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模式>>正文内容

“洋思现象”解读(A篇):办学:为了谁?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新闻背景】

洋思:一所创造神奇的乡村初中天星,长江下游江苏泰兴的一个小镇。如今教育圣地般遐迩闻名的洋思中学,就诞生在这个曾经是“江潮涌满”的江北小镇上。从1980年创办、1981年开始招生,到今天成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洋思人将他们20多年的校史分成“前10年”、“后10年”和“新10年”:

1981年到1991年,这是“厚积”的10年——他们不唯条件论,“弱”而思“改”思“变”,移植嫁接小岗村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把“包”字请进校园、课堂,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塑造洋思。

1991年到2001年,这是“薄发”的10年——他们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总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响亮地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洋思。

如今,洋思人已经豪情满怀地开始了他们的“新10年”:与时俱进,超越自我。

洋思的“崛起”和“暴发”是一种神奇。

她的质量是神奇的——在这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基本上都是些“难教”的学生,但是洋思人总能魔幻般地“化腐朽为神奇”,让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满意地走出校园。

她的发展是神奇的——在这里,“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发生”,13名教师(其中公办2人,民办5人,代课6人),7亩多荒地,2万多元资金,20多年之后,教职工近300人,校园占地近百亩,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洋思的变化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

洋思的效益也是神奇的——在这里,“一切不可能都成为可能”,昔日“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三流学校”,如今成了“要求送子女来读书的家长多,前来考察、调研、学习的领导、专家、教师多,应邀外出讲学、讲课和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多”的“三多学校”,从“三流”到“三多”,洋思人取得了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

A篇:办学:为了谁?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为了谁?洋思人说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学生家长。在他们的心目中,每一个家长都是上帝,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家长满意。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为此,他们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标语写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更作为思想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每学期都要多次举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演讲比赛,校报、班报也特意开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专栏,教师每天都要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校歌,校园处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氛围。

【洋思叙事】

之一: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源于他的当家人——校长蔡林森。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侯就近在老家的小学里读书,成绩都不太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初中的学生之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书。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使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他们都一跃成为优秀生,越学成绩越好。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现在,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学生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教育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

之二:“差生”也是“宝”

每年暑期未到,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就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招生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是静悄悄地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收”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求学的,不管人多调皮,成绩多差,学校都一律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就是真的这样实实在在做了。他们难道不知道生源对于学校的重要?蔡林森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象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心里很不舒服。蔡林森却笑着说:大家不要“作气“,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来,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气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这些学生家长很激动:“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面对家长一双双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班子紧急磋商后决定:全部收下。

家长心中有杆秤。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邻市来洋思中学读书的孩子1998年只有一个,2000年就增加到100多个;2001年来了近400个。如今,除了台湾地区以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有学生在洋思求学,洋思中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初中”。

之三:“三清”运动

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这个要求做起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要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未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首页 相册 标签教育之一《教研学习篇》(17) 教育内容之二《学习模式篇》(23) 教育之三:学生当老师(14) 教育之四《教育实施篇》(9) 教育之六《健康生活篇》(9) 健身健脑明目减肥长寿操(12) 全身立体圆形运动太极拳(23) 命运之一:《趋吉避凶篇》(8) 人生百态精要小议(12) 世界之谜精要论(2) 序言与自序(0) 周易预测命运精要论(0) 教育内容之五《智慧人生篇》(27) 情感心理健康精要论(5) 魏书生的转贴文章(0) 洋思中学的转贴文章(6)

“洋思现象”解读(A篇)(中)
By zsyzlh 发表于 2006-7-16 22:35:00


“洋思现象”解读(A篇)(中)

之四:从“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订“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恶习全改掉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之五: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在蔡林森的心目中,家长永远都是学校的上帝。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评判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主裁判”不是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而是学生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蔡林森是这样说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年级组向家长做出承诺,汇报践诺情况和今后打算,请家长监督。学校设了6个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提出批评改进意见。每个月,学校都要发一份问卷调查给每位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师、对教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填好的问卷不交给班主任,学生回校时交到门卫处,而大量的统计工作都由学校领导亲自完成。

