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着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考着怎样在教育教学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上,实践着自己育人的理想,期冀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充盈着和谐的阳光、闪现着思维灵动的火花。可往往在不经意间,在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上涂抹着灰暗的色彩,
我们把它称作课堂教学的不生态现象。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霸权与控制,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自己的霸权角色,发挥着自己的控制作用,通过命令、责备,表现着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不生态现象体现在职业关注上是忽略,教师往往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而忽略各方面都普普通通的一批中间层次的学生。对这些有较大进步空间的学生,教师却始终极少给予他们点拨和关心。不生态度现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是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努力和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但是,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极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失衡。不生态现象体现在教学与实践关系上,则是危险的“花盆效应”。课堂就像一个暖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会思考,不善提问,如同“盆花”。
“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拘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封闭、呆滞、僵化。这些情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我们首先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学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但是,我们教育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教学,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
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自2000年起,主持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探索》课题的研究。2004年,又参与了《学习迁移指导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在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灵活运用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为此,本人提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旨在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实现“对话”,使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流动,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探讨生态课堂教学思想与理论,分析生态课堂教学结构。
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2期 《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 史俊;(2)生态课堂——政治课教学的极致境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安徽省无为县牛埠中学 王晓阳; (3)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江苏省邗江中学 王恒富; (4)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0期 河南获嘉县第一中学 王泽坤;
(5)政治课教学生态化探微:《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1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学 祝颖英; (6)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7)浅议教育生态化:《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9期 河北省涉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献亭
2、从师生互动的过程,即预设与生成交互过程的角度探讨生态课堂教学。
(1)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5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 高志明;(2)重视课堂生成的教育机会:《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期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海东;(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设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卫星;
(4)浅谈思想政治课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3期 浙江省宁波中学 
何建明;(5)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浙江省金华市东区教研室 叶松英;(6)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和构建条件:《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期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邢彦明;(7)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5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曹冬梅;(8)思想政治课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3期 江苏省射阳县明达中学 王兆熙;(9)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加强学习指导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2期 无单位标注 庄永敏;(10)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9期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王祥云 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 董仁军;
三、课题的界定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四、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
1、叶圣陶的教育观。 叶老的教育观念是国民教育观,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确立大教育观念:要破除“本本主义”,冲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校、课堂的局限,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开放式”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思考的好习惯,与人相处的好习惯……,所以,本课题强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它作为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2、叶圣陶的教师观。叶老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实质上应该是“帮助学生为学”。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负责,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还要树立服务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树立放手的意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树立榜样的意识,重视身教,“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所以,本课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3、叶圣陶的学生观。叶老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叶老所主张的教育是学生本位的教育,他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主人,有生命的生活体,教师的朋友。所以,本课题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用”。
4、叶圣陶的教材观。叶老认为,“课本是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所以,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新教材,让学生有效地凭借教材,“从容揣摩,积久成习”;二要不迷恋教材,把教科书“退居于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三要不迷信教材,让学生“抱着批评的态度”去“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改接受的”;四要重视实际体验,让学生学会“对具体事物观察、推究、试验”,注意课程的开发,注重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强调知识的“对话者”功能。
5、叶圣陶的教学方法论。 叶老认为,“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大家创造好的教法”。本课题的立足点是“生态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的平等地位,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的交流和提升。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
(三)、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了要求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型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
(一)预期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2、使知识变得学生乐于接受和感悟。
3、实现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4、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交往。
六、 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观念
1、 明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型课堂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学生应该在一堂课的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2、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崇尚在课堂里“学生第一”,这是人本主义的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它应该具有共生性、有效性、生成性、发展性。
操作要点:
