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3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分析

一、2003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的特点
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和参考答案总体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热点,考查主干知识。综合全卷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试题与参考答案的特点
1、客观性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
2003年高考政治在知识和能力考核方面,较之往年更偏重基础知识,扭转了前几年客观上忽视基础知识,脱离教材的情况。今年不少试题都很基础,材料和原理直接选自教材,甚至选自平时的基础训练题。如第9题有关鲁迅先生的名言,10~11题有关反物质的素材,14题的古树的美,15题的雷锋日记,28题的漫画,30题的某些题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2、主观题设问落脚于课本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点上
如果说客观性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那么在六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四道题的设问落脚于课本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点上。如34题考的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师和考生在备考中十分关注这个热点问题。命题没有回避这一热点,而是巧妙地从材料切入到“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又如37题,该题围绕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这一热点问题,以如何建立高效政府为中心议题,集中考查考生对建立高效政府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注重考查考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立意体现课本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再如39题,该试题以我国2001年和2002年的经济数据为例,通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消费与投资变化、经济增长情况三组数据,要求考生指出材料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列举出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措施。这一设问也就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一重要知识点与当前经济生活热门话题结合起来。
3、命题材料选用社会热点,反映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特点
历年来,高考政治试卷总是选择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材料拟题,今年也不例外。试题背景材料的设置紧扣时事政治热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选择题的1、3、27、30题以十六大报告的内容作题干,使人感到高考政治作为政治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仍然发挥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功能。又如主观题34题、35题、37题、39题所选用的材料都是当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
4、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评价加分的评分措施得到恢复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全面实施,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已成为当前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命题人员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为指导,充分预计到考生主观性试题答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他们在“参考答案”之外,一如既往地在34题、35题、38题题后面注明:若考生从其他角度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阅卷老师评分。38、39题恢复了综合评价加分的评分措施。可惜在鼓励考生大胆创新方面,力度明显不如往年。综合评价加分主要还是要求考生面面俱到,兼顾深刻,并没有鼓励考生标新立异的意思。
(二)根据阅卷人员分析,考生答题主要失误有下面一些情况
1、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欠扎实,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如35题,部分考生答到轿车生产属于“第一产业”,也有考生答到属“第三产业”;有考生认为“轿车生产是国有经济”、“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又如36题,部分考生认为矛盾的多少由人意志所决定,因而得出只要创造适量的矛盾或创造促进客观事物良性发展的矛盾,就能推动事物发展的错误的结论。有的考生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等同于“创造矛盾”,认为只要创造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矛盾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还有的考生认为“矛盾过多就会物极必反”,并从这个角度去论证制造越多的矛盾,就越能推动事物发展。再如38题有的考生答“意识决定物质”、“科学理论决定实践”等等。答题中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在考生的答卷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2、审题不清,没有理解设问的角度和把握问题的关键
如34题,题目以网上调查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回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实际上问:“为什么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望文生义乱写一通。如写到“现阶段党内存在腐败现象,这是一个事实依据,不是主要依据。”又如37题,主要考查政治常识中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重点要求作答如何建立高效政府,但不少考生却对“怎样减少政府机构、如何改革政府机构”叙述过多,对如何建立高效政府避而不谈,致使主次颠倒。再如39题,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所给图表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以及要求考生运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一重要知识点分析如何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而许多考生却用了较长篇幅论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意义,偏离题目要求,导致严重失分。
3、回答问题的角度单一,思维不够拓展
很多考生由于在平时思维能力训练不足,想问题不懂得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回答问题往往只能答到一个点。如37题有些考生只谈“对人民负责,政府工作人员要为人民服务”,有的只谈“腐败问题”所答字数不少,但只有一个得分点。又如35题,相当一部分考生答了一两百字,但都是在反复论述“消费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4、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弱