到洋思上初一的学生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他们在洋思学习、生活的怎么样,是家长时刻牵挂的。洋思中学坚持“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不仅抓学生的学习,而且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微处关怀学生。在走访中,我们听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比如今年进校的一位外地学生,初来时因为担心被蚊子咬,在厕所里大便拉不出,班主任马老师便一连几次陪他上厕所,为他扇蚊子,直到他习惯。家长得知后万分感动。此外,为了让学生冬天吃上热饭菜,学校定做了几百只泡沫蛋糕盒盖,将每个饭桌上的饭菜罩住;为了安全和减少噪音,将教室里的吊扇全部改装成小型的摇头壁扇;生活指导老师每次先把冷水放掉,再安排学生进去洗澡。

这些小事处处体现了洋思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而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和信任。

【面对面】

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笔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人引以为豪的办学思想。但是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化、不科学,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有教好的学生,就有教不好的学生,准确的提法应是“每个学生都可能教好”。您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蔡林森:

的确,1985年我们学校就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响亮的口号。这里的“好”是什么标准?不是用一把尺子,搞一刀切,要求达到同一标准,不是叫差生也能考上北大、清华,而是指每个学生尽管基础有差异,但经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优生更好,差生进步很快。进步了就是好,家长就满意。再说,这个“好”既包括着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又包括着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我校20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观念是切合实际的,是科学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是走出困境办好学校的传家宝。即使有个别学生没能教好,那是因为个别教育工作者缺少经验或者努力不够造成的,也不能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观念有问题。这如农民种庄稼那样,农民看见庄稼生虫子,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除虫呢;看见庄稼瘦了,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不浇水呢?一句话,他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

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师生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追求成功,教师才能真正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地用心血、下真功夫去教育每个学生,坚持不懈地把温暖送给最困难的孩子,帮助每个差生补课(因为差生多数是缺课,问题成堆,逐步丧失学习信心和能力而形成的),差生看到希望,顽强拼搏,必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相反,教师一方面整天埋怨生源差,泼冷水,开口闭口讲“这个不能教好,那个不能教好“,而另一方面强迫学生做作业,干这样、干那样,这种教育自相矛盾、虚假得很,把学生搞糊涂了,以为自己木已成舟,只得被动应付,会有什么效果呢?如果教师对差生撒手不管,甚至连作业也不给他改,那更糟,差生将会更差,甚至闲则生非,走上邪路。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我认为,相信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教好,这是真教育还是假教育的试金石。相信,你才能真心实意地,想方设法地去教好;不相信,你的工作必然是不负责任的,搞形式主义的,被动应付的。

坚持并努力教好每个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理想,是人民教师一辈子的追求,是人民教师起码的道德,是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是办好学校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巩固“普九”成果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是否意味着媚俗?

笔者:

您不止一次说过,洋思人办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家长满意”,应当说这是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学思想的补充: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因”,让每一个家长满意是“果”。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您的这种提法有“媚俗”之嫌:“家长满意”的无非是自己的孩子能考出高分、考上重点,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使命,一味强调“让家长满意”,其结果必然是教育自己“失身”。对此您怎样想的?

蔡林森: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记得几年前,我参加江苏省的一次小型的品牌教育研讨会。会上我发言讲到要将评判教育品牌的权利还给家长时,一位大学教授插话,表示相反观点,说什么家长水平低,教育观念陈旧,家长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考高分,家长要的是搞应试教育……当场,我激动地站起来说:的确,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能考高分。但是,我可以跟你打赌,你到我校调查一下,我校有3000多学生,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好,即使家长是劳改释放犯,也对老师讲,孩子到洋思首先要能成人,也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的身体好,他们关心孩子吃好、睡好、防病、治病。家长见孩子有特长能唱会说就就格外高兴。所以,我认为家长是真心实意地要孩子全面提高素质的,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未来。至于素质教育难推进,责任不能推给家长,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一是图省事,以为分数是硬任务,其它是软任务,就只应付硬的,放松软的;二是不懂得协调发展,不知道中考、高考的高分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中考、高考的状元,一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都是挺好的),而是就教学抓教学,加班加点,搞应试教育……会后,对我的发言,议论不一。据说,今年华师大一名教授,也提出了应该由家长评判学校的观点。

