈的反差对比,让我更好地意识到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殿堂。同时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加表扬和激励,要创设各种载体与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惟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3)三度设计,体验成功

基于以上专业引领小组的分析,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假设”,选准教学的切入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改进问题的设计,强化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然后派原上课的老师再次修改原教案,“设计三度教案”,再由这位老师或其它到不同的班级施教,体验与分享成功。

三度设计的教案效果都比原设计好。主要体现在:

1、课前在音乐中展示图片,既是一种休息,又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从学生表现看,这自由随意的氛围,启动了活跃者的思维,牵引了一般学生的注意力。新课导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学生所介绍的只是零星的一点了解,但足以引起其他的同学的反思。起到了同伴教同伴,同伴牵引同伴的效应,为进入新课酝酿了积极的情绪。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起到了全体学生思维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的效率。

3、本课堂有三个高潮,一是新课的引入;二是在世界市场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习惯于回答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被动中,主动去创设问题,学生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三是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在第(4)问之后补充了一个小问题“不等价交换仅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吗?”,这一设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潮,让学生体会到整个世界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为后面提出解决不等价交换对策之一——加强南北对话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提供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也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接受性学习“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等不良因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性。

4)反思教学,撰写随笔

教学后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对整个校本教研过程进行理性思考,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反思,进行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这既包括执教教师的反思,也包括参与者的体验与收获。

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中,执教老师的反思如下:

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但是由于我们对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我们的教学往往是凭经验在做,这次教师发展日的活动让我主动去思考每一次教学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我自己认为这一觉醒很重要,能够从自发走向自觉,说明我们的教学获得了自由,说明我们在逐渐认识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我们的教学信度、效度。我把自己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有效发展”这一反思中获得的启示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目标的设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政治课教学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新课程中将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知识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到哪个层次,是识记、理解还是运用,能力目标的设定应有具体的实现途径,情感目标也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科学的目标设计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虽然平时我们也都设计目标,但往往未经仔细推敲,平时我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今天的课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今天的课虽然目标设计也花了我较多的时间,但仍未做到仔细推敲,尤其是在情感目标的设计表述上还欠佳,所以有些目标没有达到,而未设计的目标却达到了。

2、政治课特定的教学内容较严肃、枯燥、抽象,尽管经过改革的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内容偏难、偏深以及滞后性的缺点,它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注重以本为本,教学将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的设计中,通过课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引出不等价交换的内容时,还是要从材料出发。当时在备课时也考虑要补充材料,但找到的材料都比较老,所以就放弃了用材料说明问题的做法。在讨论时我们认为材料虽然要注意时效性,但如果在没有新鲜材料时也可以使用老材料,因为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如果没有材料,则会出现从教材到教材,学生无法将教材与现实建立联系。例如:在列举区域集团化趋势时,既然已经提到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可以补充两幅图片,一是2001年APEC上海会议时集体着唐装时的图片,二是东盟在南宁开的商品交易会的图片,这样可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3、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的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心理学注意理论,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吸引学生主动求知,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例如:对世界市场的特点在自学的基础上布置的六个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第一个问题(①二战以后世界市场有哪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的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什么联系?)的第二问特别难,所以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设计逻辑顺序不够合理,应该把次序改一改,把这一问题的第二问放到最后。因为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如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那么是很难激发他去解决下面问题的欲望。在课后讨论时其他老师也普遍这么认为,并且这一问题的抛出也有利于引出下面的课题,既违背市场经济平等性特征的行为——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而且问题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要让学生有方向可选、有话可说,如对新课引入材料中的问题,开始是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或问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但仔细考虑,这两个问题虽然学生都可以有话说,但没有方向,很难将这一问题与我们这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所以最后才选择“我国进出口贸易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一设问角度?这个问题简洁明了,方向明确,切入角度较小,学生也有话可说。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设计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4、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个体,他们各种学习活动虽然基本上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作为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空间、心理空间和活动空间。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老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例如:在学习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不等价交换?(2)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原因。(3)发达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方法?(4)不等价交换的实质和影响。(5)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在回答“请你谈谈解决不等价交换的对策”这一问题时,我告诉学生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表现出了较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让我更好地意识到不要对学生吝啬表扬和激励,要创设各种载体与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惟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5、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地发展,教师间的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在准备这一节课的时候,虽然我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已经注意了将后面的贸易方式与我这一课中的贸易方式多样化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与不等价交换相联系,但没有注意要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世界市场的特点联系起来,我的同事提醒我,为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思考世界市场的这些特点是市场经济哪些特征的要求,这样让学生逐渐去体会知识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让我对集体备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平时我们都有集体备课活动,但活动总体情况并不好,所以我在思考,以后如果是集体备课活动都需要我们作精心的准备,组内成员共同来研读内容,共同来商讨教学目标的设计,共同商量教学对策,重点难点的突破,对每一块内容的设计展开充分的讨论,特别是平时我们都觉得特别难上的内容,我想如果这样去做,收获会是很大的,有利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实际上,这一次活动给我的收获应该说是很多的,人都有惰性,所以往往不想去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但是实际上每参与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收获,因为每参与一次活动,都会迫使我们去充充电,看看书,从而提高自己。这也在提醒我自己以后应该自加压力,多多参与,不必害怕出丑,即使出丑了也才会激励自己去提高,争取下次不再出丑。