A、课题组负责人每两周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论文或案例;
B、课题组成员阅读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做好摘记或读书笔记;
C、请与本课题相关的专家来校讲座。
(二)将理念落实于课堂
1、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
教师长年累月耕耘在课堂内,但却未必审视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剖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要用理论所赋予的智慧关注课堂,聚焦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操作要点:
A、运用电教媒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全息摄影,然后在课后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B、发挥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功能,开展互相听课,对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把脉诊断,并由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师写出评价总结;
C、在自我审视和互相听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题研讨会。
2、 构建生态型的课堂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协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交往互动,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
操作要点:
A、微笑站在学生中间,从上课的第一声问好开始;
B、艺术化地调节课堂,让眼睛说话。
C、乐于接受学生的质疑,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D、注重婉转地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E、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同学、学会倾听、学会提意见。
(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
生态性课堂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其最终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此,生态课堂教学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
操作要点:
A、把学生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
B、原有统编教材的使用者,应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哲学现象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使政治学科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C、使用新教材者,应从政治学科的本质出发,去除一些华丽的装饰,特别不能片面地以生活味取代政治学科化。
(3)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操作要点:
A、任何学习方式的运用,都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B、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悟,并使讨论常规化。
C、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D、正确理解各类学习方式的内涵所在。
(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
课堂生活是师生相伴的教育人生,是生命的交往,拥有互属的生命意义和共有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中要真正实现多元的交往,成为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沟通的对话、交往的过程。
操作要点:
A、实现学生口语权的回归,把说话的权力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学生。
B、教学活动设计不能仅停留于知识传授程序、技巧的编排,而是将重心落实在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主体活动起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主体对活动的体验与表达上。
C、关注学生反馈信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势利导,及时做出互动性的教学决策。
(三)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
一个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思考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
操作要点:
(1)每天记录体现生态型课堂的环节或精彩之处,如教师不露痕迹的关爱与指导、学生灵动的思维与心灵深处的对话等;
(2)一个月撰写一份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可以是一堂课的感受,也可以一个镜头的抓拍,说说自己的课堂是如何体现着和谐的生态,体现着生态型课堂哪一方面?
(3)一个学期写下自己思维孵化的成果。
(四)在对话中共生
自我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心间必然存在着困惑,也或者心里涌动着交流的渴望。课题组应为他们搭建通过各自心灵的桥,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每一个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
操作要点:
(1)教师间的对话不固定地点、时间,每天进行,借助于同年级的集体备课组和网上论坛。
(2)每月一次课题组成员的交流对话。借助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
(3)每学期一次的专家与课题组教师的对话。借助专家团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
主要工作是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学习理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等。
⑴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与组织学习。负责人:叶招财
⑵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并进行整理、总结。负责人:赵晓娥
2、中期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8年6月)
主要工作是通过论证完善方案,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和形成研究成果,进行中期评估及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实验实施。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年开出2节课题实验课。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开出3节课题实验汇报课(学校公开课)。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负责人:叶招财
(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负责人:赵晓娥
(3)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负责人:胡宗
(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负责人:陶然
(5)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负责人:朱建仁
(6)在对话中共生。负责人:林海欧
3、后期总结阶段(2008年7月——8月)主要工作是总结整理研究成果,进行成果鉴定、评估,完善研究项目等。
(1)整理、分析、研究实验资料和数据。负责人:陶然、朱建仁、林海欧
(2)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并完成结题报告(论文)。负责人:叶招财、赵晓娥、胡宗
八、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借鉴和尝试运用相关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行动研究。主要是强调案例研究和反思的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创新,逐步积累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料,积极寻求生态课堂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手段,着力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模式。
(三)协作研究。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本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争取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协作。另一方面是利用温州市教育科研群体研究的优势,争取加盟相关的课题协作组,积极加强课题间的交流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另外,还可以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指导,防止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九、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主观条件:
本课题是个体研究,研究者中有温州市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曾主持过温州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已经结题和获奖。有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
本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积极性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成员已初步学会了带着课题进行教学思考与探索,具备了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而且责任心强。其中叶招财、胡宗、赵晓娥老师,在2002年度承担并已完成结题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获得温州市2002年度“双百课题”一等奖。
叶招财老师,政教处副主任,瓯海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温州市优秀班主任,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中学高级职称。1997年度,由其个人承担并结题的《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分类提高》课题,获县二等奖,并获97年度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在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市、区级奖。
赵晓娥老师,政史地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级职称,瓯海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高考复习和学生竞赛指导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有多篇教学论文获省、市、区级奖,且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胡宗老师,校长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职称。多年担任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高考复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任文科综合高考平均分,多次超过省平均分,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曾获瓯海区说课比赛二等奖,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市、区级奖。