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学会横向及纵向比较数据的方法,如39题,部分考生看着数据无从下手;有的考生不懂对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无法找出背景材料与题目的联系;回答问题时,不懂得运用原理去分析材料,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形成两张皮或者只答原理而不结合材料作分析说明状况,35、37、38题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的考生知识的概括性差,如35题不少考生在说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时,分开几点分别说轿车生产如何促进了保险、维修、旅游等各行业的影响,不懂得综合回答。
5、未能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如简答题作答要求回答要点就可以了,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答了两三百字。而辨析题,要求首先辨别然后再做分析,而许多考生就没有做辨别。据统计,36题不到5%的考生能在答题中指出哲学所讲的“矛盾”与人为的矛盾是有区别的。辨析题不做辨别,就忽略了作为辨析题应明确指出的题干错误实质及原因这一要求。再如论述题作为开放性题型其作答要求是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回答,而纵览38题、39题,却发现有部分考生思路展不开,无话可说。
6、答题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文字表述不完整,许多考生回答问题时使用的多是短句,并独立成行;回答问题过多过杂无针对性,使用大包围式罗列要点;逻辑混乱,答题不分层,答案前后重复,乱用序号''答案过于口语化,涂改和写错别字的情况比较严重;有不少考生不能按要求在指定区域答题,回答次序颠倒,如将第38题的答案写在第39题的答题区。广东今年实行无纸化评卷,每位评卷员只能看到自己要评的那道题,不按指定区域答题,就意味着错一道题就有两道题得0分。

二、总结广东高考政治试卷和考生答题情况,能为2004年备考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高考政治试卷蕴涵着丰富的考试信息,研究2003年试卷,有助于2004年备考。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政治教师和备考学生参考:
1、 要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政治学的重点中,考的比较多的是党的领导和国家职能问题,尤其是国家职能,每一个都要准确把握,并能联系实际,具体运用,但其他问题也不能忽略。另外,今年的考试说明增加了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知识点,也需要特别加以注意。考生可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复习一下。
除了要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时事结合以外,还要与哲学常识和时事相结合。哲学最好是分块复习。一是唯物论,二是辩证法,三是认识论,四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每一块的所有原理都罗列出来,按原理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反对倾向的条目整理。最后,将热点问题和哲学原理进行对照,找出符合的相关原理。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获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无数事例证明考生成绩的优劣与其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呈正相关。诚然,现代考试突出能力考核,但能力的考试是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离开了相应的知识,能力就无从谈起。从2002年开始,高考政治试题就是呈现出一种回归基础、回归教材的倾向。2003年的试题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全面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一特色不仅反映在选择题上,也明显地反映在非选择题上。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踏踏实实抓好基础教学。事实上,从试卷分析中我们也发现,考生答题出问题最多的正是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为此,考生在备考中,应抓好两点:第一,完整、准确地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要事实等。第二,归类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过早地抓重点、热点问题而忽视基础训练,显然是错误的备考策略。一句话:少一点花里胡哨的东西,扎扎实实地教学。
2、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政治学的重点中,考的比较多的是党的领导和国家职能问题,尤其是国家职能,每一个都要准确把握,并能联系实际,具体运用,但其他问题也不能忽略,如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知识点,今年要特别关注党的16届3中全会的精神。
3、重视能力培养
要掌握答题技巧,学会将考卷上所给的信息进行筛选、转换、重组和输出,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精析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精析题意,寻找关键信息,转换为试题要考查的知识点,要分析试题要求用什么方法回答什么问题。
二要注重发散。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主观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简单思维是答不好题的。当然,这种发散不是漫天搞撤网,更不是张冠李戴,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可多角度回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要有效重组。在找到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重组能力的训练,应在高中教学全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高一年级侧重抓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从知识、能力、方法上逐步过渡,从怎样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如何阅读归纳入手,逐步培养记忆、理解、比较、分析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高二年级培养学生判断、综合、评价、表达等能力,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高三年级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思考和回答问题,同时精选一些高质量典型的题目,进行分解和综合的训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强化答题规范性训练
这既包括答题的一般要求,如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用政治语言要点式回答等,还包括如何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切忌在找到相关知识点后,不加思考地把所有的观点罗列出来,不分段落、口语化语言、重复性语言、可说可不说的语言太多,让评卷老师“自己选有用的”。事实上,这种招数是不会获得高分的。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考分析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