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例整个过程中,其它老师的体验与反思如下:

【实践后的思考】

全程参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例的试教、评析、改进、再施教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内在的知识间联系,以及熟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飞跃。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明确的共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除生生间的互动外,还要发挥“师生间的互通”对合作学习的促进作用。

3、有时一堂课要经过几人的试教与修改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这样反复,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老师吃得消吗?这分寸该如何把握?假如没有教学管理者的介入,这样的研讨活动能自觉自愿地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吗?

(五)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变式举隅

1.一课一评一反思——最日常的课例

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一座天堂,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在同类事物的共性。

第一步:每周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出示研讨课。

第二步: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同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第三步:最后由执教者在听取同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后写出课例。

2.同课异构——演绎不同的精彩

同课异构可以是一人同课异构、也可以是多人同课异构,课例研讨的形式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商定出相同的课题内容(一般是教师们普遍认为的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和别人,扬长避短、各取所需。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教师们逐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唯教材、唯教参”,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学生学情分析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众多学校都面临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以便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 (同说)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3.一人同课多轮——在与自己的比较中完善

所谓一人同课多轮,就是指一个教师面对同样的课题进行多轮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后一轮是在前一轮反思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在如此精雕细琢、层递累进的研讨中,执行者就可能在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艺术等方面逐步地改进提高,从而快速地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一人同课多轮”专为年轻的、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安排了三轮“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每一“课”并不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而是围绕四十分钟还有一系列教研活动。第一轮课不受任何干扰,由教师独立设计教学案例,代表了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充分体现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第二轮课前,教研组成员积极介入教学设计,这种介入既是对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冲击,又是一个理念与经验的交锋与对话的进程,教师的第二轮课也成为新理念之下的新课,教师按改进的教学设计上课,请同事听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思原有设计与实际的差距;第三轮课是教师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这一轮课是在前两轮课的行动实践与行为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两轮课的改善,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如此一来,教师在这次“一人多轮”中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艺术。

一人同课多轮的研讨模式既可以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也可以采取联合互助的方式,有相同利益需求或共同愿景的老师可以结成联盟,大家坦言诚谏、直说利弊,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群策群力、同成共长;当然,如果条件成熟,学校或个体还可以组织或邀请学养较高、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参与其中,予以分析诊断、指导引领,应该说,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个别成长,也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通过近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不管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薄弱的教师,还是对于专业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或者是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简化该模式,提出以“自主设计—合作研究—反思提升”为展开学校教学研修的基本环节。在学校展开的具体方式是:①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②按改进的计划上课,教研组或备课组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两难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③课后再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课例,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课例库。

三.绩效与思考

(一)绩效

伴随着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真实地目睹了每位政治教师在此期间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感受到了浓浓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深切地体会到:研究给政治教研组带来的可喜变化,给学生带来发挥潜能的舞台,给经验丰富的政治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朝气蓬勃的年轻政治老师带来专业成长的机会,给政治课堂带来生机勃勃的气息。    

1.初步建构了“有自己特色的”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

通过课例研究这个载体,落实了三位一体的三种对话: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理论的对话。重新构建了教学研究的运行机构,通过以教师自主研究---备课组合作研究---专家专业引领三种结构统整为主要内容的课例研究,构建和架设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为教师之间分享教学、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之成为教师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初步建立了内力为主、外力为辅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

2.促进了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我校政治教师主要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得到了改进与提升。

1)增强了理论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从这一模式实施以来,不断加强政治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政治教师们更善于从自已的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更乐意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论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

