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浅谈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增强教学趣味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历史教学具备了趣味性,学生才能主动融入课堂,才能主动探索、主动求知,才能逐渐提高“知史、明史、鉴史”的能力。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重点抓好“以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以时政结合提升学习兴趣”“以多媒体课堂增加学习趣味”、“以层层引导调动学习兴趣”“以语言艺术强化学习兴趣”和“以预留讨论达成学习兴趣”六个方面。
  关键词:历史教学 趣味性 效率 质量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观察可以发现,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较为关注,而且在谈论这些历史故事、历史影视时兴趣甚浓。而一旦进入历史课堂,学生们对历史课本的兴趣就会明显下降,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趣”。面对学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作为历史教师应当深刻反思:如何才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融入历史课堂。对此,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可行性教学建议。
   一、以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指出:兴趣可以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遵循这一规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求知欲。历史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趣味性,而教师有责任将这些趣味元素进行发掘,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一课时,学生对于“廷杖”这一制度不甚了解,教师应首先解释“廷杖”的意思,就是皇帝打大臣屁股。很多学生听到这一解释后窃笑,教师接着为学生解释廷杖制度的实施方法:“无论是年资深厚的大臣,还是为国立功的武将,一旦犯错,就会在午门外接受廷杖之刑,这是一种相当痛苦的刑罚,有些大臣会在痛苦中摆动头部而擦断胡子。”在讲述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原来窃笑的学生已经显露出惊讶的表情,由此可见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随后询问学生:“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一致回答:“君贵臣卑。”从而使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以时政结合提升学习兴趣
   史学家司马迁曾指出:“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每一位公民都有了解历史的责任和义务,而历史是当时时政的真实记载。将历史课堂与当今时事进行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使其认识到历史的镜鉴作用。例如,在讲解“氏族”内容时,可以结合近代的“家族”概念,学生将更易理解“氏族”这一概念。
   历史与时政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社会、政治的客观态度。例如,针对中日政治关系紧张、钓鱼岛问题,很多学生希望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于是结合近年来中日争端中的靖国神社问题、东海石油问题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再如“新闻联播”中对朝核问题的关注,我将核武器的威慑力以及核战争的破坏性、“核不扩散条约”等历史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感觉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
   三、以多媒体课堂增加学习趣味
   网络时代为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学生获得课堂知识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外书,通过网络多媒体,学生的历史视野将不断被拓宽,很多历史场景通过高科技展示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影音等形式,产生更加形象的教学画面,从而使抽象的历史素材变得具体化,感染力更强。
   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文化”一课时,我制作了“商周青铜器”课件,学生通过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感受到商周时代精湛的青铜器制造工艺,通过青铜器纹饰的鉴赏和分析,学生们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悠久和厚重,同时也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解“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一课时,我以一首MT视频《春天的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切入点,在歌曲播放完毕后,我提出“一位老人”是谁?“画了一个圈”是什么圈?为什么这个圈要画在“中国南海边”?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经济特区”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中国沿海经济和内地经济的区别也有了一定认识。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可以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关注热情和学习热情,教师巧妙运用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知史而明智”,构建起更为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以层层引导调动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就像历史的每一个阶段环环相扣一样,利用历史教学这一特点进行层层设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步步紧跟教师引导,使历史课堂的互动性更加明显。
   例如,在“资本主义萌芽”教学中,由于概念多,知识涉及面广,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整合,采用倒叙方式授课。首先从标题作为切入点,利用逆向思维层层递进,设置不同的问题: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什么具体标志?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明朝丝织机房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期特点?为什么资本主义首先在中国江南一带萌芽?明朝后期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促进因素?在明代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情况有什么特点?通过层层问题设置,学生的学习思路逐渐变得清晰,教师将这些问题答案顺序排列后,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过程的认识更有条理,从而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增强。
   五、以语言艺术强化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在教师活灵活现的教学语言中,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样化语言对历史环境进行描述,在讲述历史事实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更富于趣味性和文化色彩。教师适当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历史典故,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讲述“德意志宗教改革”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天主教制售“免罪符”的欺骗性以及僧侣的顽固愚昧,我为学生讲述了“教皇特使与强盗的故事”:一位强盗问教皇特使,如果购买“免罪符”后抢劫僧侣是否会得到原谅,这位特使回答可以,于是强盗购买了免罪符,并立刻抢劫了这个特使。学生们在笑声里听懂了这则故事的讽刺意味,对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了解得更加透彻。
   六、以预留讨论达成学习兴趣
   同样的历史事件,以不同角度来看,就会产生差异性观点,而这些观点差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使教材内容得到深化。例如,讲解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内容时,学生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目标是侵略,并给出理由:美国利用在华“最惠国”待遇扩大势力范围,实际上是企图垄断中国经济和政治,是帝国主义变相实施的侵略政策;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门户开放”将重点放在经济上,帝国主义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从而延缓了对中国的战争侵略。虽然学生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从这些讨论观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历史教材内容,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时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这种自主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而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
   教育学家曾指出:“知趣而勤思”,意思是说只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具备“知史、明史、鉴史”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才能使其主动探索、主动求知,从而实现历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4).
  [2]赵春明.浅谈增强中学历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14(12).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学习|学生|历史|可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