陶然老师,中学一级职称,学校骨干教师。有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经验,在教学研究方面显示较好的素质,其论文《激发政治课教学的魅力》获区二等奖,《多媒体课案例分析》获市三等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获瓯海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
朱建仁老师,中学二级职称,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勤于钻研业务,在学校举行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说课方面尤为突出。
林海欧老师,中学二级职称,瓯海区教坛新苗,已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区获奖。
2、客观条件
(1)本课题是研究者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诗词漫画教学、知识迁移教学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研究课题,课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甚至高中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本课题研究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
(3)梧田高中有优良的教科研传统和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上级领导也高度重视,并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4)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比较齐全,且有多媒体设施可供信息资料及时详细地查阅;学校离市区较近,便于到市图书馆借阅资料;学校靠近瓯海中学和温州中学,我们已与这些学校相关学科的老师建立了友好关系,可以发挥重点中学对我们本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5)与本课题的一些相关资料,已有一定的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已经展开,这为本课题的迅速切入和有序开展奠定初步基础。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着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考着怎样在教育教学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上,实践着自己育人的理想,期冀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充盈着和谐的阳光、闪现着思维灵动的火花。可往往在不经意间,在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上涂抹着灰暗的色彩,
我们把它称作课堂教学的不生态现象。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霸权与控制,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自己的霸权角色,发挥着自己的控制作用,通过命令、责备,表现着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不生态现象体现在职业关注上是忽略,教师往往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而忽略各方面都普普通通的一批中间层次的学生。对这些有较大进步空间的学生,教师却始终极少给予他们点拨和关心。不生态度现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是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努力和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但是,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极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失衡。不生态现象体现在教学与实践关系上,则是危险的“花盆效应”。课堂就像一个暖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会思考,不善提问,如同“盆花”。
“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拘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封闭、呆滞、僵化。这些情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我们首先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学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但是,我们教育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教学,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
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自2000年起,主持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探索》课题的研究。2004年,又参与了《学习迁移指导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在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灵活运用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为此,本人提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旨在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实现“对话”,使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流动,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探讨生态课堂教学思想与理论,分析生态课堂教学结构。
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2期  《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  史俊;(2)生态课堂——政治课教学的极致境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安徽省无为县牛埠中学  王晓阳; (3)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江苏省邗江中学  王恒富; (4)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0期  河南获嘉县第一中学  王泽坤;
(5)政治课教学生态化探微:《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1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学  祝颖英;  (6)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7)浅议教育生态化:《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9期  河北省涉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献亭
2、从师生互动的过程,即预设与生成交互过程的角度探讨生态课堂教学。
(1)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5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  高志明;(2)重视课堂生成的教育机会:《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期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海东;(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设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卫星;
(4)浅谈思想政治课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3期  浙江省宁波中学 
何建明;(5)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浙江省金华市东区教研室  叶松英;(6)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和构建条件:《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期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邢彦明;(7)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5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曹冬梅;(8)思想政治课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3期  江苏省射阳县明达中学  王兆熙;(9)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加强学习指导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2期  无单位标注  庄永敏;(10)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9期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王祥云  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  董仁军;
三、课题的界定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四、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
1、叶圣陶的教育观。 叶老的教育观念是国民教育观,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确立大教育观念:要破除“本本主义”,冲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校、课堂的局限,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开放式”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思考的好习惯,与人相处的好习惯……,所以,本课题强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它作为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2、叶圣陶的教师观。叶老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实质上应该是“帮助学生为学”。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负责,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还要树立服务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树立放手的意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树立榜样的意识,重视身教,“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所以,本课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3、叶圣陶的学生观。叶老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叶老所主张的教育是学生本位的教育,他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主人,有生命的生活体,教师的朋友。所以,本课题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用”。