2)改进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懂得尊重与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积极帮助与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及时学习、实践与反思;在对待与同行的关系上,主动对话、合作与交流。进而积极探求与充实教学策略,在摆脱教学模式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促进了反思能力,提升了科研能力。教师们根据各自主题,积极开展了反思型的研究,通过主题牵引,把教研与科研融合在一起,使科研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而在人人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造就出了一支研究型的政治教师队伍。

3.对学校各教研组探索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

基于课例的高中政治校本教研模式作为教研组层面的校本教研模式,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其他各教研组探索校本教研模式提供了借鉴。以课例为载体,使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得到有机地整合,产生了综合效应。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缺乏横向交流和纵向引领,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如果只有同一层次的横向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因此,必须使这三者有机整合,协调发展。这为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思路。

(二)思考

我校探索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时间也不长,目前该模式还在还在不断的完善与探索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与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给我们后一阶段进一步深化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高效地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1.如何寻找有效的理论学习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的缺乏,使众多教师与某个问题相关的研究缺乏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很难把某个具体问题放在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予以思考和阐释,也很难用恰当的专业理论术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因此,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教师的理论学习。但是真正应该读点什么,大部分部分教师往往是跟随社会潮流,流行什么就读什么,读了这些书之后,总感觉这种类型的读书无非是知道了一些“流行语”,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并无多大的效果。哪么,到底哪些书才是我们一线中学教师所需要读的,什么样的书才是适宜于我们一线中学教师读的?如何针对每个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或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找到了在每一个阶段应读的不同的书,并达到了通过读书来调整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对许多教育问题的理解层次。进而把读书由一种冲动变成一种习惯,由一种热情转化为成一种需要。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今后有进一步的探讨。因为我们希望教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的统一。

2.课例选择与呈现的有效性

1)课例选择的有效性

课例资源十分丰富,广义地说,任何一个教师的任何一堂课、任何一篇教案都可以做为课例,但是,为了注重研讨实效,提高研讨质量,我们最好不要随意使用那些未加选择和整理的课例,而应该事先确立特定的研讨任务,再有的放矢地去寻找、录制(记录)更有价值的课例。我们明白,贫矿可能易于发现和开掘,其价值偏低且不易提炼却是显见的,而富矿固有发现和开采的难度,其价值极高和效益显著则是周知的,所以,与其盲目地使用那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粗劣课例进行研讨,不如精心地选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品课例进行研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品课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因为这不仅仅是多花心思、多费精力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怎样的课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大的积极效果,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师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课例呈现的有效性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呈现课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课堂形态,它既可以是实时展开的真实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是同步拍摄的课堂教学录像(微格教室);另一种是平面的文本形态,它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详案或设计,说课文稿等。比较起来,这两种课例的呈现方式各有优劣:以课堂形态呈现的课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过程真实完整,细节生动鲜活,便于全程研讨教师的神态、语言、理念、管理、调控等各个教学环节。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高技术手段形成的课例还必须依赖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呈现,这就势必一定程度地影响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相反,以文本形态呈现的课例对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小,易于呈现,便于操作,然而,过程的缺损和现场感的薄弱则是其明显的弊端。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人数规模的备课组、不同类型的课例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呈现课例,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3.如何更好地激发教师个体的内驱力

虽然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活动已进行了一年多了,但仍有部分教师表现出隔阂不适惰性;由于长期在传统模式下进行教学研究,有的教师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习惯于传统的教研模式,也有的难以接受新事物;有的教师鉴于工作繁忙,在日常的讨论中草草了事,从而造成交流研讨时间不充分,研讨程度不到位;有些备课组的教研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要解决此类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激发教师个体内在需求,我们意识到一切违背主体意志的东西都会是事倍功半的,或者是阳奉阴违的。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教师个体,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否是由个体自主决定的。兴趣和愿望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才能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校本教研充满原动力。校本教研是一场静悄悄的学习革命,是一种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文化,与急功近利是背道而驰的。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在内视认可与接纳,外观自然与平实的状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无论在制定相关校本教研制度时,还是在具体安排校本教研的时间上,都必须充分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

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通过构建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将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遗余力的积极探索,努力思考,使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幸福经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研究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使教学研究不至于变成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那就应该带领每一位教师开展课例研究。

         

参考目录: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  在《校本研究丛书》中的总序)四川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郑金洲:《走向“校本”》,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

3.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

4.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教育参考》2003年第7-8期

5.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第2期。

6.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7.顾泠沅  王洁:《校本教学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更新范式》,2004年国际教育教学大会主题报告之一。

8.刘良华:《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

9.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10.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 , 《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