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黄静敏  
互联网络,简称网络( Network), 或叫因特网(Internet), 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络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方兴未艾,上网的人数急剧增加,已经开始进入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1月,中国网民已达3370万人,是2001年同期的1.5倍。这项调查还显示,网民在年龄分布上,18-30岁之间的最多,达60.02%,其中又以18-24岁这一年龄段最多,占网民总数的41.18%。18岁以下的也为数不少,占有14.93 %。
21世纪是信息与通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将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也不例外。就像任何新技术革命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的困惑一样,网络对于青少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给人们更高效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带给人们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另一方面网上多样的思想、信息与观念也给青少年带来困惑与迷茫,网络上交流方式亦会导致网络参与者行为上的种种问题。所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使人类的个性更加解放,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但同时,网络在解放自身创造力的同时也解放了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凡事皆应有度,当失却对其度的正确把握时,则可能物及必反。对自我的过度放纵必将招致放任自流的危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次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而这一点恰恰是德育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络的“自由时空”,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
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
熟人的监督,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彼此不在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于管理和控制。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运用它的一些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因此易造成学生的道德人格的缺失。这表现在一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犯罪主体以青少年的介入为主,且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据统计,在国际网络上肆虐的“黑客”中,多为年龄在14-21岁之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二是“网上交友”。网上交友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一些青少年在网上打情骂俏,谈情说爱,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的信任。他们奉行的原则是:网络爱情是一场爱情游戏,网住谁就是谁。在游戏人生中寻找所谓的“快乐”。
2、网上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也是对德育的另一个挑战。
网络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快捷便利地沟通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但网络上不仅是有学术、娱乐、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全球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征,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所始料不及。有报道,全球已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如世界上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国际互联网,一周的访问者多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
另外,有些青年学生对网上游戏的钟情、迷恋,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不少人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江苏高校一项调查表明,江苏省重点高校如南航、东大等,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在上网的大学生中,大约有15%的人是上网学习,6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是上网玩游戏等。而 退学者八成是网迷。更担忧的是,不少游戏中带有暴力、色情,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中毒,成为“电脑网络瘾君子”。
3、网上交往亦会对青少年的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是虚拟的交往,沟通具有隐蔽性。有幅漫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画中一只不安分的狗伸出前爪敲了几下电脑,事后觉得这个东西不该由它来操作,神情忐忑不安地环顾左右。旁边的人则给它鼓劲:“在T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交往中很少有人使用真实的身份,人们互不认识,却感觉距离很近。情感交往是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一个主要方面。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导致了年龄、相貌、学历、身份上出现与实际的偏差和不符,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上往往缺乏真诚和责任,他们在网上大肆调情,可能对真情或深情的一方易造成较大的感情和心理伤害。
另外,网上交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上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方面。许多青少年的网瘾就表现在网络交往上。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中国科技大学校园版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恋情》文章中写到:“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精神衰弱了。” 上网成瘾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絮乱,思维迟缓。过度上网又使一些青少年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可见,网上交往的确带来了现实人际关系的相对冷淡。过度迷恋上网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的应对之策
面对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
互联网深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润,必然敏感于市场利益的每一份驱动。互联
网比较重视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这过程中,有些网络、有些网页或有些版面,为寻找“卖点”,追求“视觉冲击力”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不惜牺牲或故意追求某种风格和个性,在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东西上找擦边球,更有甚者主动或无意间刊登有政治性错误的东西等,这是绝不允许的。国家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如,加快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在技术层面上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加大投入,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和过滤软件等。让全社会一起努力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2、学校建立“网络德育”,规范网络行为。
因特网时代,自主、自觉、自愿是人们行为的重要特征,单纯的鼓励、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在网络时代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互联网络所带来的问题在内容和方法上加以扩充和改进,如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个优秀网站以吸引人、凝聚人。我们鄞县中学在自己的主页网站上(http://yxzx.sosoo.net)开设了“校园短波”“论坛” “电子信箱”“科教馆”等作为进行德育的场所,还继续探索设置“网上影视”“咨询热线” “咖啡厅” “热点追踪”等栏目。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吸引师生,寓教于乐,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的教育根本在于育人,使人身心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与人相处)。这种相处不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相处,更主要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合作。学会做人,拥有人的感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的网络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学校环境,所以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网络的沟通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教育者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者必须积极参与网络,了解网络。
现在,青少年成为网络主力军,而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却知之甚少。如
果现代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网络,不参与网络,就无法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心理状态,就无法理解青少年网民的种种观念和行为,更谈不上去引导他们的正确的网络态度和网络行为了。教师要主动走入网络世界,学会在信息道路上与同学打交道,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中工作,用计算机合成和模拟技术,通过文字、声音、画面、人物的编辑,制作各种多媒体教育软件,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条件的话,校长、班主任等都还可以设置自己的专属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聊天、讨论,加强沟通,拉近距离。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为师生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更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切合学生实际,跟上时代步伐。
4、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面临着从“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的转变。
网络世界里,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的人都能自由穿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汲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网络使用者轻易就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取舍上,更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取舍上。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辨别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面对多元的思想、价值观难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而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仍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辨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选择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者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播上或是道德教化上都充当了一种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则是在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显然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学生更具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质疑,甚至对教师的权威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于个性独特的新一代教育对象,“教会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教育者应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理念,调整自己角色,从“教会顺从”的训导者变为“教会选择”的指导者。使学生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当然,“教会选择”的“教会”绝不是包办,训导和代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学校的传统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科学
对人类的利弊,根本上是一个人们如何利用科学的问题。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转变德育工作的传统观念,把德育工作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地开创新的教育工作的局面。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育|学生|网络|信息|青少年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