4、叶圣陶的教材观。叶老认为,“课本是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所以,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新教材,让学生有效地凭借教材,“从容揣摩,积久成习”;二要不迷恋教材,把教科书“退居于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三要不迷信教材,让学生“抱着批评的态度”去“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改接受的”;四要重视实际体验,让学生学会“对具体事物观察、推究、试验”,注意课程的开发,注重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强调知识的“对话者”功能。
5、叶圣陶的教学方法论。 叶老认为,“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大家创造好的教法”。本课题的立足点是“生态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的平等地位,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的交流和提升。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
(三)、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了要求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型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
(一)预期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2、使知识变得学生乐于接受和感悟。
3、实现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4、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交往。
六、 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观念
1、 明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型课堂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学生应该在一堂课的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2、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崇尚在课堂里“学生第一”,这是人本主义的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它应该具有共生性、有效性、生成性、发展性。
操作要点:
A、课题组负责人每两周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论文或案例;
B、课题组成员阅读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做好摘记或读书笔记;
C、请与本课题相关的专家来校讲座。
(二)将理念落实于课堂
1、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
教师长年累月耕耘在课堂内,但却未必审视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剖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要用理论所赋予的智慧关注课堂,聚焦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操作要点:
A、运用电教媒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全息摄影,然后在课后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B、发挥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功能,开展互相听课,对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把脉诊断,并由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师写出评价总结;
C、在自我审视和互相听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题研讨会。
2、 构建生态型的课堂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协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交往互动,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
操作要点:
A、微笑站在学生中间,从上课的第一声问好开始;
B、艺术化地调节课堂,让眼睛说话。
C、乐于接受学生的质疑,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D、注重婉转地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E、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同学、学会倾听、学会提意见。
(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
生态性课堂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其最终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此,生态课堂教学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
操作要点:
A、把学生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
B、原有统编教材的使用者,应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哲学现象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使政治学科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C、使用新教材者,应从政治学科的本质出发,去除一些华丽的装饰,特别不能片面地以生活味取代政治学科化。
(3)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操作要点:
A、任何学习方式的运用,都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B、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悟,并使讨论常规化。
C、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D、正确理解各类学习方式的内涵所在。
(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
课堂生活是师生相伴的教育人生,是生命的交往,拥有互属的生命意义和共有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中要真正实现多元的交往,成为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沟通的对话、交往的过程。
操作要点:
A、实现学生口语权的回归,把说话的权力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学生。
B、教学活动设计不能仅停留于知识传授程序、技巧的编排,而是将重心落实在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主体活动起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主体对活动的体验与表达上。
C、关注学生反馈信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势利导,及时做出互动性的教学决策。
(三)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
一个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思考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
操作要点:
(1)每天记录体现生态型课堂的环节或精彩之处,如教师不露痕迹的关爱与指导、学生灵动的思维与心灵深处的对话等;
(2)一个月撰写一份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可以是一堂课的感受,也可以一个镜头的抓拍,说说自己的课堂是如何体现着和谐的生态,体现着生态型课堂哪一方面?
(3)一个学期写下自己思维孵化的成果。
(四)在对话中共生
自我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心间必然存在着困惑,也或者心里涌动着交流的渴望。课题组应为他们搭建通过各自心灵的桥,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每一个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
操作要点:
(1)教师间的对话不固定地点、时间,每天进行,借助于同年级的集体备课组和网上论坛。
(2)每月一次课题组成员的交流对话。借助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
(3)每学期一次的专家与课题组教师的对话。借助专家团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
主要工作是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各种渠道继续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学习理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等。
⑴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与组织学习。负责人:叶招财
⑵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并进行整理、总结。负责人:赵晓娥
2、中期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8年6月)
主要工作是通过论证完善方案,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和形成研究成果,进行中期评估及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段的课堂教学中实验实施。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年开出2节课题实验课。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开出3节课题实验汇报课(学校公开课)。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负责人:叶招财
(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负责人:赵晓娥
(3)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负责人:胡宗
(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负责人:陶然
(5)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负责人:朱建仁
(6)在对话中共生。负责人:林海欧
3、后期总结阶段(2008年7月——8月)主要工作是总结整理研究成果,进行成果鉴定、评估,完善研究项目等。
(1)整理、分析、研究实验资料和数据。负责人:陶然、朱建仁、林海欧
(2)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并完成结题报告(论文)。负责人:叶招财、赵晓娥、胡宗
八、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借鉴和尝试运用相关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行动研究。主要是强调案例研究和反思的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创新,逐步积累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料,积极寻求生态课堂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手段,着力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模式。
(三)协作研究。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本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争取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协作。另一方面是利用温州市教育科研群体研究的优势,争取加盟相关的课题协作组,积极加强课题间的交流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另外,还可以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指导,防止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九、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主观条件:
本课题是个体研究,研究者中有温州市政治学科骨干教师,曾主持过温州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已经结题和获奖。有一定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
本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积极性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成员已初步学会了带着课题进行教学思考与探索,具备了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而且责任心强。其中叶招财、胡宗、赵晓娥老师,在2002年度承担并已完成结题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获得温州市2002年度“双百课题”一等奖。
叶招财老师,政教处副主任,瓯海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温州市优秀班主任,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中学高级职称。1997年度,由其个人承担并结题的《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分类提高》课题,获县二等奖,并获97年度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在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市、区级奖。
赵晓娥老师,政史地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级职称,瓯海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高考复习和学生竞赛指导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有多篇教学论文获省、市、区级奖,且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胡宗老师,校长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职称。多年担任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在高考复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任文科综合高考平均分,多次超过省平均分,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曾获瓯海区说课比赛二等奖,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市、区级奖。
陶然老师,中学一级职称,学校骨干教师。有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经验,在教学研究方面显示较好的素质,其论文《激发政治课教学的魅力》获区二等奖,《多媒体课案例分析》获市三等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获瓯海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多人次获温州市文科综合竞赛各级别奖。
朱建仁老师,中学二级职称,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勤于钻研业务,在学校举行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说课方面尤为突出。
林海欧老师,中学二级职称,瓯海区教坛新苗,已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区获奖。
2、客观条件
(1)本课题是研究者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诗词漫画教学、知识迁移教学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研究课题,课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甚至高中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本课题研究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
(3)梧田高中有优良的教科研传统和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上级领导也高度重视,并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4)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比较齐全,且有多媒体设施可供信息资料及时详细地查阅;学校离市区较近,便于到市图书馆借阅资料;学校靠近瓯海中学和温州中学,我们已与这些学校相关学科的老师建立了友好关系,可以发挥重点中学对我们本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5)与本课题的一些相关资料,已有一定的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已经展开,这为本课题的迅速切入和有序开展奠定初步基础。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着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考着怎样在教育教学最重要的阵地——课堂上,实践着自己育人的理想,期冀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充盈着和谐的阳光、闪现着思维灵动的火花。可往往在不经意间,在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上涂抹着灰暗的色彩,
我们把它称作课堂教学的不生态现象。
    不生态现象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是霸权与控制,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自己的霸权角色,发挥着自己的控制作用,通过命令、责备,表现着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不生态现象体现在职业关注上是忽略,教师往往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而忽略各方面都普普通通的一批中间层次的学生。对这些有较大进步空间的学生,教师却始终极少给予他们点拨和关心。不生态度现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是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努力和抱负的强烈动机,是产生自信和自尊的根源,但是,如果把竞争行为理解为相互排斥,在力图使自己名列前茅的同时,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纷扰和阻止别人取胜,这就成了一种非理智的竞争、失当的竞争,其后果是消极的,极易形成课堂群体生态失衡。不生态现象体现在教学与实践关系上,则是危险的“花盆效应”。课堂就像一个暖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会思考,不善提问,如同“盆花”。
“花盆效应”削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拘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封闭、呆滞、僵化。这些情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我们首先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学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但是,我们教育教育最大的缺陷也就在于我们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具体的人,遗忘了日常生活里生命幸福与否的现实状态。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在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重新解读教育教学,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
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自2000年起,主持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诗词、漫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探索》课题的研究。2004年,又参与了《学习迁移指导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在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灵活运用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为此,本人提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旨在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实现“对话”,使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流动,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色。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探讨生态课堂教学思想与理论,分析生态课堂教学结构。
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2期  《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  史俊;(2)生态课堂——政治课教学的极致境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安徽省无为县牛埠中学  王晓阳; (3)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江苏省邗江中学  王恒富; (4)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0期  河南获嘉县第一中学  王泽坤;
(5)政治课教学生态化探微:《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1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学  祝颖英;  (6)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7)浅议教育生态化:《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9期  河北省涉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献亭
2、从师生互动的过程,即预设与生成交互过程的角度探讨生态课堂教学。
(1)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5期 
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  高志明;(2)重视课堂生成的教育机会:《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年第1期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海东;(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设计:《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年第1期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蒋卫星;
(4)浅谈思想政治课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3期  浙江省宁波中学 
