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优秀教师>>正文内容

魏智渊:一路狂奔,一路痴迷,一路沉思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名师简介:魏智渊,网名铁皮鼓,男,1973年生,陕西乾县人。1991年起分别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过多门学科,中间两次进修专科、本科,1998年始执教高中语文。2002年上网,成为教育在线、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著名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在多家教育媒体发表过文字并写专栏。20049月到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师从著名教师李镇西。

一路狂奔

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

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

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

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

因为我自己并不属于我自己。

        ——李广田:《记一个教师的谈话》

    19891月,当我中师毕业,第一次站在了一所山村小学的讲台上的时候,只有18岁,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我意味着什么。

    最初懵懂的喜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沮丧失落,是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这种沮丧失落主要地不是来自饮食的简陋恶劣以及饮用水的匮乏,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无底的空虚。喜欢读书的我也渐渐地远离了书本,喜欢蹲下来吃饭,喜欢坐在农家炕头发呆,喜欢骑着自行车从十里长坡上一纵而下。

    我承认,人都有一种惰性,一不留神,便会沿着本能快乐地下滑。但我毕竟有过梦想,有过寒窗苦读,而长期的读书又给了我一种悟性,让我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在无数寂寞的夜晚,我躲得过炎热寒冷,却躲不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拷问。同时,文凭过低又让我自卑而恐惧。为了摆脱恐惧,我选择了进修。

    我选择的是地理专业,但是经常读的是文学作品,经常在早晨或者傍晚走上阳台大声朗诵。来教育学院的大都是混文凭,没有几个是为了读书。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坚持洗冷水澡,坚持记日记,甚至在日记本的每一页都写上“今天你做到了吗”几个字,如果没有做到,就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毕业后,我被分到了一所乡村中学任地理教师,然而就在那一年,初中地理不再会考,在以应试为导向的体制环境中,我的工作已经意义不大了,即使我做得很好,在县上的教学大奖赛中获奖。生活总在重复,我又沿着惯性往下滑落。在这所乡村初中里,我学会了打麻将,一玩就是通宵。不但如此,还经常喝酒,每过一阵子,总会让一个学生拉着架子车来拉啤酒瓶。因为在自己的家乡,也经常回去做点农活,日子又一天天地过去了,读书也渐渐变得遥远。

    感谢少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它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那样的顽强,仿佛火种,不断地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把我点燃。我又开始进军本科了!不过这次,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中文,把一尺多高的书在40天里反复地翻,每天晚上一两点钟才休息,有几次居然看了个通宵。那次成人高考中文专业专升本,地理系出身的我,成绩在陕西省名列第一。

    在省教育学院读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期,我就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我开始了急切的、无目的的但又繁忙的阅读。《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我这时候才首次看到,许多学科的优秀书籍让我痴迷不已,我感到自己精力十足,几乎想在自己知道的每一个领域都找一些好书来读。而且非常幸运,我们这个宿舍有些特殊,喜欢学习的人比较多,彼此之间的交流碰撞也非常多,我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

    感谢陕西教育学院,虽然它的图书馆非常简陋,藏书也不多,但它还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也为我的阅读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等到离开教育学院的时候,我已经约略知道自己以后应该读哪些书了,更重要的是,我有紧迫感,我的认识逐渐明确,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确立了。

    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是晚年,都能够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超越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教学生涯是从高中才开始的。

    教院毕业,系主任希望我留校任教,留校之外,还给我推荐了几所师范学校。但不愿意送礼的我,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家乡,在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因为我没有读过高中,所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分不清楚单句与复句,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高考试题。最为尴尬的是,喜欢诗歌的我,经常在诗歌鉴赏试题中栽跟头。在学校读书时专业课一直高居前列的自尊的我,第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我渐渐明白,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昨天的成绩不能代替今天的努力。好强的我,开始渴望新的超越,渴望能够非常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我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开始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研读。但是这时候,我已经不再经常进行散漫而无功利的阅读了,我开始有目的的读书,开始以教材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始把每一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拓展性批判性研究。渐渐地,我的课堂有了生气,我也在这所等级森严的学校里,由普通班到重点班,由重点班到实验班,最后到青云班和火箭班。2001年的时候,我已经是这所学校里最优秀的青年教师之一了。在我自己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我视为他们遇到过的最好的语文教师,那一瞬间,我是何等的幸福!虽然我没有什么荣誉头衔,虽然我的职称还只是中三,但是来自学生的肯定,难道不是对我的努力的最大奖赏?

    我记起了1988年,作为那一级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之一的我走进中师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无奈。沮丧的同学中流传着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我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方才明白,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说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

我渐渐地恢复了自信,而且开始渴望新的成长,渴望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己。在我看来,人生就是这样,必须不断地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点,然后重新开始!

一路痴迷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普希金《致大海》

200299,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的电脑上网了!

