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对侨乡“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越来越多。尤其是侨乡——青田,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大部分“留守学生”都是华侨子女。例如,据我调查青田二中初二(9)班,共56人中双亲在国外或外地经商的共有14人,占25﹪;父母一方在国外的和单亲家庭共有12人,占21.4﹪,其中一人没有监护人;孤儿2人,合计缺乏监护或没有监护的共28人,占全班50℅(其他班级的比例也基本如此)。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后就跑,家里的老人又拿他没办法,我们想多与家长沟通齐心协力管好孩子,但家长或找不到或过问不够,出现家庭、学校教育的脱节。因此,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块心病。
  一、“留守学生”的主要表现及教育难的成因:
  1、缺乏关爱,造成心理障碍。部分“留守学生”因长时间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管教,学业和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产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个别学生常常有偏激行为,与同学难于沟通,而在学校也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咨询。这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我班的洪某,父母在国外,跟随老奶奶,刚开始由于自由散漫,贪玩,喜欢上网。慢慢地与班里一女生(父母也都在国外)“同命相怜”,经常出去“散步、散心”,尽管老师再三做其工作,但效果甚微。时间长了,更无心读书,洪某经常逃学去网吧,家长、老师找其谈话、教育其多了,反而对家长、老师产生反感,要么不来上课,或是来了在课堂上常捣乱,现经多方努力,才稍微稳定些。
  2、溺爱放纵,助长“读书无用”思想。外出打工的家长很少回家,特别是在国外的。他们与比国内一般人收入相对要高,在家时,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对子女溺爱放纵。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近年的“手机风”就是典型例子。例如,我班就有家长替孩子请假,带她出去旅游,购买高级饰品。有些华侨有“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出国挣钱”的想法。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特别是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之后,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大学毕业没工作,或出国打工更不如初中毕业出国打工。于是学校有规、有矩、有度,与家长的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学校教育难。
  3、缺乏管护,及易造成厌学现象及安全事故。“留守学生”回家是否自习,作业是否是自己完成,缺乏监督,有的还经常上网玩游戏,白天上课打瞌睡,老师问起来,他可以找出无数的“正当理由”。一些学生放学后无人管,导致其学业成绩急速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其次,“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江河中游泳,在国道上飞车,在街头上游荡,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留守孩子”受到伤害的事件常见报端。少数留守女孩还不时受到性侵犯的威胁,“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普遍问题。对此,学校、教师、家长感到压力很大。
  4、隔代管教,监护不力。“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级的亲人,在孩子们心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我吃的,很难认同爷爷、奶奶的管教。例如,我常接到家长的反映,她的孙子向奶奶要钱,好像是欠他似的。而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极端溺爱与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只要小孩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有一些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辈,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努力把孩子“骗”到学校来,老师与其交流,常常得到的回答是,老师,我家的某某要靠你了,我们是拿他没办法了。
  5、管理脱节,难磨合。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事与愿违:磨合难一:沟通难。外出打工的家长,与学校缺少配合,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遇上急事,也是束手无策。磨合难二:家庭期望值高,学生成长难。有的打工家长,思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加大了“留守孩子”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磨合难三:社会关爱不够。适合“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几乎没有,那么节假日期间“留守孩子”或沉溺网吧,电子游戏室或光顾麻将室或封闭在家,或行迹街头,这样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侨乡“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1、给予更多的关爱。首先是父母的关爱,很多父母只注重物质的关爱,他们认为家里老人不舍得花钱,会苦了孩子,特别是部分在国外的家长,更是以钱示爱。他们往往忽视了“留守学生”最缺乏的其实是亲情。很多父母很少打电话回家,就是打电话回家也很少与子女交流,往往是“好好学习”四个字,有的甚至说,要注意保护眼睛,成绩不重要,将来带他出国等。家长的读书无用论直接传给子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更加不利。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要在感情上关心、呵护、鼓励子女,不能把子女家庭教育也留给老师。其次是教师的关爱,不仅是班主任的关爱,也需要其他课任老师的关爱。我常在学生没犯错的时候找他们谈话,这样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谈话内容不仅是学习方面的,还包括生活、心理问题等;发现有反常情绪或举止时,及时通过多方了解情况,消除消极情绪。此外,还需要学校及社会的关爱,“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作为社会问题对待,不应只归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希望有关部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给予关注,如严管网吧,让社会不良青年远离校园等。
  2、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教育孩子不单独是家长的任务,也不单是教师能完成的,所以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对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家长合力教育才有成效。现在通讯非常发达,家长应经常向老师了解情况,教师也应及时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不要让家访成为“投诉”;不要让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只有批评。例如,我班的一学生因等待出国,厌学情绪严重,经常逃学去上网,我每天都打电话给其监护人,交流情况,共同疏导,取得很好的效果。
  3、鼓励发挥特长,拓宽业余兴趣。比如,我让一部分爱好打篮球的同学业余时间多打球,亲自指挥和其他班级同学比赛,提高其水平和兴趣;鼓励部分爱好唱歌的同学课余多练,甚至鼓励他们节假日去少年宫学音乐等;这样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去网吧,上街游荡,而且在课堂上也积极了许多,与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对老师、家长也更加尊重了。
  4、加强亲情教育和法制教育。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家中有一、二人在外国(地)打工,他们最缺少的是亲情,学校便利用集体的力量,尽最大可能给这些“留守中学生”们补充一点亲情。比如,开展亲情教育课,学生自立帮扶小组等;同时,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未全部形成,及易受社会、电视、网络等中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等正确引导学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人格。
  5、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常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监护人也要时刻注意“留守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总之,外出“淘金”的家长或多或少给家庭教育带来影响,而家庭教育的缺乏和滞后,使“留守学生”的教育严重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与子女交流,加强对子女的了解与教育,特别是示范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使“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