何建明;(5)让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浙江省金华市东区教研室  叶松英;(6)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和构建条件:《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期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邢彦明;(7)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5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曹冬梅;(8)思想政治课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3期  江苏省射阳县明达中学  王兆熙;(9)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加强学习指导的尝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2期  无单位标注  庄永敏;(10)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政治课教学》2002年第9期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
王祥云  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  董仁军;
三、课题的界定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四、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
1、叶圣陶的教育观。 叶老的教育观念是国民教育观,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确立大教育观念:要破除“本本主义”,冲破学科界限,打破学校、课堂的局限,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开放式”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生活的好习惯,思考的好习惯,与人相处的好习惯……,所以,本课题强调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它作为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2、叶圣陶的教师观。叶老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实质上应该是“帮助学生为学”。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负责,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还要树立服务的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树立放手的意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树立榜样的意识,重视身教,“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所以,本课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3、叶圣陶的学生观。叶老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叶老所主张的教育是学生本位的教育,他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主人,有生命的生活体,教师的朋友。所以,本课题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用”。
4、叶圣陶的教材观。叶老认为,“课本是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所以,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新教材,让学生有效地凭借教材,“从容揣摩,积久成习”;二要不迷恋教材,把教科书“退居于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三要不迷信教材,让学生“抱着批评的态度”去“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改接受的”;四要重视实际体验,让学生学会“对具体事物观察、推究、试验”,注意课程的开发,注重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强调知识的“对话者”功能。
5、叶圣陶的教学方法论。 叶老认为,“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轻易否定一种教法是不好的,把一种教法强加于人也是不好的,因为都不利于大家创造好的教法”。本课题的立足点是“生态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的平等地位,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的交流和提升。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
(三)、 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了要求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型课堂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
(一)预期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2、使知识变得学生乐于接受和感悟。
3、实现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4、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交往。
六、 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观念
1、 明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型课堂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于“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学生应该在一堂课的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2、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崇尚在课堂里“学生第一”,这是人本主义的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它应该具有共生性、有效性、生成性、发展性。
操作要点:
A、课题组负责人每两周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论文或案例;
B、课题组成员阅读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做好摘记或读书笔记;
C、请与本课题相关的专家来校讲座。
(二)将理念落实于课堂
1、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
教师长年累月耕耘在课堂内,但却未必审视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剖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要用理论所赋予的智慧关注课堂,聚焦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操作要点:
A、运用电教媒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全息摄影,然后在课后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
B、发挥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功能,开展互相听课,对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把脉诊断,并由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师写出评价总结;
C、在自我审视和互相听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题研讨会。
2、 构建生态型的课堂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协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交往互动,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
操作要点:
A、微笑站在学生中间,从上课的第一声问好开始;
B、艺术化地调节课堂,让眼睛说话。
C、乐于接受学生的质疑,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纳学生。
D、注重婉转地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E、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同学、学会倾听、学会提意见。
(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
生态性课堂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互动的重要平台,其最终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此,生态课堂教学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
操作要点:
A、把学生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
B、原有统编教材的使用者,应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哲学现象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使政治学科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
C、使用新教材者,应从政治学科的本质出发,去除一些华丽的装饰,特别不能片面地以生活味取代政治学科化。
(3)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操作要点:
A、任何学习方式的运用,都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B、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感悟,并使讨论常规化。
C、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组合。
D、正确理解各类学习方式的内涵所在。
(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
课堂生活是师生相伴的教育人生,是生命的交往,拥有互属的生命意义和共有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中要真正实现多元的交往,成为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沟通的对话、交往的过程。
操作要点:
A、实现学生口语权的回归,把说话的权力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学生。
B、教学活动设计不能仅停留于知识传授程序、技巧的编排,而是将重心落实在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主体活动起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主体对活动的体验与表达上。
C、关注学生反馈信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势利导,及时做出互动性的教学决策。
(三)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
一个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思考来自于自己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
操作要点:
(1)每天记录体现生态型课堂的环节或精彩之处,如教师不露痕迹的关爱与指导、学生灵动的思维与心灵深处的对话等;
(2)一个月撰写一份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可以是一堂课的感受,也可以一个镜头的抓拍,说说自己的课堂是如何体现着和谐的生态,体现着生态型课堂哪一方面?
(3)一个学期写下自己思维孵化的成果。
(四)在对话中共生
自我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心间必然存在着困惑,也或者心里涌动着交流的渴望。课题组应为他们搭建通过各自心灵的桥,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在对话的过程中促进每一个教师对本课题的理解。
操作要点:
(1)教师间的对话不固定地点、时间,每天进行,借助于同年级的集体备课组和网上论坛。
(2)每月一次课题组成员的交流对话。借助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
(3)每学期一次的专家与课题组教师的对话。借助专家团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