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例谈激发学习兴趣的高中历史课堂导入选材途径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选材途径方面的几点较为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 学习兴趣 高中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2-033-020 
  “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并推动其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学生喜欢历史就得先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而一节课能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导入的时候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怎样选材导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选材途径方面的几点较为肤浅的认识。 
  1. 从时事新闻中选材 
  根据《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世界各地的奇闻趣事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感兴趣。在课堂上引用时事新闻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人类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不谋而合。因此,在课堂内适当地引用时事新闻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然而,时事新闻包罗万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选取合适的素材,然后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如《抗日战争》这一课,教师除了让学生认识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感和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过程单纯依靠书本内容或者教师的讲述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毕竟教师没有亲历那样的历史过程,无法把理性知识以外的情感价值体现出来,也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历史课的教育价值。而且,从教学经验看,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近代,我国受到的是一场接一场的侵略战争,到《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战争内容感到乏味甚至厌倦,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达到教育目的最为关键的一步。由此,我们可以选取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新闻片段。中央台新闻播放的是摄像机记录的当天南京城内市民的悲痛表情,同一时刻车船一起鸣笛的景象以及当年亲历者的回忆,照片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亲临其境真实地感受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极大伤害,并能让学生对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会顺利而深刻。 
  时事新闻每天都在更新,它是活的历史,只要我们多留意就会找到很多精彩的素材,如:以全世界打击恐怖活动的新闻导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以拍卖中国手工业的新闻导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等等,从各领域发生的时事新闻中选取适合的素材可以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以触摸,让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实在而有趣。 
  2. 从学生中选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逐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喜欢把事物由简单的认识向规律化和理论化转变,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一切新事物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想探索、想趋近、想尝试。”由此,学生当中有着让教师们惊喜不已的素材。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发达的古代农业》需要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模式,其中涉及耕作工具与技术、水利设施等等的改进发展历程,还要重点掌握古代中国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从而认识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文明中的先进水平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且从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历史规律来说,学生掌握好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才有更为立体的认知。然而,我们无法真实地呈现古代的生产方式使得伟大的文明在课堂上显得枯燥而乏味。如果我们能发动学生到农村去,从现实中寻找历史发展的痕迹,那么课堂效果会精彩而有趣。由此,在上第一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农村去看看现在农村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和水利设施等,用照相机记录下来,或者动手制作模型再带回学校。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带回来了众多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曲辕犁”模型,这个模型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参与制作的同学兴奋不已,自告奋勇地要求教师让他介绍“曲辕犁”各个部位的功能以及铁犁的演变发展过程和以犁为主的耕作方法。学生的制作、演示和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有的认真听讲,有的质疑,有的补充。这一节历史课变得跟物理实验课一样活跃,内容变得形象而立体,学生在感觉趣味盎然中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历程。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了。 
  学生中的素材还有很多,如让去过港澳台的学生讲述其见闻导入《祖国统一大业》,让学生讲述其使用手机的情况导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等等。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从导入就开始更能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且,从学生当中寻找素材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的角度。 
  3.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选材 
  历史本身就拥有用之不尽的素材,包括历史记载,历史照片,历史评述,历史遗迹等等,以历史材料带动历史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解放战争》这一课,学生需要掌握其内容,包括重庆谈判、战争的三大阶段和战争的结果及意义,也要理解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努力。有了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学生学习这一课内容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由此,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我摘录了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三次邀请电报作导入。 
  在学生读懂信件内容后,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见面,谁更着急?为什么?”学生学习了前面的内容,知道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敌对乃至赶尽杀绝的,现在的这三次通信蒋介石却急着要跟毛泽东见面,矛盾引起了疑问,疑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兴趣随之产生,它驱使学生翻书,然而,书本内容只点出了“假和平,真内战”,对于其他的史实没有叙述。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满足书本的内容,纷纷提出了“为什么蒋介石还要装一下和平,直接开战就可以了啊。”“多此一举。”“老师,您给我们解释一下。”……作为十几岁的学生,他们大致是无法理解蒋介石想转嫁战争责任和拖延时间的企图。我们可以继续提供史料,给予完整的历史事实,也可以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课后寻找资料自行建构完整的历史事实。至此,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驱动学生对历史完整性的追求。 
  史料的呈现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实物式的,我们在选用史料作导入关键是对史料的选取和甄别,特别要注意尊重历史的真实性。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普遍体现出对历史课的喜爱,有学生说:“我喜欢历史课,因为上历史课的时候,我除了学到课内的知识外,还学到了很多老师给我们拓展的课外知识。这使得历史课不再像是一个白纸黑字的枯燥的世界。老师把印在书本上的知识和曾经在世界上发生过的书本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让我真正看到了历史,感受到了历史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老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我总会全神贯注的听,我很喜欢历史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又积极向上的原则,从身边精心选取素材;让素材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让学生能顺着我们创设的导入把“有趣”转化成“兴趣”再发展为“志趣”! 
  [ 参 考 文 献 ] 
  [1][3]章永生著《教育心理学》河北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注:本文是广东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一历史新授课课堂导入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XKT4118)的中期研究成果。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学习|学生|历史|兴趣|导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