    最初的网络生活是快乐而堕落的,我沉迷于与陌生人的网络聊天中。后来又去一些文学网站看作品写评论,很快就交到了一批笔友。但网络真正影响我却始于论坛,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和新教育在线。

200355,我正式登录教育在线(现已经改名为新教育在线),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那时候教育在线已经很火爆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置顶帖——《我的自留地》,是李镇西老师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论坛上却“到处逢人说镇西”,自然起了好奇心,开始读他的帖子,包括一些文章和实录。读完以后,只觉得沮丧到了极点 (我读到好文章的自然反应)。而立之年的我,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教育,总以为多读些书,越杂越好,就可以从容地应付学生了。不知不觉地,和许多网友一样,李镇西老师轻而易举地成为我心目中的大师。

    没多久,突然接到李镇西老师的短消息:

    2003-5-13  1500,李镇西给您发送的消息!

    消息标题:你好!你的网名读起来很容易引起歧义,

    你试试。呵呵!

    说实话,当时非常惊奇,也异常欣喜。因为在我眼里,李镇西老师是大家,而我只是无名小卒啊。在紧接着的短消息里,李老师说,他好像是在韩军在线里读到过我的帖子。我明白了,没有想到在关注我与刘支书助理论战的网友当中,居然还有李老师。我简单地说了一下论辩的情况,李老师告诫我:“与人争论,别动肝火。要善于与不同观点的人和平共处,当然不影响争论。”又过了3天,早晨上线不久,大约李老师见我也在线吧,又主动发来问候:“早晨好!握手!”于是这一天都充满着阳光!我对在线的感情,大约就是从这时候起开始的。那些短消息,我怕丢失,也全部都保存在自己的网络日记里了。当时我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投到李老师门下,成为他的一名弟子。

    这些短消息,对我的影响之深,大约是李老师始料不及的。到现在,我非常注意跟刚入论坛的网友的帖子,尽最大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网友,包括开始有意识地去鼓励我的学生,就是深受李老师影响的结果。

    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一段日子,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网上,贪婪地浏览,认真地回复。许多的信息在交流,许多的观点在碰撞,我的视野被打开了,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自觉,有了许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思索。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几乎不动笔,也从不发表文章的我,居然在短短3个月内,敲了大量的帖子或者文章。

    初入论坛的我是张狂的,锋芒毕露。现在想来,我更多地是在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最初对我是有益的,因为乡村中学太偏僻,而我又太孤独,在这种缺乏同道的日子里,我已经压抑了太久。另一方面,我虽然喜欢读,但却懒于动笔,而论坛的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一篇又一篇带着我的思考的帖子被敲出来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想法被我捕捉到了。在短短一个时期内,我居然可以保持每天数千字的写作量,在此后的一年之内,有50多篇稿件被采用并有一部分被转载,还为两家教育媒体撰写专栏。

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我认识了一批和我一样在苦闷中独行的同道,大家依靠网络相互支持,借助文字相互取暖。资源网的温馨如家,其乐融融,教育在线的激烈犀利,激情飞扬,一个如乡村,一个似都市,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那些网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实际上是在彼此分享对方的思想甚至生命。这种相互启发,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已经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并支撑着我。

在进入论坛以前,我虽然已经被学生认可,被领导视为骨干,但网络让我明白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或许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混合着自卑与自傲两种情结,我也是如此,乡下人的自卑与山大王的自傲同时在起作用,而这两者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网络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这力量给我自信,这局限促我改进。上网之前,我是非常鄙视教育理论的,以为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做个语文教师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要多读点书,上课的时候内容丰富就够了。但网络改变了我的看法,许多优秀同行的课堂实录里所渗透的新鲜理念,极大地吸引了我。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网络阅读,特别是正面交锋,而这种交锋又促使我去读一些理论书籍来充实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一年内所读过的教育理论著作及文章是我此前十多年总和的几倍。说来可笑,教了10来年书了,只是在上网之后,才有了明确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化追求。

    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渐渐地领略了网络的真义,体会到一种网络精神。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网络精神至少包括民主、尊重、奉献。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民主意识很容易得到普及,而要在网上建立一种霸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网友才能够最终得到尊重认可。网络的公共性又使得丰富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无私的奉献上。我们在这种奉献中表达自己,丰富自己,而一个人奉献越多,他可能从网络中获得的也就越多。而且这种民主、尊重、奉献的意义一天天地潜移默化于我的大脑中。我承认,正是在网络中,我对于民主的理解逐渐加深了,而民主意识的形成又促使我去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专制因子,反思师生关系。

    这些反思最终形成了我的一些基本理念,我开始坚定地认为,民主,应该是教育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最终应该培养出真正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这一点,也应该是新生代教师的核心任务。虽然新生代这个概念还存在争议,但我比较认同并开始自觉归属。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越来越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什么地方?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等以外,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一种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敢于担当的勇气。一言以蔽之,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这种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情怀。对教育现实的激烈批判,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刻反省,与应试教育的适度对抗,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对于应试时代教师尴尬命运的勇敢担当都是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