顾客、用户最了解产品,最清楚正宗还是伪劣,用户最有发言权,伪劣产品即使广告吹上了天,也没人买。同样,家长最关注学校、最了解学校,最能大胆地、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中的问题,家长的评价是公正的、真实的,甚至是毫不留情的。也许他们没有专家的理论水平高,但其评价的结果不比专家组到学校短时间看一看、听一听差什么。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同样,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家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学校的教育与家长的要求是一对矛盾,始终存在。这对矛盾解决得越快、越好,教育的发展也就越快、越好。多少年来,我一直重视家长的意见,家长的意见帮我尽快地查找到问题,狠抓了薄弱环节,即使家长提出难办到的、太苛刻的,甚至使人听了恼火的意见,我也认为很有价值,可以是我们改变思维,探索新路,以适应新的形式。我一直提醒老师要尊重家长,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工作。记得1998年,放暑假的那天,一位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与家长争吵,为的是一篇作文没有改。教师强调学生没有交。我当场指出:怎么说都是教师的责任,这位教师向我发火,说什么:“你什么都是听家长的,把家长当老子……”因为家长对这个老师不满意,我就把她辞退了。

我校走出困境、不断创新离不开家长的关心、支持,学校的成果也凝聚着家长的心血。我校努力教好每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就是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专家视点】

办学:就是要让人民满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陈敬朴

洋思人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天职,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教育信念,把“让每一位家长满意”作为教育实践的终端评价;其教育思想与办学思路与大多数学校完全不同。

一、“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的底线,体现了实实在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具体学校,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灵魂,是教师能否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校长能否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根本保证。

在学校里,学生不是抽象的“集体、整体”,而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主体人,必须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偏见与偏爱都是对教育使命的亵渎。当一些学校千方百计抓“尖子生”而放任“差生”时,洋思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显得多么可贵!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美好的教育理想内化为坚定教育信念,再外化为一种改革试验,是对传统“应试教育观”与“功利办学观”的勇敢挑战。从古至今,办学者借助考试把受教育者分出三、六、九等以选择“尖子”,中小学概莫例外。于是,“差生”成为“教不好的学生”代名词。实际上,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差生”;只有“差”的教育。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学生考分,而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与教育过程控制的科学水平。

多年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似乎不可信;面对“考分低”而叹息遇上“教不好的学生”者,比比皆是。洋思人则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证实这一假设,步步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目标逼近。

办学目标又称学校组织目标,它是落实国家教育目标而确定的教育任务:即根据本校所处教育层次与教育类型,在一定时间内使一定数量学生达到一定质量规格。从理论上讲,国家教育目标控制学校组织目标,学校组织目标控制校长管理目标,校长管理目标控制管理措施。洋思人将“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学校组织目标时,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教育理想内化为教育信念,再外化为一种教育实践。

当一些学校为保住“升学名次”而把“差生”挤出校门,奉行一种既有“升学名次”又有“创收利益”的“功利办学观”时,洋思不选择学生,凡到洋思求学者,不管多调皮,成绩多差,一律收下。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学校组织目标,真有一种力挽狂澜的气魄。事实证明,由于他们通过师资培训与管理机制保证改革实践定向有序,终于证实:只要教育思想科学、办学目标正确、管理措施得当,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三、从“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到“应当让人民满意”,洋思人对办学规律的探索已由感性到知性,需要指向理性求真。知性,又称“悟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知性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但它所能认识到的只是“现象”,理性则要求对“自在之物”、“本体”有所认识。(哲学辞典1985

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源于校长。蔡林森三个孩子小学成绩“一个不如一个”,进了洋思中学,在蔡林森启发辅导下,孩子学会自学,一个个优秀了。他没有停留在感性经验上,“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条理化”,由丰富而成功的感性经验“悟”出可以“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从此带领老师们开始了“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试验。这是由感性到知性的探索,符合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所谓“让每一位家长满意”须有一个逻辑前提:即家长们认识教育规律。升学考试压力如此残酷,家长们便把孩子“学习有效、升学有望”作为评价办学的依据。因此,家长不满意固然不行。但是,家长满意的也未必正确。这如“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道理一样。在现实利益分配上,当然应“少数服从多数”;但对“求真求实”而言,“让多数满意”冒的风险更大。中小学“为学生未来一生打什么基础”正是求真求实的远大事业,需要面向未来、综观全局而处置。

基础教育对应着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学校教育全部内容都应围绕于此,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非功利的素质教育。当今违法犯法者,走向两极:除了文盲、法盲、流氓,越来越多的是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者。后者当初无一不是学校宠儿。因此,任何学校都要认真冷静地思考:自己学校的底线应设在哪里。

  洋思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之路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改革探索中锤炼创造的。赞誉给予洋思人“行与知”新的生长点而不是负担。“应当让人民满意”的目标指向正是理性求真之路;求阵之路为终身跋涉之旅,轻装上阵吧。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