    要求中小学教师完全对抗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他会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会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则完全可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批判走向建设,最终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长久以来,我们正是因为过多地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才使得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我相信,只有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逐步地觉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对于教育的这一份责任,才能够最终汇成滚滚洪流,冲破应试的藩篱,为教育争得一片光明的未来。

假期到了,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一拨一拨地来看我,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老师已经变了。而且,我也感觉到,我身上这种奇异的力量仍然在影响着他们,网络让我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一路沉思

亲爱的

请你记住

喧闹是有局限的

喧闹蕴涵着结束和失落

而宁静

无边无际

——一位网友

在网上呆久了,我又陷入了新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这一年来在许多方面高歌猛进,思考也迅速走向深入,生活的节奏骤然加快,时常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内在的潜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但与此同时,我却变得更加恐惧与茫然,更经常地陷入一种莫名的忧郁中。

    在沦为所谓的大虾之后,我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一个又一个漩涡。一方面,编辑的约稿多了,一些网友还要拜我为师,不断地问我“成功的秘诀”;另一方面,污水也一盆一盆地泼来,虽然绕着走,还是有几次湿了身。惊回首,我发现曾几何时,自己多了几分浮躁,少了几分沉静。

    上网,读书,写作,发表……这是否就是生活的意义?我问自己。我知道如果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我也会慢慢成为所谓的专家,在一大堆垃圾文章中沾沾自喜,顾影自怜。

    但我知道自己必须一路追问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其实稍早些时候,我就知道在网上有一批远比我优秀的老师,他们并不张扬,但他们的生命充实而宁静。非常幸运的是,他们中有几位是我的朋友,比如芷眉,比如看云。一如玫瑰的热情似火让我望尘莫及一样,芷眉看云们的宁静平和也让我羞愧万分。和他们成为朋友真是我莫大的荣幸,我浮躁的心常常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沉静下来。

    我知道,网络也不是世外桃源,它还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你也需要不断地表态,赞成,反对,反对,赞成……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我已经目睹了许多人因为属于某个圈子而不断地说着违心的话,巧舌如簧。

    是芷眉他们让我明白,当我开口的时候,必须弄清楚自己站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所有的言说都会显得空洞。

    20045月,我在西安见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学者商有敬先生,他是《教师人文读本》的主编。那个下午,我和一个朋友陪商先生在宾馆里坐了好几个小时,听商先生点评人物,抚今追昔。

    我问过商老师一个问题:“您是经过了文革的,受过许多磨难和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为什么您今天却如此强调宽容?为什么恰好是那些并没有经过这些磨难的人却以最激烈的言辞表达自己对整个体制的不满?”对西方思想文化相当了解的商老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忽然就有些明白了,对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何尝比前辈更高明?

    商老师告诉我,他比较警惕贫苦出身的孩子。他举了成克杰、胡长清的例子。我想起了一个人物:于连。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做于连式的人。极度的自卑必然走向极度的自傲,过度的匮乏必然导致过度的补偿。如果不能通过阅读、不能通过亲近孩子、走进自然来培育自己的心灵,我们必然会走向促狭。而这种促狭,已经在一些人的身上隐约可见。永葆一颗童心,永远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永远忠实于自己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知道,草根出身的我注定不能融入精英的圈子,注定要让一些人不愉快,注定要把目光投向沉默的大多数,注定要警惕和批判那些不诚实的人。

    不但如此,我还希望亲近一种纯净的生活。

    “我们生活的世界太过于现实,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陷进无谓的争论或者俗事的纠缠之中。当我漂浮在其中,意识到永远都不会有人在另一个世界——人的自由精神王国——默默注视我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彻骨的悲哀。”在一篇写给朋友的有关《小王子》的极其私人的文字里,芷眉如是说。我有些明白了。或许对于自己来说,生活表面上是一场一往直前的上升运动,实际上,灵魂却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的生命或许就是这个样子,一路掉下去,掉过无数个星球,上面坐着孤独的王,虚伪的王,煞有介事的科学家,焦躁不安的守灯人。那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的生命经过他们,包括经过无数没有被驯服的花园。正像诗人所说:“外表喧哗热闹,内里空无一物。”

    生命其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向外的,一种是向内的。一种是物质的扩张,一种是精神化的生活。如果缺少了向外的扩张,生活便显得自闭;如果没有了精神化的生活,向外的扩张便没有了支撑,仿佛一个气球,越大越危险。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所谓的艺术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天地境界,说穿了,无非是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化的生存,让灵魂彻底舒展,愉悦,感受不到任何的束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绝不是故作清高,我想让生命变得宁静而愉悦,想让教育工作变得自然而然,让学生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真正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走向健康纯净的生活。

(作者单位: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本文选自《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  张万祥    玮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